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有怎样的动人典故?

一绿浮芳


李商隐最为凄美隐晦的诗。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古乐器,五十弦,以花纹雕饰。这首诗与锦瑟无关,只是引子而已。

奇特在于,传统写作中加入了象征主义的元素,用具体可感的物象表达一段抽象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的追忆。

便是典故的运用。

1 庄生晓梦迷蝴蝶:

出自《庄子 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庄周想告诉世人的是真亦假,生亦死,物与我的辩证。

这是复杂朴素的哲学命题。

而李商隐是感性的。

此诗创作于晚年。

一生坎坷,仕途失意,情感难善终,难言之痛,唯寄诗词。

垂暮之年,追忆往事,是人生迷惘,梦如人生,似真似幻,䑃胧迷离。

望帝春心托杜鹃:

出自《华阳国志·蜀志》,

“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杜宇,后来因为水灾,效法尧舜,禅位于贤明,不幸国破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到了春天,就悲啼不止,提醒老百姓耕作,“布谷,布谷”叫个不停,以至口中流血。

杜宇的典故是个贤明君主体恤百姓,忘我生死的故事。

李商隐也有自己的泣血人生体验。

沉湎往事,凄苦不止,却不回头,是执着,痴迷,颠狂,亦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沧海月明珠有泪:

出自晋 张华《博物志》,

“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文选》注:“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

类似于美人鱼的故事。

皎月高悬,沧海浩荡,黛青的波浪涌动,张开的海蚌里的珍珠,晶莹剔透,是美丽的鱼人流泪而形成,是珠光?是泪光?

辽阔,旷远,皎洁,而又孤清寂寥。

如此美的意境,是诗人往事血与泪的感伤。蓝田日暖玉生烟:

出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

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最终抑郁而死。韩重游学归来,前往她的墓地哀悼。紫玉忽现原形,赠送明珠,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消失。

蓝田山,今陕西蓝田东南,产美玉而盛名。

玉生烟:古人认为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升腾起一种晶莹之气。

暖暖的阳光照耀下,蓝田美玉升起飘忽的烟霭,这是缥缈而美好的事情。

于李商隐而言,

追思往事,那些美好温馨,给人温暖的动人一瞬,刻骨铭心,温润如玉。


四个典故,丰富复杂微妙的时空纵横中,构筑了一个深邃杳渺,神奇瑰丽的意境。

这也是这首诗最迷人的地方,尽管它晦涩难懂。

诗人的“年华”里有段惊心动魄,凄美绝伦的感情,有梦,有泪,有凄苦,有温婉...

哪里需要留待后来的日子去追忆,当时就已惆怅不已了。


一绿浮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这是李商隐的《锦瑟》,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诗中的典故、象征的手法被李商隐用的炉火纯青。其中运用典故的有以下两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典故一 庄周梦蝶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这本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庄子探讨哲学命题的一部著作。

要想了解这个故事,请大家先看一下这个典故的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大意是说,庄子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感觉非常愉快。但是,梦醒了,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自己,并没有变成蝴蝶。他开始疑问,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就是“物”和“我”之间交汇和变化。

这个故事是在探讨“任何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人们的主观意识是不能区分真实和虚幻”。

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在权利斗争中郁郁不得志,无论如何经营,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他仿佛和庄子一样,不知道生活中的境遇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其中一个“迷”字点出了诗人真实与不真实之间的彷徨。

典故二 望帝魂化杜鹃



这个典故是说蜀地有一位君主,名叫杜宇。因为禅位隐退以后,国破身死,他的魂魄化为杜鹃鸟,日日悲啼泣血,去国怀乡。

诗人用这个典故加以引申,“春心”代表了执着的追求仕途之心。但是这种向往仕途的心,却因为怀才不遇而没有用武之地。就如同望帝只能托付给杜鹃鸟一样,李商隐一腔热血也只能无奈的托付在诗词之中。

典故三 鲛人泣珠



在《博物志》中记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这个故事是说大海里的鲛人当哭泣的时候,落下的眼泪会变成珍珠。

诗中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苍茫的大海,一轮皎洁的明月,一位鲛人默默垂泪,泪水化为珍珠珠。她为何潸然?又为谁垂泪?

