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航母战斗群为什么用驱逐舰防空?

米高天南张


这是因为驱逐舰比航母便宜,用驱逐舰当替身来挡外围第一发炮弹,这本身是不得已的做法!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

正常来说第一防空网应该由舰载机组成,用舰载机来担当整个舰队的防空防海主力。这是因为舰载机作战范围远,一般来说舰载机的作战半径是700~900公里以上,而各种空射反舰导弹射程也不过200~300公里。这就有大约500~600公里左右的作战缠斗区,舰载机会有足够的时间拦截来袭的敌机。

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很难预测,那就是万一敌机突破了舰载机的拦截,这时候要么航母自己挨炸弹,要么就只能用一个价值更低一点的战舰来替航母挡炸弹,这时候就只能把驱逐舰抓包来顶杠了。

战机突破舰载机拦截的情况很多!由于地球的球面原因,军舰雷达无法探测到超低空飞行的航空器,也无法探测超过600公里的目标,这必须要借助于预警机来实现早期预警,但是在恶劣环境下预警机是无法起飞的,也就无法预警。等发现了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比如在英国跟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战机就采用超低空飞行的方式突破了英国舰载机的防守,这时候英国的两艘驱逐舰就来给英国航母挡了炮弹了,被阿根廷的导弹直接送到海底喂鱼了。


优己


因为现在驱逐舰防空能力强!

航母战斗群防空舰一直在变,谁的防空强,谁就负责防空。

二战驱逐舰防空能力远远比不上战列舰和巡洋舰。当时美军主驱逐舰“弗莱彻”级只有5座127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两座双管40毫米机关炮,6-10座单管20毫米机关炮。而美军巡洋舰通常有6座双管127毫米高平两用炮,8-10座4管40毫米机关炮,超过20门20毫米机关炮。最重要一点,巡洋舰和战列舰有统一的防空指挥系统,防空效率比驱逐舰更高。因此二战美国通常把巡洋舰甚至战列舰作为航母编队的防空主力。

(二战美国主力驱逐舰“弗莱彻”级,还是一个小弟弟)

(二战美国主力重型巡洋舰“巴尔的摩”级,Armament就是武器数量)

当今战列舰彻底退场,巡洋舰慢慢下岗,驱逐舰就当上防空主力。尤其是伯克级出现,它的宙斯盾防空系统,就为了应对当时苏联导弹饱和式攻击,单舰可以同时拦截8-12个空中目标。而且伯克级驱逐舰上的标准系列防空导弹,射程发展由一百公里到两百公里,从防空发展到反导打卫星,最近还打算发展副业——反舰和对地攻击。

(现在伯克级驱逐舰是美国主力!)

欢迎大家关注“红羽翼骑兵”,独特分析,水分少,干活多,坚持原创。


红羽翼骑兵


首先,航母是进攻型装备。这个要明确。而航母实施进攻,依靠的是飞机。所以,为了保证航母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大家都是想尽办法让航母尽最大可能装最多的飞机。像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最初的设计是舰首还有12具大型的反舰导弹发射筒。这明显是挤压了战机的空间。到了中国以后,也全部改成了停机区。这样可以多搭载几架战机。

航母为了攻击威力的最大化,基本上不安除了飞机之外的其他任何大型武器。只在角落里安几座近防炮,作为最后的防线。像苏联在航母上安反舰导弹的情况,是属于无奈。它那已经很难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航母。

航母是只攻不防的装备。它自身不装中、大型的防空导弹。

然而作为这么大的武器平台,面对战争,它肯定需要防御的,攻防要均衡。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反舰导弹的蓬勃发展,给水面舰船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像原苏联就主张饱和攻击,打算用几十上百枚的反舰导弹去打击美国的航母。

航母需要防守,但它自身又不倾向于防守,那也只能把防守的任务交给其他人:驱逐舰。

像美军的驱逐舰它的职责就是防守。用防空导弹拦截敌方的反舰导弹。用直升机驱逐敌方的潜艇。它也能发射巡航导弹,攻击地面纵深目标,但这属于欺负小国干副业了。它也带着几枚反舰导弹,这也是为了应付复杂特殊情况,留的后手。像打击敌方的舰艇,他们主要还是依靠航母的舰载机。

