10.05 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明朝末年的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隨後李自成寫招降信給明朝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吳三桂一開始同意歸順,並把山海關交給了大順農民軍。但是走到半路,他府裡的家丁跑來報信,說李自成把他老爸吳襄和全家人抓了,還搶走她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一聽,馬上改變注意,隨即殺回山海關,重新奪取了山海關城池,並寫了一份訣別書給他父親吳襄,表示斷絕父子關係並誓與農民軍不共戴天。隨後,他又派人到清軍八旗軍多爾袞處,約定共同對付農民軍。

李自成得悉吳三桂叛變的消息,率領十萬大軍前往山海關平叛。這時,在山海關內外有三股勢力,三方兵力如下:

李自成農民軍:大致有十餘萬人。

吳三桂邊防軍:大致五萬人。其中三萬為關寧鐵騎,屬精銳。

多爾袞八旗軍:大致七萬人,蒙古人居多。戰鬥力強悍。

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到了山海關以後,與吳三桂軍隊血戰幾日,吳三桂寡不敵眾,損失慘重。吳三桂無路可走,打開山海關,請求多爾袞入關參戰。這個時候,李自成還不知道吳三桂已經與多爾袞沆瀣一氣,直到開戰後看到有辮子的滿洲兵才明白。

隨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多爾袞命令幾萬八旗軍與農民軍開戰,大順軍措不及防,兵敗如山倒!李自成趕快帶領殘兵敗將,逃回北京,匆匆忙忙在金鑾殿舉行了稱帝登基典禮,過了一把皇帝癮。之後,李自成立即率領大順軍撤出北京城,一路西逃,沒有還手之力。第二年(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逃跑路上遭到民團殺害。

現在問題來了: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我們不必著急下結論,先看看自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叛明二十多年以來,明、清雙方之間都經歷過些什麼。

1616年,努爾哈赤自上尊號,正式建立後金。1618年四月,他以“七大恨”誓師伐明,率兩萬步騎出徵撫順,不到一個時辰便結束戰鬥,攻陷撫順,迫降明遊擊李永芳,掠人畜三十萬。同年七月,清軍發動清河之戰,屠殺明守軍萬餘。

作為反擊,1619年三月,明集結起十二萬明軍,號稱四十萬,揭開薩爾滸大戰的序幕。此戰,明軍分兵四路,其中三路全軍覆沒,唯剩一路逃遁,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

1619年六月,努爾哈赤挾薩爾滸大勝之威,率四萬兵馬進擊東北重鎮開原,明總兵馬林及守城將士全部戰死。

七月,努爾哈赤進擊鐵嶺衛,盡屠城中軍民,劫掠到的人畜財物運了三日猶未盡。

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取瀋陽,明總兵賀世賢、尤世功戰死,明軍喪生七萬人。隨後,由川中秦良玉訓成的石柱白桿兵和江浙戚家軍組成的援遼大軍與後金軍在渾河南岸展開激戰,萬餘明軍將士全部被殲。

瀋陽一失,遼陽便暴露在後金的兵鋒之下。五天後,後金一鼓作氣,將之攻克,盡殲明兵數萬,明遼東經略袁應泰自焚死。

遼河以東大小七十餘城隨即聞風降服。明清交戰的戰場也由此轉移到遼西。

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領兵五萬直取雄峙遼河西岸的廣寧城(遼寧北鎮)。沿途血洗哨所西平堡,三千明軍全部陣亡。又在沙嶺殲滅了趕來救援的明軍三萬餘人。

明朝守軍主要集中在廣寧,廣寧潰散,寧遠、錦州等地無兵可守,整個遼西盡落後金手中。

僥倖的是,明朝負責河西的戰事的巡撫王化貞培養出一名悍將——毛文龍。

毛文龍領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橫跨海峽,深入敵後,夜襲鎮江(即今遼寧省丹東市)成功,爾後退兵皮島,開設東江鎮,從敵後牽制後金。

努爾哈赤一則糧餉難繼,二則擔心老巢有失,鑑於後金的八旗兵力不足(也就五六萬人),也不敢分兵駐守廣寧,匆東歸。也就是說,努爾哈赤興兵遼西,雖然劫掠了大量牛馬人口及財物,卻未能消化和經營這廣袤的遼西大地。