美景中带着萋萋的故事和悠悠的情绪,令读者融入其中,共同感受诗人淡淡的哀愁。

典故四 蓝田日暖 紫玉生烟



典故:《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蓝田是一个地名,盛产玉石。这个典故是说,人们在山中采玉,只见山中升起的暮霭,却不知玉在何处。

在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吴王小女紫玉生烟的故事。传说吴王夫差的女儿名叫紫玉,她爱慕一位小伙子,很想嫁给他。但是,最终没有如愿以偿,因此郁郁而终。这个小伙子在给紫玉哀悼的时候,忽然紫玉出现了,但是当小伙子想触摸她的时候,她却化成轻烟不见了。之后就有“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来形容望而不及。

这首《锦瑟》就仿佛一块美玉,玲珑而温润,它的意境到底要传达什么,恐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心人可以多多揣摩。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综上所述,这首诗中一共用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鲛人泣珠和蓝田日暖紫玉生烟。


华彩之荣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句诗出自于李商隐的《锦瑟》,是作者自伤自悼之辞。

“庄周晓梦”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齐物论》。故事说的是,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他感到舒适和快意。梦醒之后,蝴蝶不见了,只有庄子一个人坐在床上。是庄子做梦梦见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梦见了庄子呢?他为此日思夜想,最后著成了《逍遥游》。

人摆脱了功名的负累,超越物质的束缚,就能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作者这里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对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在做反思——梦想再美好,如果不能摆脱外界的禁锢,也会失意落拓一生,不得快乐。想想李商隐就是因为依附于权贵才潦倒一生。如此际遇,终究幻梦一场,不让人喟叹吗?切肤之痛啊!

“杜鹃啼血”这个典故说的是蜀地君王杜宇为了拯救在洪水中挣扎的百姓,带着百姓筑堤开堰,但因为措施不得法,水患终不能根除。后来,有一个名叫鳖灵的人站了出来。他带领百姓废寝忘食,兴利除弊,终于清除了水患,赢得了百姓的拥护。杜宇一看,主动让贤,就把君王之位禅让给了鳖灵。这时,杜宇却被流言所困,又气又急,一病不起,含恨而亡。杜宇死后,放不下蜀地的百姓,魂魄化为杜鹃日夜啼鸣,鸣叫到吐血,就是为了提醒百姓及时播种。

“春心”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仕进之心吗?运用这个典故,李商隐意在投射自己因为卷入党派之争而一生不得志。尽管自己有着一腔报国热忱,即便自己有着舍生忘死的决心,却也没有舞台可以施展,只能是把它放在心里,却不能与人说。文字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微难言的隐痛和无奈。


蝴蝶花雨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一篇《锦瑟》解人难”,所说这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

有人说,这是李商隐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这是李商隐写给故去妻子王氏的一首悼亡诗;也有人说,这是李商隐追忆似水年华、感慨人生的感伤诗。

我们可以从多数人认可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也就是最后一种说法。

锦瑟呀,你为什么竟然有五十根弦?每弦每节,都像是已经过去的大好年华。

我就像庄子一样,人生如梦,不知自己是醒了还是在梦中,又像化作杜鹃的望帝,在春天将来过去的时候,在低低地悲啼。

月明宵静的夜晚,蚌向月亮张开,用月华来滋养他的珠子;鲛人泣泪,粒粒成珠;日光煦照下的蓝田,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升起。在诗人眼中,现实和理想已经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满心伤痛的诗人,追忆似水年华,恋人生离、爱妻死别、韶华已逝、壮志难酬、功业渺如云烟……等到醒悟之时,已然双鬓苍苍,到了知天命之年,再回首,陷入了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和迷惑之中。

典故:

1、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为二十五弦。

2、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 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

3、望帝春心托杜鹃,典自《华阳国志·蜀志》,传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杜宇,后来因为水灾,让位贤明,身死灵魂化为杜鹃鸟,到了春天,就悲啼不止