航母和驱逐舰的关系就是航母专心负责进攻,驱逐舰部署在航母周围,进行防御。

但说到这,就得纠正一下我前面说的瑕疵了,航母防御、防空的作用也很大。因为航母编队最外围的防空是由舰载机执行的。

舰载机可以拦截敌方的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采用巡航模式飞行,其实就是一架飞机。加上它火箭发动机燃烧猛烈,尾焰红外特征明显,发现不难。如果刚好有战机在附近巡航,完全可以用空空导弹将其击落。

舰载机部署在航母编队外围,几百公里的位置上。作为第一层拦截。

导弹冲过外围战机的拦截以后,就进入了驱逐舰的防御范围。

像美国的宙斯盾战舰和中国的中华神盾舰,都是以防空为主要任务。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都很强。然后这些舰还都部署在航母的周围。实际上反舰导弹不光要突破宙斯盾的拦截,也得把护航驱逐舰敲掉,打开缺口,才能有机会摸上航母。

而航母自身也有近防炮,对漏网之鱼也能进行最后封锁。

以美国的航母为例,它那个体积,中10枚常规反舰导弹是绝对沉不了的。算上战机和驱逐舰的拦截,以及驱逐舰挡枪,如果低于300枚反舰导弹齐射,打不上航母。想击沉,再加100枚。


锐度何老师


航母战斗群为什么用驱逐舰去防空,而不是用战斗机去防空?因为飞机之间的空战效率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两架飞机往往纠缠许久,谁也打不掉谁,这样的效率如何保证在高烈度对抗中密集杀伤敌人的飞机?


战争的经验表明,航母战斗群对抗战斗机攻击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本方的舰载机去冲击敌人的攻击航空兵编队,逼迫其提前进入攻击,或者打乱其攻击的阵型,使其各个战机之间难以配合,战术机动变形,然后再由防空军舰(二战中是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现在是区域防空舰)去击落那些陷入困境的战斗机,一般而言,收割敌人战机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防空舰。


防空火力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集中火力对准被突破的方向,而舰载机却需要通过机动才能赶到事发区域,然而海战瞬息万变,如果航母被攻击导致失去战斗力,那就得不偿失了,与其等待舰载机紧急赶到拦截,倒不如防空炮火或者导弹直接对准射击来的精确快速,而且说实话,战斗机一旦进入攻击程序,那么就会变得笨拙,此时如果对这些飞机射击,击落概率很大。


再者,现代海战中反舰导弹大量使用,舰载机可以拦截敌人的舰载机或者战斗机,但是却无法拦截敌人飞机或者军舰发射的导弹,而这些导弹射程又往往很远,等到开始拦截的时候,往往只能对这些导弹实施拦截,根本来不及拦截其舰载机,因此需要专业的防空驱逐舰,或者护卫舰去对这些反舰导弹实施拦截,保护航母安全。


再者,现代战争强调分布式的武器体系,而不是集中式,不要把所有的火力和兵力都集中在一艘航母上,否则,这艘军舰遇到攻击就等于全军没有还手之力,而且从应对来说,一艘军舰控制大量火力,和多艘军舰分别行使这些火力的使用权相比,效率差距是很大的,因此分布式系统有生存力强和对抗专业的特点,因此,谁还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呢?航母当然需要驱逐舰来保护了。


海事先锋


二战以前,战列舰、巡洋舰属于进攻性主战装备;而驱逐舰、护卫舰属于防御性辅助装备。它们以舰载火舰的口径尺寸为标准划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形势出现了裁军的趋势,巡洋舰这种进攻性舰种又面临一次大的考验。人们也都发现,数万吨的大型巡洋舰与几千吨级的驱逐舰所用武器与装备相差并不大,都是指控系统、雷达、导弹、舰炮和直升机,所不同的只是携载数量的多少而已。所以,人们对于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建造新的巡洋舰提出质疑。美国已经决定,现役所有核动力巡洋舰,在2000年前全部退役,同时停止建造新的巡洋舰。俄国海军只保留基洛夫级,其他巡洋舰也将全部退役,而且不会再建造新的巡洋舰。其他国家的巡洋舰已经基本退役完毕,今后也不打算再建新的巡洋舰。这样一来,到21世纪初期,世界上只有美、俄罗斯海军拥有两个级别的巡洋舰。到2030年之后,预计巡洋舰这个舰种将和战列舰一样,全部消亡!






