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差不多所有人,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在170萬年前,中國雲南生存著元謀猿人。

差不多所有人還知道,元謀猿人是中國最早的人類。

其實,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考古學者就發現了西侯度遺址,先於元謀猿人的發現。經測定,在這裡生活的人類,至少要比元謀猿人還早十餘萬年。

西侯度,在山西運城的芮城縣。

在三晉大地的西南角兒,黃河自北向南在這裡東轉。芮城,就在黃河這個“胳膊彎兒”裡面,與陝西、河南相鄰。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芮城不大,但稱得上“深藏不露”。

戰國時期,秦魏反覆相爭的“河內”,就指這裡,後來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三十年屬魏,三十年後歸秦。

芮城的黃河上,自古有著名的風陵渡。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詩曰:“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金大俠筆下的郭襄,在此見到楊過。“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

真是好詩,不過並非金庸塑造的郭襄所吟。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風陵渡向北不遠,就是西侯度。

西侯度這個名字,也蠻有歷史感。

當地傳說,商末紂王無道。他尤其忌憚西伯侯姬昌的賢明和西岐的昌盛,於是想方設法迫害姬昌。先是派人把西伯侯的母親抓走,囚與“人疙瘩嶺”下的山洞中。姬昌設法救出了母親。紂王一怒之下,囚西伯於羑里達7年之久。

姬昌獲釋後,回到了人疙瘩嶺,受到當地民眾熱情款待和幫助。後來,西伯回饋給民眾很多財寶。民眾為了表示對西伯的擁戴,就用這些財寶建了了西伯侯廟,還把村名改為西侯度村。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關於西侯度的“度”,一說是西伯侯曾在此有過一段珍貴經歷;另一說通“渡”,古時曾有西伯過黃河的渡口。

“人疙瘩嶺”這個名字,比西侯度的名稱大約要早很多。年代久遠,已沒有人能說的清其緣由。晉陝一帶,自古把山丘稱“疙瘩”。“人疙瘩”,是說有人住過的土丘?另外,晉陝內蒙,有一個詞叫“圪蹴”,是“蹲”的意思,引申為“呆在那裡”。“人疙瘩”,是說有人呆在那裡?這兩個意思,都表示這個小山,曾經有人居住。

此傳說或並非毫無根據。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風陵渡的北邊,還有一處著名的舊石器遺址,被命名為“匼河文化”,屬於舊石器中期,是藍田文化和丁村文化之間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

1957年,考古學者先發現了此處遺址並開始挖掘。隨著發掘範圍不斷擴大,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在西侯度村的“人疙瘩嶺”,發現了更早的人類活動遺蹟。

1961年5月29日,由山西博物館的著名舊石器時期考古學者王建帶隊,在西侯度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發掘,開挖土石450立方米,得到的化石和石器裝滿了9個大木箱。

1962年3月5日到11月19日,王建帶隊進行第二次發掘,共發掘出石器1箱、化石4箱。

據古地磁學測定,兩次發掘出土的遺存,距今約180萬年以上,比雲南元謀猿人早約10萬年。

元謀猿人的考古發現在這之後,1965年。

另外,西侯度考古發現的遺憾之處,是尚未直接發現人類化石遺存。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西侯度遺址處於村外人疙瘩嶺北坡,在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之上。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集中分佈在平均約1米厚的交錯砂層中。

人類加工過的石製品共32件,原料主要為各色石英岩,也有少量的脈石英和火山岩。

石製品的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從石核和石片來看,打製的技術雖比較原始,但已有多種方法,包括錘擊法砸擊法和碰砧法,這是我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常用的幾種方法。

西侯度遺址的石器種類已初步有所分化,大致分為單面或雙面的砍斫器、凹刃、直刃或圓刃的刮削器和三稜大尖狀器等。這些石器大多以石片加工而成,製作時以單面加工者為主。它們是直至目前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器批次之一。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在與石器共存的遺物中,有帶切割或刮削痕跡的鹿角,也有燒過的動物骨骼、角和牙齒,許多動物的頭骨被砸碎。說明當時的人們獵取動物後,曾經肢解、燒烤,乃至砸開腦髓食用。

食餘的碎骨隨地拋棄,而動物長角則被加工為某種器具。

共存的動物化石種類頗多,哺乳動物即有22種。主要有:鴕鳥、大河狸、刺蝟、兔、納瑪象、李氏野豬、雙叉麋鹿、晉南麋鹿、山西軸鹿、平額象、鬣狗、山西披毛犀、古板齒犀、三門馬、三趾馬、古中國野牛、粗壯麗牛、步氏羚羊和步氏鹿等。這些動物中,已經絕屬的佔47%,絕種的佔100%。比如古老的步氏羚羊等種屬,足可判定屬於更新世早期。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西侯度遺址,出土了一批燒骨材料。這個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前推到距今一百八十萬年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發現如此古老的燒骨。學者們經反覆考證,證明這裡是目前人類最早的用火遺蹟。

據說,發明鑽木取火的是燧人氏,風姓,住在燧明國,被稱為燧皇其元年為公元前4464年。西侯度人用火,比燧人氏早了近200萬年。

在對出土遺存進行深入研究基礎上,考古界確定了“西侯度文化”這個命名,並確認,西侯度遺址是中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過80年不間斷研究經歷的著名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有一個觀點,他認為,學會用火,應該是從猿到人演化的關鍵。第一,過火的熟食,使蛋白質的吸收更為充分,極大利於人腦的發育;第二,火的使用,是最早的人類,更以躲避猛獸的侵襲,同時,也更容易獵獲動物;第三,人類漫長的數百萬年演化進程中,經歷過數次大的冰河期,學會用火,使早期的人類更有可能熬過嚴寒的歲月。火的照明作用就不必說了。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人類學會用火,一定是一個漫長過程。最早可能是感受到了雷擊、山火等自然地恩賜;然後才學會保存火種;最後又學會例如鑽木取火等方法。

經歷了這樣的漫長過程,也才終於使人類成為“萬物之靈”。

西侯度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啟示。

考古學和史學前輩蘇秉琦和徐炳昶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專門就“傳說材料的整理與傳說時代的研究”發表過重要的見解。他們說,傳說材料的原始形態,大致包括保存在民間的、口頭的;傳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古代的遺蹟傳說等。

現代的許多考古發現證明,流傳於民間的,如西侯度村這樣的傳說不在少數,往往被後來的發掘所證明並非虛妄。司馬遷寫史記,曾對中國大片地區,大約相當現在的十幾個省,做過田野調查,包括收集民間的傳說。然後去粗取精、歸納綜合、有取有舍,成為了書中的史料部分來源。有沒有訛誤呢,肯定有,但真實的,如大禹會盟諸侯於塗山,已有相應的上古遺存被發現。

比燧人氏早近200萬年的用火者,西侯度人

著名史學家徐旭生徐先生說,對於明確夏以前的歷史,“需要從古代所遺留下來的傳說中去找”。

鄒衡先生與徐旭生先生的見解大同小異,認為,對夏文化的研究,也要重視傳說的作用。

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基本建設項目“遍地開花”,隨之發現的古遺蹟也屢見不鮮。

另一方面,中國的考古學者們從未停歇,對中國遠古歷史的新發現,一定會越來越多。

現在的我們,不妨多瞭解一些遠古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