4、沧海月明珠有泪:典出张华《博物志》, “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类似于美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

5、蓝田日暖玉生烟,典出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最终抑郁而死。韩重游学归来,前往她的墓地哀悼。紫玉忽现原形,赠送明珠,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消失。


读书有恒


【诗坛漫话】(第12期)

李商隐的诗喜欢用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后人读他的诗,争议很多,莫衷一是。连《红楼梦》里都借人物之口,说了一句:李义山之隐僻。意思就是隐晦冷僻,难以理解。义山是李商隐的字。

下面我就这首诗中的典故做些解释。

【庄周梦蝶】

这是《庄子》里的一则寓言,庄子梦见自己身化蝴蝶,翩翩而飞。醒来一看,自己是蝶乎,庄周乎?

这里诗人借此典故,隐约道出了美好的情境和虚缈的梦境。

【杜宇啼春】

周代末年,杜宇在蜀始称帝,号望帝。后来让位给相国开明。到了二月里,子鹃鸟鸣叫声,引起蜀国人的怀念杜宇,就把这种鸟称为杜鹃。

另一种说法,就是杜宇和他的相国的妻子相好,后来觉得心里愧疚,就走了。他死后魂化为鸟,人们称之为杜鹃。或者叫杜宇。

另一种说法是,杜宇禅位退隐,后来国忘身死,死后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于啼出血来,非常哀痛悲苦,老百姓把这种鸟称为杜鹃。这就是杜鹃啼血的来历。

琴瑟的哀音,杜鹃的怨鸣,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似乎表达了一种奇情深恨。

子规啼处忆人归。子规也是杜鹃的别名。子规的啼声是很凄切的。对自己的亲人那种期盼的感情表达无遗。

【鲛人泣泪成珠】

一说是珍珠出自于蚌,而蚌生活在海里。人们传说是月明之夜,蚌对着月亮 张开了它的壳,得到月亮的光辉,生出了珍珠。又说是蚌的眼泪化成了珍珠。

另外,说是鲛人的眼泪化为珍珠。鲛人就是传说中的美人鱼。鲛人的眼泪,滴滴成珠。

这些想象,这些传说都是非常美丽动人的。

这就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典故。

【蓝田生玉】

古时候,蓝田县出产美玉,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就是这个蓝田。一般来说,有珠光宝气的说法,古人认为产玉的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其山中蕴涵的玉气,冉冉升起。远观能见,近睹则无。

戴叔伦有句话说得好: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这些就是诗里的典故。

另外要说的是,第二句,一弦一柱思年华。这种情况下,古人把思读去声,而不是平声。所以这句诗不是三平尾。

玉谿生(李商隐的号)一生的经历是很悲苦的,他因为受到牛、李党争影响,被排挤,终身潦倒。并且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很不满。

他的这种难言之隐,郁结于心中,发为诗句,反复叹惋,我们只有理解这些,才好去读他的诗,才便于探求诗的韵味。





梅月竹风


李商隐的《锦瑟》中,主要包含这几个典故:

1、锦瑟

古时候,天上最高的神仙叫做泰帝,泰帝手下有个仙女叫做素女。一次,泰帝请素女鼓瑟。那时候的瑟有五十根弦,弹出来的声音是所有乐器里最悲哀的。素女弹出来的音乐使听着流泪,哭泣不已。泰帝说,没有人能忍受这样悲哀的音乐,就把瑟的弦减少了,所以后来的瑟最多只有25根弦。

这个典故,为全诗的感情定下了基调。李商隐由锦瑟,想起五十弦,引发出悲哀,这是他的敏感,是天赋。

2、梦蝶

《庄子》里有一篇《齐物论》,说,万物都是一样的。庄子做了一个比喻,他有一天“梦为蝴蝶”,自如的飞来飞去,后来他醒了,又变回了他自己。

《庄子》这个故事里有“蝴蝶”“梦”,李商隐加上了“晓”和“迷”,“晓”就是天要亮了,“晓梦”就是天亮以前的梦,马上就要醒了。“迷”是痴迷、沉迷、陶醉。李商隐要讲的是,美丽的梦境令我们着迷,但很快就要醒来了,想多留片刻也不行。美好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