现在世界各国海军主战舰艇都是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原因如下:

1.巡洋舰与驱逐舰所用武器与装备相差并不大,都是指控系统、雷达、导弹、舰炮和直升机,所不同的只是携载数量的多少而已!无本质的区别。

2.现代海战主要是以导弹攻击与防御为主,并非众多大口径舰炮的对抗,所以不需要那么大的舰艇空间,数千吨至万吨级的驱逐舰就能满足需求。

3.现代化导弹驱逐舰已经能进行高强度的远洋攻势作战,并且其所提供的防空反导能力不亚于巡洋舰,且在海上的隐身效果、机动能力以及适航能力也要优于或相当于巡洋舰,更适合于进行多用途的海上作战需求。

4.部分国家为了掩盖其军事意图,直接将接近巡洋舰标准的大型水面舰艇命名为驱逐舰。典型的有:日本的金刚级、韩国的世宗大王级导弹驱逐舰,它们的满载排水量均接近10000吨。而相对的,美制提康德罗加级、俄制光荣级巡洋舰也就10000吨左右。



所以,现在各国海军的主战舰艇都以导弹驱逐舰为主。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反导等多种武器,既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担任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等防御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担任支援火力,以及担任巡逻、警戒、侦察、保/破交和海上救援等任务。驱逐舰已从过去一个力量弱小、几门小炮,防护力差的小型舰艇,变成了一种多用途的大中型主战军舰。除了名称留下一点痕迹之外,驱逐舰早就已经拥有过去巡洋舰的吨位在执行巡洋舰的任务了!因此,航母战斗群用驱逐舰防空,就毫不奇怪了!



逸民112


问题提的不够严谨,应该是驱逐舰队是航母战斗群的重要防空力量。

大家知道,现代航母战斗群一般由以下舰艇编队组成:

1、航空母舰本身

2、两到四艘驱逐舰或护卫舰,或数量再多一些,各国的配置不同,军事大国配置更多一些。

3、一艘或两艘巡洋舰,但随着现代驱逐舰的发展,有全部替代巡洋舰的趋势。

4、一到两艘攻击潜艇,核动力或常规动力,核动力为趋势。

5、一到两艘补给舰。

从上述航母战斗群组成看,编队的防空主要由舰载机和驱逐舰或护卫舰组成防空体系,为何?

从防空的效率和成功率看,舰载机是最佳的防空手段,当然也是主要的进攻手段,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舰载机一般都要受到作战半径和滞🈳时间的限制,还受到天气,海况,出动频率,燃油储备等条件的限制,同时,还存在反应时间,一般来讲,舰载机的防空主要负责舰队外层,半径在500公里以上,而且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滞🈳时间和出动频次,才能有效。

而编队中驱逐舰和护卫舰的防空系统在无特殊情况下基本可以做到24小时无缝衔接,随着现代化的防空导弹服役,可以做到从高空,中空,近空全覆盖,而且随着大型相控阵雷达的出现,做到了360度无死角,因此,编队中驱逐舰的防空能力大为提高,也就成了防空的主力。


海上迎舟


严格来说,不能叫作航母战斗群用驱逐舰来防空,而只是某些驱逐舰充当了航母战斗群中程防空的主力而已。

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分为远、中、近三个层级,其中的远程防空(或者称为制空),主要有航母搭载的预警机、战斗机等担负。近程防空,则由战斗群中拥有近程防空武器的军舰一起承担。

(日本海上自卫队装有宙斯盾系统的“爱宕”级导弹驱逐舰)

只有中程防空才用到驱逐舰,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人研发出了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宙斯盾型驱逐舰,这种驱逐舰装备有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带有4块大型平面天线阵,不仅搜索扫描速度快,而且受海空影响小,能够实施360度全空域扫描,同时监视、跟踪大量空中目标,并可同时引导导弹进行打击。另外宙斯盾舰的防空导弹采取垂直发射方式,一艘军舰可以搭载大量舰空导弹,其一艘驱逐舰所能发挥的防空能力已经非常惊人,是目前世界海军中防空能力最强大的军舰形式。