接任遼東經略一職的孫承宗得以與遼東巡撫袁崇煥一唱一和,幾乎傾盡大明國力打造了一條把寧遠、錦州與山海關聯結成一體的關寧防線。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統兵五六萬進攻寧遠,終因天氣太過寒冷,堅冰將城牆死凍住,後金兵無法破壞城體,且毛文龍在後方屢屢騷亂出擊而收兵。

此前,努爾哈赤於明軍是予取予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唯在寧遠這一次沒有得手。故此,明廷把此戰定性為寧遠大捷,以振作士氣。

事實上,明軍方面的所謂大捷僅僅是:“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清方也承認此戰明軍“傷我遊擊二人、備禦官二人,兵五百人。”證明這場“大捷”是被誇大了的“大捷”。努爾哈赤在撤離寧遠後,盡擄右屯儲糧三十萬石,戮盡覺華島上三萬餘軍民,又將河東堡、筆架山、龍宮寺、覺華島的糧食付之一炬。八個月後,努爾哈赤病逝。繼位的皇太極發起“丁卯之戰”,打服朝鮮,重創毛文龍。隨後揮師西進。

皇太極兵尚未至廣寧,大淩河和小淩河的明軍心大潰,棄城遁走。皇太極追殺至錦州城下,四面合圍,實施“圍城打援”,盡克來援明軍。其中,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的四千援軍全軍覆沒。不過,毛文龍雖在“丁卯之戰”中遭受重創,餘勇猶在,盡出精銳襲擊昌城、遼陽,錦州之圍遂解。這是後金方面第二次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的戰鬥,明方又將這次戰鬥定性為“寧錦大捷”。從此也不難看出,毛文龍實是後金的腹背之患。

1629年六月初五,明朝遼東經略袁崇煥因故斬殺了毛文龍,致使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振旅西征。皇太極取道內蒙古,繞開大明朝砸鍋賣鐵打造出來的關寧防線,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縱略良鄉、固安等,連下遷安、灤州、永平及遵化四城,大敗明軍,搶掠人畜財物無數。

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熟門熟路的後金騎兵其後又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奔襲戰,分別是::

1634年的入口之戰。皇太極親率九萬餘眾,繞道內蒙古,從長城北部諸口入邊,突襲宣府、大同地區,蹂躪逾五旬,“殺掠無算”。

1636年的京畿襲擾戰。阿濟格率師八萬餘,從獨石口入邊,襲擊延慶、昌平、良鄉、安州、雄縣、密雲、平谷等地,“遍蹂畿內”,掠人畜十八萬,從建昌冷口出邊。

1638年的冀魯襲擾戰。多爾袞、豪格分兩路進關,自北而南,深入河北南部,轉入山東,轉掠二千里,攻下七十餘州縣,掠人畜四十六萬餘,金銀百餘萬兩。

1642年的山東騷擾戰。阿巴泰率師十萬餘入關,經北京地區,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掠人口三十六萬餘、牲畜五十五萬頭。

其間,皇太極兵圍大淩河,明將祖大壽率軍民三萬餘人堅守三月後被迫投降。

1640年,皇太極又圍錦州,再次祭起“圍城打援”戰術,要在野戰中把來援明軍消滅淨盡。這次,皇太極成功了,他破松山城,克錦州城,盡殲來援十三萬明軍,俘獲明統帥洪承疇。

1643年十月,清軍攻下寧遠,擋在前面的障礙僅餘一座山海關。到了這一步,明朝的山海關還能守得住嗎?

看過了清軍極其令人恐怖的戰鬥力後,我們再來看看大順農民軍的戰鬥力如何?

