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随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广泛传播,人们对孩子起跑线的探索就从没停止。

最初,孩子的起跑线,是好幼儿园、好学校、好课外班,这个起跑线,有钱就能解决。后来,起跑线的风向变了,父母的见识和修养,父母带给孩子的格局,变成孩子的起跑线。这个起跑线,不但是对物质文明有要求,对精神文明也有要求。于是,物质不宽裕,精神也不富足的父母,变得更加焦虑。

孩子的起跑线,似乎都让普通人高攀不起,穷尽一生的力量也无法匹敌。有没有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起跑线呢?答案是有的。

思维模式,就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起跑线,它不只是起跑线,还是加速器,是人生路上源源不竭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自己十几年在思维模式方面的研究,证明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具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01 两种思维模式,你是哪一种?

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我也想学游泳,可惜上学的时候没学会;”

“你唱歌真好听,我就没天分;”

“你的英语说的真流利,可惜我没碰上好的英语老师,学了个哑巴英语;

……

你是不是把很多的事情,都归结到了机缘巧合上,归结到自己没有天赋上呢?如果是这样,那恭喜你,你的固定型思维控制了你。

简单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属性,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学和不学没什么区别。成长型思维,则更看重成长的力量,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成长型思维更胜一筹,我们要做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固定思维的坚定拥护者。

上学的时候没学游泳,工作之后仍然可以学啊;羡慕别人唱歌好听,你也可以多学多练;英语口语不好,现在也可以继续改进,止步不前,只能让现状成为你未来的样子。

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你从来都没想过要做到它,只是在羡慕和懊悔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02 现在开始改变,一切都来得及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起跑线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但往前一步,就会离终点更进一步。固执的留在起跑线上,那终点必然是一生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像《蜗牛》这首歌唱的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遥望。让风吹干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想学的东西只能在上学的时候学,游泳,钢琴,英语,任何你曾经向往过的,都可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逐渐学起。

现在开始改变,一切都来得及。

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03 引导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父母责无旁贷

不止我们的思维模式需要转变,孩子的思维模式更需要我们悉心引导。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的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孩子思维模式的形成。思维模式的形成,要从娃娃抓起。

  • 孩子遇到挫折,讲究“出场方式“

比如,孩子自己搭积木,总也打不好,开始发脾气了。妈妈看到了,应该怎么做?

按照以前的套路,我会先安抚孩子情绪,告诉他,慢慢来,然后做一遍正确的示范。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得挺好,既没有发火,照顾了孩子的情绪,还耐心引导他,给他讲解空间知识。但结果,孩子经常没看我示范完,就扭头不想玩了。

自从我了解了思维模式,我才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欠妥当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搭这个积木是他奋战了好久都不能解决的难题。可是妈妈一出现,就自带主角光环,一下子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对比妈妈的优秀,自己似乎有些太笨了。

强烈的对比,孩子会产生挫败感,陷入固定思维的怪圈,“妈妈厉害,我笨,妈妈会,我不会。”这样的思维怪圈,一方面,会消弱孩子对积木的兴趣,另一方面,一旦孩子把自己划入了“笨”的行列,他就不会积极想办法来改变结果了。

学着示弱,才是家长正确的出场方式。

”妈妈也不太会,我们一起想办法吧。”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找方法,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发现关键信息,家长可以“笨”一些,助推孩子的成长,既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又让他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面对挫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成长型思维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 表扬也是有套路的,瞎表扬还不如不表扬

现在人都知道,孩子是需要表扬的。到底该怎样表扬孩子呢?

我家奶奶每次表扬孩子孩子,都是固定的三个字,“你真棒”,而且达到了十分钟一次的频率。孩子喝了口水,你真棒,孩子吃了口饭,你真棒。直到有一天,奶奶刚夸完孩子“你真棒“,孩子反问了一句,“哪里棒啊”,奶奶一时语塞了,一个五岁的孩子,自己喝口水,真的值得反复表扬吗?

海姆·吉诺特,毕生都在研究儿童教育。他认为,“表扬孩子时,不要表扬他的个性特质,而是要表扬他的努力和成就。”

什么是个性特质?聪明,活泼,可爱,这些都属于个性特质。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说是表扬界的两大杀手了。聪明,棒,都是在把孩子往固定思维模式上引导。

表扬孩子时,要表扬他的努力和成就。值得表扬的努力,应该是有效的努力。

想起我曾经的同桌,一个特别爱学习的男生,不管上课下课,都坐在座位上看书,写字,据他妈妈说,回家也不看电视不和小朋友玩,一直在看书。

他的成绩也特别稳定,一直稳坐班里的最后一把交椅。他很努力,但他的努力是无效的。

这样的努力,是不值得表扬,而是需要引导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喜滋滋地回家等着被表扬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呢?

按捺住狂喜地内心,故作平静地跟孩子说,“别得瑟,你才考的全班第一,也没有都考满分,你看人家阳阳,考的时全校第一,科科都是满分。”这是打压式表扬。

”看我儿子就是聪明,跟你爹一样优秀。”这是固定思维式的表扬,因为聪明,所以优秀。

”你这段时间非常努力的学习,这是你应该得到的,我为你骄傲。”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扬。

相信听着“别人家孩子“的英雄事迹长大的人,都受到过打压式的表扬。那种从喜到无趣的过程,就像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一下,心情掉到了谷底。

“优秀”和“聪明”,是经常会听到的表扬孩子的词语。三人成虎,一旦孩子自己把自己划归到“优秀”、“聪明”的行列里,他还肯不肯和其他“不优秀”的人一起努力,还能不能承受“不优秀”带来的挫败感呢?

成长型思维,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有效努力来达成好结果。期间会经历失败,但失败不是否定,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固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但有效的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本就焦虑的家长更加焦虑。起跑线固然有前有后,但起跑线毕竟只是开始。漫漫人生路,从起跑线出发后,有匀速前行的,有加速超车的,有原地踏步的,甚至有后退的。

就像黄磊说的,“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是个长跑。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个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起跑线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在人生路上实现加速超车,掌握加速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拥有了成长型的思维,孩子就能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一样,即使没有显赫的出身,也能一路学到各种武功秘籍,一路升级打怪,最终成为自己人生里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