3、杜鹃

古时候四川有一个国家,国君叫做望帝,他因为做了错事,很羞愧,把国君之位让给了一个大臣。望帝死去后,魂魄离开了这个国家,化作了一只杜鹃鸟,但是他一直还年故国,所以杜鹃的叫声好像是“不如归去”,传说,杜鹃总是一只叫到口中流出鲜血。

李商隐加了“春心”和“托”,是说,即便是美好的梦想破灭了,也要项望帝一样化作杜鹃,叫着“不如归去”,甚至啼叫着流出血来,他矢志不渝。

4、珠有泪

古人说,海底有一种鲛人,他们哭泣时流出的眼泪会变成珍珠。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最美好的事物,总是和痛苦结合在一起的。

5、玉生烟

陕西有一座山,叫蓝田山,出产美玉。太阳照在蓝田山上,玉石好像都在一片烟霭之中。作者想表达的是,美好的事物缥缈难寻。

通过这些典故,李商隐要传达的是悲哀,美好的事物他得不到,与他相伴的总是失落和悲哀。


梅鹤读书


李商隐这首《锦瑟》,恐怕是最受当代文艺小青年欢迎的一首诗了。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李商隐最难理解的一首诗,有人说是李商隐感伤自己遭遇,有人说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但这不重要,读诗,最重要的用心去感受。当你把全身心投入到诗中去,你感受到了什么,那就是这首诗跟你的缘。

题主既然问典故,那么我们就把全诗,结合其中几个典故一一说来,先看诗: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题为《锦瑟》,其实就是取用了第一句的开头两个字,所以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首“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绝。

典故1 素女鼓瑟

我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都说这首诗有四个典故,分别是“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其实不然,他们忘了,“锦瑟”本身就是一个典。

锦瑟无端五十弦:瑟是一种乐器,锦瑟就是装饰华丽的乐器。无端,无缘无故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锦瑟啊,你怎么无缘无故就有了五十跟弦呢?

这个是个上古神话的典故,讲的是泰帝和素女弹琴的故事,泰帝就是太昊伏羲氏,据《史记·孝武本纪》载: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说少昊让素女弹奏有五十根弦的瑟,听完后,少昊哭泣不止,于是就让把瑟改为了二十五跟弦。

只有知道了这个典故,我们才能明白,这首诗起句就奠定了一个悲伤的调调。

典故2 庄周梦蝶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生梦蝶”这个典故是出自《庄子·齐物论》的一则寓言故事,说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偏偏而飞,竟然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这个人。待他梦醒后,发现自己仍然还是庄周。他就问自己,到底是庄周梦到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呢?就是说,现在醒来的庄周,很可能只是蝴蝶的一个梦罢了。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我就没办法说清了。

典故3 杜鹃啼血

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鸟,又叫子规,其叫声听起来像在叫“布谷”,故又称为杜鹃。杜鹃鸟每到春夏季节,就叫个不停,它的口腔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以为是它啼叫得太用力,都叫得满嘴流血了。正巧,杜鹃鸟叫时,正是杜鹃花开时,杜鹃花为红色,人们就说那是杜鹃鸟的血染红的杜鹃花。

周朝末年,蜀地有个君主,名叫杜宇,人们成他为望帝。他退位后,国家就灭亡了,他也死了,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了杜鹃鸟,每到春夏之际就开始悲啼,以至于口中流血,他的叫声凄惨悲哀,让人听之流泪。

这个故事还有很多版本,《史记·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都有相关记载,故事的内容各有不同,有的说是望帝把王位让给了丛帝,然后化身成了杜鹃。

但是不管故事内容是怎样的,总之都是讲了一件事,望帝化身成杜鹃。

典故4、5 鲛人泣珠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句当中实际上是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根据《博物志》记载,南海有鲛人,他们像鱼一样生活,哭的时候眼泪会变成珍珠。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类似的传说有很多,古代很多神话鬼怪类的故事都不可避免提到鲛人的眼泪这个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就有相关的故事。

不仅中国如此,在西方神话和通话中,我们也经常听到美人鱼的眼泪是夜明珠这样的故事。西方的美人鱼就是中国的鲛人,不知道是巧合呢,还是确有其事呢?