多爾袞從未與李自成交過手,不知李自成底細,便嚮明朝降將洪承疇諮詢。

洪承疇曾長期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作戰,對起義軍的特點再熟悉不過。在他看來,李自成軍其實不過是一群得勢輒聚、失勢輒散的烏合之眾。他曾有好幾次將李自成等人殺盡斬絕的機會,但都因皇太極入關搗亂而功敗垂成。在遙想當日,他和曹文詔、盧象升等人打起起義軍時是何等的得心應手、何等的威風八面,但一旦與清軍對陣,就只有受碾壓的份。曹文詔、盧象升在剿殺流民軍時,甚至帶領十幾名騎兵就把成千上萬的流民軍追砍得屁滾尿流,但他們遇上了清軍,瞬間陣亡。現實就是::八旗軍戰鬥力至剛至強、李自成的起義軍其實不堪一擊。李自成從西安殺向北京,一路咋咋呼呼,號稱百萬,聲勢很大,弄得沿途明朝州縣官員紛開城投降。李自成上京之路遭遇到的唯一抵抗者就是寧武關總兵周遇吉。周遇吉領四千寧武軍與李自成展開激戰,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損失慘重。不過,仗著人多勢眾,李自成終於還是把周遇吉耗死了。不管怎麼樣,李自成軍的戰鬥力和清軍比,差得很遠。

聽了洪承疇的分析,多爾袞再無顧忌,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鳴炮出征。最初選擇的進關路線是繞開山海關,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不過,陰錯陽差,途中遇上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改變了主意,改道向山海關進發,隨後在山海關發生了數百年來人們談論不休的山海關大戰。

這樣說來,即使吳三桂真得選擇和李自成合作,大順軍鎮守住山海關,那麼清軍會按原計劃從山海關西面破長城而入,出李自成不意,然後就會截斷李自成返還陝西的歸路,則李自成只能被活活困死在北京,大順軍死得會更快。

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清軍入關以後所向披靡的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當時的滿清軍隊是一個運行良好、效率極高、戰鬥力恐怖的團隊。入關後,八旗軍兵分兩路,八王爺英親王阿濟格負責攻陝西,十王爺豫親王多鐸負責攻江蘇。其中,八王爺阿濟格的軍隊是主力軍,主要負責消滅李自成大順軍,十王爺多鐸的軍隊是偏師,主要負責牽制南明王朝。不久後李自成農民軍被消滅殆盡。之後清軍兩路大軍匯合,在南京的弘光南明政權滅亡。再接後,張獻忠,李定國,李來亨,鄭成功等,在清軍的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恩威並施下,一個個敗下陣來。這期間,清軍攻江陰,屠嘉定,下杭州,取紹興、溫州、台州等地;1646年,清軍又取延平、福州,入廣州,收肇慶、梧州,繼續消滅南明的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就這樣,明朝的所有地方都落入滿清之手。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清軍自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攻下南京後,就改變策略:八旗精銳主要經營北方,而負責在南方追剿農民軍和南明殘餘力量的,主要是由大明、大順降兵降將構成的“新清軍”。這些“新清軍”,以金聲桓、李成棟領導的軍隊為例,他們為清廷效勞,追殺南明軍時異常兇很,而且怎麼打怎麼順。可是,後來他們反正歸明,立馬就變成了豆腐軍,被清軍打得沒半點脾氣。

下面再比較一下當時滿清與明朝的軍民士氣和組織:

女真人生活的東北地區“林木障天,明晝如晦”,以漁獵為生,個個體魄強健、弓馬嫻熟、機警勇猛、堅忍頑強。史書記載:“奴酋練兵,始則試人於跳澗,號曰水練,繼則習之以越坑,號曰火練。能者受上賞,不用命者輒殺之。故人莫敢退縮。”

努爾哈赤還結合了漁獵生涯中的特點,貫徹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原則,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發展成各種基層戰術單位,構建起戰鬥效率很高的八旗軍事組織,讓士兵在戰鬥中相互支援,同生共死。“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就是八旗戰鬥力的寫照。

相較之下,以農業為生的漢民族,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重複著枯燥乏味的勞作,安天樂命,對於任何遷移和變動都會發出本能的懷疑與恐懼。再加上貪官汙吏、天災人禍、一盤散沙,老百姓還有戰鬥的意志和力量嗎?

不難想象,這兩大民族發生衝突時,哪一方的鬥爭氣勢更盛。

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有人做過統計,當時女真人滿打滿算都不足一百萬人。整個明清戰爭中,滿人在戰場中損失的人數不超過十萬,而明朝軍民的損失要達到幾百萬到幾千萬。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變金。趨勢一旦形成,人力是無法阻擋的,除非有更大的力量來扭轉這個趨勢。

講了這麼多,現在各位讀者自己可以回答一下本文的問題了:1644年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能成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