也因此,航母战斗群里,宙斯盾型的驱逐舰成为了中程防空的主力军。


海研会


当然是需要其他更多的舰艇来保护了,其中最重要的人选就是大中型舰艇了。首先说说这些舰艇,第一就是巡洋舰了,巡洋舰在整个舰队除了航母之外地位也举足轻重了,庞大的吨位和先进的武器系统足以可以来用来执行防空任务,也是最好的平台。但是巡洋舰吨位大,一般在1-2万吨之间。造价也非常高,不是谁想造就造的,而且产量也非常有限。如果像美国那样,来个10艘航母,那护航舰艇都是巡洋舰的话也不是现实的。所以这种巡洋舰也就美俄有,产量有限。

所以防空这个重任的主力就交给了驱逐舰,现代的导弹驱逐舰,吨位也很大,在7000吨以上,舰上武器系统齐全,拿防空导弹来说,垂直发射系统有远程、中程防空导弹,舰上还有近程防空系统,很齐全。

主要特征为具备区域防空能力,主要装备为相控阵雷达、远程舰空导弹、高性能自动化指挥系统。除了装载大量大型防空导弹外,其他武器装备有舰炮、近程防御系统、反潜深水炸弹、鱼雷等。这种舰艇可以为舰队提供大范围的防空安全保障,因而必不可少,但也因具备高技术、高成本的特点,造价极其昂贵。但是相比巡洋舰,还是低一些。这一舰艇的代表是美国的伯克级,欧洲的地平线级和中国的052C、052D型,它们都配置有先进的作战指挥系统以及“垂直发射系统”和“相控阵雷达”,掌握强大的防空能力。

所以看见美国的航母战斗群,一般有2-4艘伯克级驱逐舰。


雷姐的机械空间


航母,一旦出海,必然是浩浩荡荡的一支大军,内有综合补给舰,提供航母包括编队其他舰艇吃喝拉撒以及战备物资和机械零配件等备品的补给,保障航母战斗群海上执勤和作战之需。

其他有驱逐舰、护卫舰等护航舰艇,包括水下开道的核常潜艇,美国海军是特例,没有常规潜艇和护卫舰,水下是核潜艇,护航的是巡洋舰和驱逐舰。

航母作战群,是大国海外用兵最主要的形式,通常以航母为中心,由外中内三层组成大纵深、层次多、阵位疏开、火力集中的兵力配置,以全面夺取战区的空中、水面、水下和信息等多维空间的控制权。

航母上的舰载机是驱敌战机,防止敌对势力空军,在航母护航舰艇防区外发射反舰导弹的最有力武器,对航母威胁最大的就是反舰导弹,鱼雷由于射程近,水下有己方潜艇在扫清航道,敌方潜艇极难靠近航母编队发射反舰鱼雷和反舰导弹。

因此,舰载机联队是航母作战编队最强大的攻防武器,而不是护航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这一点必须要非常明确。

对缺乏巡洋舰这般大型水面舰艇的海军来说,无疑大吨位的防空驱逐舰,是最重要的护航舰艇,在航母编队中的作用远大于那些专职的反潜护卫舰。

现在,驱逐舰基本上向大型化发展,尤其是担任航母护航舰艇的驱逐舰,必须得配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只居其一,都是不合理的配置,战时的战斗性能都会大打折扣,极难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反舰导弹的攻击。

防空驱逐舰,由于有远程探测能力的相控阵雷达,多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配备有远程、中距和近程三种防空导弹,数量都是数十枚甚至百枚以上,加上近防炮系统和火箭干扰弹等软杀伤手段,能有效拦截来袭的各类反舰导弹,是航母除了舰载机以外,最有力的带刀侍卫。

有4艘以上的防空驱逐舰,加上航母上起飞作战的舰载机,对方要想彻底击沉或击伤航母,都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必须得经过舰载机这一关,一般能躲开舰载机的拦截,飞到空射导弹的距离,对航母发动空舰导弹的打击,战时应该有,但也比较困难,除非航母舰载机,都被对手打下来了。