另外还有就是,珍珠是从蚌里面长出来的,蚌又生活在海中,每当月明之夜,蚌就会张开壳,吸收月光的精华来滋润珍珠,这样的珍珠才会极度晶莹。


典故6 良玉生烟

蓝田日暖玉生烟:唐朝诗人戴叔伦有言:“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蓝田因产美玉而闻名,这大家都知道,现在谁有一块正宗的极品蓝田玉,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中国人爱玉,以玉比君子,君子如玉、温润如玉等,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神圣的物质。一块极品美玉,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投射出一股晶莹之气,故称为良玉生烟。

在古代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有一篇《吴王小女》,说吴王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但是吴王不同意他们的爱情,于是紫玉就气结而亡,俗称气死。

后来韩重去紫玉的墓地哀悼,紫玉忽然出现,并把陪葬的送明珠给他。韩重回来后,向吴王报告了这件事,吴王很生气,说你肯定是个盗墓贼。于是便要杀了韩重。

这时候,紫玉又出现了,说父王别闹,韩重没骗你。

紫玉的母亲听到女儿的声音,从屋中跑出来,想要抱住女儿,岂料紫玉化作一缕青烟飞走了:

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

呐,以上就是《锦瑟》这首诗的几个典故,你感不感动?反正我是不敢动,一动也不敢动。



也可自话


分别化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四个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那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嘞?实在难以分辨。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一个青年男子,叫杜宇的,从天上降了下来,成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望帝当国王的时候,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导老百姓怎样种植庄稼,叮嘱人民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他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拥护。 

他生前爱护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地鸣叫。人们听见这种声音,都说:这是我们的望帝杜宇啊!于是相互提醒:是时候了,快播种吧。或者说:是时候了,快插秧吧。人们因此又把杜鹃叫做杜宇、子规、催归。

“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

“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


小雅诗词沙画


李商隐《锦瑟》一诗难懂,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说,此诗主题虽不明确,但其精巧的意象,朦胧的意境与缥缈的辞意让人们愈品愈着迷于其中的情思韵味。其中典故本身的多重性更是叠加出内涵的多义与丰富性。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意境朦胧迷幻,情感凄恻哀怨,大致可以看出李商隐的矛盾心态。

二典出自《庄子·齐物论》与《华阳国志》。

但锦瑟一诗中的庄生梦蝶之典与原典相反,原典中庄生梦蝶并不是为此梦所迷,他要讲的是物化的道理: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的意思就是顺其自然,当自己是庄周时,就做一个庄周,当得了漆园吏,拒绝得了君主的召引。

当自己是一只蝴蝶时,就做一只蝴蝶,既经历过破茧时的痛苦,又可翩翩然留连于花丛。

庄子从道家的观念上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世上安然自处。

即不要迷惑于个体角色的改变,因为改变的只是外在的个体,本质并没有变化,因为物我互化的实质是精神之自由。

所以庄周与蝴蝶除外在形体之外,并没有什么差别,忘掉凡尘中的是是非非,摆脱对世俗的束缚,随缘任运的活着,放下执念便不被伤害,也就没有痛苦。

李商隐反用其意。

诗中的蝴蝶给我们的印象中就是色彩斑斓,翩翩飞动的美丽形象,是出现在梦中的美好的事物,醒时亦不能忘怀。本诗中这一意象也许象征着作者对理想自我的描述,也许是他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

迷,可解为迷惑,也可解为执迷,这两种意思都是他对实际自我的评价。亦即作者不解于党人对其诸多的猜忌;又出于不甘或抱定“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心态,多年来无论如何的仕途沉沦,却始终不屈地等待机会的来临。

这是诗人在自我觉知中对自我角色定位的迷乱。

这种迷乱,也许来自于诗人虽对自己目标有明确的追求,但始终不被外界所理解与认可,由此产生的困惑与沮丧情绪。

多年执着等待却最终无望的老去,这是多么残酷而无奈的现实。

无望地等待最是伤人心,明知到头来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却自甘沉迷,如今回首从前,竟不知这种执迷对人生有没有意义。

