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宿州老故事——古城墙的沧桑岁月!

宿州古城墙,作为宿州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宿州市上千年的历史。

宿州老故事——古城墙的沧桑岁月!

宿州古城墙

宿州的历史!

宿州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秦朝时秦始皇在此设泗水郡,郡下设置相县、郅县、蕲县、符离县、阳城县;汉朝高祖改泗水为沛郡;隋朝设墉桥县;唐朝设宿州;民国设宿县

唐元和四年,唐王朝设置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下辖符离(治埇桥)、蕲县(今蕲县镇)、虹县、临涣(今淮北临涣镇)四县,宿州治所驻地在虹县(今宿州泗县)

此外宿州的来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在公元前209年,宿州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当时陈胜他们赶走了蕲县的官员,占领了蕲县。被赶走的官员,向北逃难,来至墉桥地界,他们住宿露天,就地办公。后来在此搭设帐篷,逐渐形成政府办公所在地,人称“宿地”,本意是住宿的地方,后来变成了宿州的来历。

宿州老故事——古城墙的沧桑岁月!

陈胜吴广起义

古城墙的历史!

古城墙是随着宿州的变化而变化,据老人们回忆:起初古城墙是有两层的:

一层是绕宿州城外,沿环城路一圈,主要是防敌人攻城的;一层是围绕县大院四周,用来保护县衙的。

而目前保留下来的这段古城墙,可能就是用来保护县衙的。

古城墙初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183年。当时的古城墙是用土筑成的,

明朝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开始用石头作基础,两边用大砖,中间用土筑城。

史载:当时的城墙周围六里三十步,长1115丈。每丈筑两个城垛,共有2230个城垛,城墙连垛高3.3丈,厚2.5丈。城墙上每一里设8个铺,共49铺,每铺驻守城防的铺兵一人。

城下设四个城门:东门在今中山街与东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望淮门;西门在中山街与西环城路相接处,名为连汴门;南门在淮海路与南环城路相接处,名为阜财门;北门在淮海路与北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拱辰门。每门设有城楼,作为守城打更之用,城外筑翁圈,用来巩固城墙。四门上建有庙宇:南北为和尚庙,东西为道庙。

宿州老故事——古城墙的沧桑岁月!

赛珍珠所拍,据考证为宿州古城西南,城墙上是魁星塔

据邵体忠老师回忆:

东城上是吕祖庙,供奉的是吕洞宾。吕庙颇为宏观,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大殿两旁有楹联“大道勿他求,只立德立功,便是丹成九转;神仙无别术,能全忠全孝,自然名著千秋。”每逢春秋佳日,香火特盛,远近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吕庙为四门中最大的庙宇。

宿州老故事——古城墙的沧桑岁月!

东城门望淮门,图为1938年拍摄。

西门城墙上,为华祖庙,供奉我国东汉名医华佗。殿前楹联为“与阿满,本属同乡,具将医国神针,千秋大名侪管辂;想先生,素怀壮志,听到谯楼暮鼓,满腔忠愤让弥衡。”

城墙外开挖护城河,护城河长八里一百八十八步。

后来古城墙历经毁建:清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连降暴雨,东城墙倾塌百余步,知州吕云英修补;清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又遭大水,泡倒城墙数丈,知州龙拔世修补;清嘉庆八年,即公元1803年,知州傅文炳修补;清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知州郭世亨修补,并在城墙西北角添置炮台;民国时多次毁于战火又经多次修补;1938年日本鬼子用大炮轰塌西门至南门城墙5米,1940年宿州人进行修补;解放后,1954年人民政府为了旧城改造,古城墙相继拆除,只保留如今尚存的一段。

扶疏亭的故事!

在古城墙上有过许多古迹。扶疏亭就是其中之一。

扶疏是枝叶茂盛,疏密有致的意思,古代有“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句。

宋朝大学问家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期间,同宿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曾以萧县白土镇的石炭为题,写《石炭歌》一首。

《宿州志》载:“东坡守徐时,遗墨竹一本于宿,好事者刻诸石,构亭贮之,名曰扶疏。元季毁于兵,明弘治间,知州曾显追寻旧刻,得残碑两块,构亭已复其旧。”又载:“崇祯末知州李燕林,清康熙间知州高其佩,减县祖,历任皆加修,其真迹于乾隆甲辰乙巳间失去。”

至今在古城墙上重建殿堂的西墙壁上,镶嵌着苏轼的那一方宝贵的墨竹图。

另有苏轼的五言诗一首:“寄卧虚寂堂,明月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现如今,大宿州发展的越来越快,古城墙却不知该何去何从?

有人建议,拆除古城墙,也有人建议,将古城墙修缮修缮,正式开放。

对此,您们怎么看待古城墙的去留呢!在评论区留下你们宝贵的建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