其次,即便敌方战机突破了航母舰载机的拦截,在一定距离发射空舰导弹,防空驱逐舰最起码有好几波拦截机会,所以要击中航母也非常困难。

最后,当代航母也都配有近距拦截导弹和近防炮系统,包括火箭干扰弹的软杀伤等手段,航母本身就具备抗击来袭的反舰导弹的能力,是航母免遭打击最后的自保手段。


国平军史


首先是因为驱逐舰防空有它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快速反应和载弹量大,相对于另外一种看似高大上的拦截方式——舰载机空空导弹拦截有很大优势,毕竟可随时出动的航母舰载机是有限的,其出动速度受制于飞行甲板的调度乃至挂弹和加油的掣肘,十万吨的尼米兹级甲板最多只能放27架,可随时出动的必会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就算是已经全副武装在空中待机巡逻的舰载机,比起垂直发射装置内随时处于待射状态的导弹,拦截的反应速度那也是无法相题并论的,所以舰载机对已经突防到较近距离的目标无能为力,尤其是潜射反舰导弹,舰载机几乎不可能拦截。

即使是巡逻中的舰载机在接到拦截指令后,也要依据预警机的引导,先开加力赶到拦截空域,打开雷达搜索相关海域,发现、跟踪并锁定目标,这中间必须一气呵成,不能有卡壳,否则立马错失拦截机会,由迎头变成尾追,再发射中程空空导弹拦截,而且必须用中程空空导弹,不能用格斗导弹,为什么呢?因为拦截的是反舰导弹这种小型复杂背景下的高速目标,就格斗导弹那点射程,杀伤区域小的可怜,命中率会低得感人。舰载机携带的中程空导弹是有限的,也就四到六枚,与之相比驱逐舰的载弹量就海了去了,比如052D的64单元垂发弹舱如果分成四个隔舱的话,即使是一半带中防也载弹128枚,非常适合拦截作业。总之舰载机拦截过程非常的繁琐和复杂,在实战中就会变成不可靠,这种方式更适合拦截对方的发射平台。

其次,主力的拦截导弹都是雷达指令+半主动雷达制导,它是更专业的拦截者,导弹导引头只负责接收,把最耗电的发射工作和最复杂的滤波环节交给舰载火控雷达,火控计算机解算出结果再用雷达制导波束搭载指令发送给飞行中的导弹,舰载设备的电力支持和计算能力是小小的弹载设备无法企及的,与之相比机载空空导弹的首要目标是对方的战斗机和巡逻机等大型目标,拦截导弹时由于信噪比太小,接收机极易过载,变成雪花一片。另外,小小的弹载雷达要在几秒的时间里,解算拦截诸元和滤除海浪背影杂波,难度很大,要知道俯冲拦截的提前量计算是很关键的,也就是很难直接命中,以空空导弹只有中程防空导弹一半重量的战斗部,能否有效拦截存疑,因此指令+半主动雷达制导拦截弹的命中率是远远超过主动雷达空空导弹的。虽然舰载中程防空导弹掩护的范围有限,但航母编队的防空阵形是高密度的,真的能形成传说中的"饱和防御"。

最后舰载拦截还有两层近防系统,这就是近程防空导弹和近防炮,它们都是直接命中的模式,精度更高。先说近防导弹,不同于舰载机的半路堵截,近防导弹是守株待兔,这就为坑干扰能力更强的红外热成像制导创造了条件,拥有这种导引头的拦截弹完全可以射后不理,比如有集装箱式发射架的拉姆,因为有相对速度带来的极高动能,战斗部即使很小,拦截效果也很可观。至于近防炮,虽然无制导,但它有高射速,通过增加炮管的数量,可达万发每分以上,能迅速封住反舰导弹可能的前进路径。虽然它们射程有限,只能用于自保,但只有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保护母舰,且航母作为编队旗舰,它的近防系统必定是最高配置,用逆天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总之,对于反导拦截作战来说,舰载防空仍是最好的选择,但单纯的防御是不能制胜的,防御只是为更好的进攻嬴得时间,最终还要靠舰载机的远程对空对海攻击来完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