也许作者并不是不明白庄子此典的真正含义。

但到底还是做不到放下执念,随遇而安。这也许就是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对其影响更大更深远的原因吧。

“望帝春心托杜鹃”,此句之典有许多的说法。

《华阳国志》提到了望帝即杜宇;

《蜀志》说望帝称王的时候,有一个叫鳖灵的人,在楚国死后,他的尸体逆流而上到汶山之南时,死而复生,并成为了望帝的相国,精于治水。后来望帝觉得他的功劳很高,将帝位禅让于他自己到山里修道去了,死后化成了杜鹃鸟,又称杜宇鸟,子规鸟。一到春天就啼叫,听到的人都觉得很悲伤。

《寰宇记》说望帝逃走后,又想着复位,没有成功,死后化为杜鹃,在春天时昼夜悲鸣,其声特别悲戚。

而《蜀王本记》更八卦,说鳖灵去治水后,望帝就与鳖灵的妻子私通,然后觉得自己德行有亏,对不起鳖灵,就将帝位让给了他,自己离开了,他离去的时候,正好子规鸟啼叫,蜀人听子规的鸣叫声就想念望帝了。

又有传说第一个听到杜鹃鸟啼叫的人会死去,第二个听到的人会有离别之事,都是不祥的征兆。

另外也有传说杜宇所化之杜鹃为冤禽。

如唐代杜牧有诗云“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李山甫诗"冤禽名杜宇,此事更难知。"

可见其中还有一些什么故事失传,唐人尚不得闻。

当然因为“子规”之名,又有更多的诗词将这个典故与相思离别之情联系在一起。

如一些诗词云:“归去来兮,杜宇声声,道不如归。”“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等等。

联系这些典故与李商隐的生平经历,也许是他苦恼于自己的行为不被人理解,反被人猜忌的困境。

也许更有多年的幕府生涯生带来的疲惫不堪,使他有了要敲敲退堂鼓,不如归去的想法。此句与前一句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前一句言其执着于当下所“迷”,后一句则有是否放下所执,不如归去的想法。

“春心”作两种意思解:一是春天引发的情怀,二是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情怀。无论是象征着盛年的春天,还是李商隐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与事业两不得志的。因此,回首毕生的经历,凄怆之情便油然而生。

蝴蝶经历了破茧的痛苦后获得了美丽的人生,而杜鹃却在凄厉的啼叫声中让人走向幻灭。庄周了然于自然之道,因而得到了解脱,而望帝却不能放下对过往的执着而只能痛苦一生。李商隐明知可以借庄周之道超越现实,出离痛苦,却终于还是不能放下人生的担当与责任,在无望地守候中“虚度”着痛苦的人生。

当然,这两句诗并不在于对实情的推测与解析,更多的是因文字而生成的浑融意境带来的审美感受。


茶香炖鱼


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包含两个典故,一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二是望帝化为杜鹃的故事

一、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个典故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胡蝶,在梦中,庄周真的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胡蝶,而忘了自己是庄周,醒来后,才发现自己是庄周,但庄周又想,现在也许是梦蝶在做梦,梦见自已变成了庄周,于是,他分不清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李商隐借这个典故,来表达人生的一种如梦如幻令人迷惘的心境,曾经的锦瑟年华,如今已经烟消云散,不可捉摸。

二、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化为杜鹃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望帝是战国时西蜀国王杜宇,他称帝后号望帝,他的丞相除水有功,于是他将帝位禅让给他的丞相,退隐西山,后化为杜鹃,所以后世常称杜鹃为杜宇。

望帝的传说说法颇多,有说他是商朝时人,还有说他是因为丞相治水时与丞相之妻私通,所以内疚让国,但核心都是他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而且国家也亡了。他化杜鹃后,常于暮春啼叫,其声甚是凄苦,甚至啼出血来。

李商隐用这个典故,寄托一种年华已逝的哀婉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