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十堰这座城市,因车而生随车而长。

1969年,二汽落户十堰,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于此,挖山筑城。二汽就像历史赠送给十堰的一个礼物,短短几十年间,一个铁匠铺支撑的深山小镇,演变为雄踞鄂西北要塞的区域中心城市。声名煊赫的“二汽东风”曾是整个城市的光荣,在过去那个由车而“起”的十堰,本地人习惯对外人说——“我是十堰的,东风汽车就在那儿。”


进入到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东风集团出于战略调整的需要,将轿车、轻卡基地分别放在了武汉、襄樊,从此,湖北省的汽车工业由十堰的“一柱擎天”,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十堰—武汉—襄樊汽车走廊”,由此带来十堰和武汉两座城市更加密切的往来。

浓厚的汽车文化,铸就了十堰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激情。

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将昔日的鄂西北边陲小镇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汽车城。如今在十堰这片土地上,仙山与秀水相互辉映,工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近几年,随着支线航空的介入,又极大地拉近了“武汉城市圈”与“襄十随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催生同城效应。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武当山

十堰这座城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十堰”这个词的确不够霸气——十个池塘,或十座堤坝。

不过,她的三张驰名中外的名片——仙山、秀水、汽车城,如同沙画一般,让画面从沟壑山林、池塘水井的山涧,瞬间变幻到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

十堰地域古称郧阳,地处鄂西北要塞,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游,东探江汉平原、西接天府之国、北拥秦岭山脉、南俯神农架原始森林。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她是古人类的发祥地,大约在距今80-100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考古学家将之称之为“郧阳人”。千百年来,被群山环抱的十堰人们,以农为生。

十堰城区的最初雏形始于十堰老街,即现在的车城南路和百二河桥相交的北边这条街。这里原本是荒野之地,后来一户姓张的人家,在此垦荒并定居下来。此后,来此安家创业的人多了,这里被称为“张家庄”。张家在百二河上架了一座便民桥,称“张公桥”。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80年代五堰商场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十堰老街

随着人口增加,这里形成了一条小街。1629年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结队到了十堰,落户张家庄,十堰老街初步形成。金牛镇的移民中以陈姓居多,打铁的手艺高,在张家庄开起了铁匠铺,为农民打农具、铸铁锅。因为陈姓铁匠铺生意红火、名气大,渐渐地张家庄就叫成了“陈家街”。这也是后来从外省前往十堰援建二汽的人描述十堰为“一条街道,打铁声音叮当响”的缘由。

清朝中叶,人口增多,农耕面积扩大,为满足灌溉所需,人们在秦巴山中的百二河和犟河上筑起十座堤坝,蓄水浇地。“十堰”因之而得名。

1949年之前,该地的行政称谓是“十堰镇”,属郧县管辖。1966年,当二汽选址该地后,在此特设“十堰办事处”。三年后,随着二汽建设的破土动工,十堰市成立。

二汽和十堰

在所有的采访对象中,只要是年龄稍大一点的十堰人,几乎都能说出二汽选择十堰的原因,其言辞均规范如教科书——当年,国家出于战备需要,二汽所生产车辆为军用,所以选址必须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以躲避苏、美导弹的打击。

这让城市平增了几分神秘感。

为了保密,二汽最初对外名称为“红卫指挥部”,而前期参与建设二汽的建筑公司的102指挥部,亦属于半保密状态。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二汽及相关配件厂,均由代号代替,40厂、50厂、23厂等20多个厂全都建在山坳中。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二厂工人汽车俱乐部

事实上,十堰也并非从一开始就被二汽相中,从1953年二汽建设的构想,到1967年长达14年的时间中,地址变动从武汉到湖南,四川,一路饶了大半个圈,1969年才最终敲定十堰。

王新良正是这一年随102指挥部从内蒙古来到十堰,102指挥部主要是负责建设二汽厂房、安装厂里设备及运输工作。像他一样的建设大军人数大概10万左右,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一汽。一汽全厂1/3的干部、技术骨干无条件支援二汽,这些人成了二汽建设的骨干。

“嘛都没有。”他用这么一句天津话概括当时的情况。现在的张湾区,当时是泥地、水塘、老乡的茅草房。当地人如此形容这个贫瘠的山沟——九山、半水、半分田。当时,通往十堰的唯一公路是还是四五十年代修建的老白公路。

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挖山建厂,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其中艰苦不难想象。

没有一块完整的平地,20多个专业厂分建在20多条沟叉里,东西直线距离22.5公里,南北宽3.5公里。由于工厂分散,交通不便,职工从位于最两端的分厂赶到中心区张湾的总部汇报工作,一个往返要花上一天的功夫。

原材料的运输也颇为周折。襄渝铁路通车前,原材料经汉丹铁路运到丹江中转站仓库,然后从丹江经汉水用船运至郧县邓湾码头,再用汽车运到厂内,或从丹江直接用汽车运进厂。

随着建设的初具规模,生产亦如约同期进行。1975年6月,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东风2.5吨越野车投产。1978年,第二个基本车型5吨载重车投产。至此,二汽的建设开始初具规模,开始大批量生产,完成了初期的艰苦创业阶段。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梦源十堰 梦圆武汉

1992年,二汽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5年之后,东风改制上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东风的产品已经从军用车辆,成功转型为重、中、轻、轿等宽系列多品种的产品格局。而十堰,愈来愈难以满足长大后的“东风”,“与世隔绝”的大山成为东风崛起的拦路虎。

早在70年代末期,二汽的铸造厂生产能力遭遇平颈,建设第三铸造厂已经不可延缓。随着“三线战备”紧张气氛的淡出,东风的选择开始由“避开城市”转换为“靠近城市”。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陈祖涛访问美国,偶然看到一本杂志上有卫星拍摄的二汽的照片,哪个厂在哪里一清二楚。“如果国家还要我建一个汽车厂,我一定不选在山区,一定要靠近大城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开二汽前往中国汽车公司之前,陈祖涛不无感慨地总结说。

随着东风集团的迅速发展,十堰的地理和区位环境与汽车产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和产业关联度高的特征已不相适应。“当时的十堰没有飞机场,只在北河口有一个军用机场。从最近的城市武汉到十堰,乘火车在当年需要8小时以上,搭乘汽车也需要6小时。十堰本身地形复杂,在市区里乘车都需要经历高低不平、左右回旋的山路,这样的交通条件,会把一些合作者吓跑的。”一位东风汽车公司已经退休的领导说。

由于东风项目不断扩建,十堰已经很难找出一块完整的5平方公里的土地供其开发利用,山地的诟病越来越成为东风发展的束缚。从此以后,东风开始大规模外迁。2003年9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入武汉。2006年6月,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移师江城。以两大总部外迁为标志,东风走出了十堰。

东风集团一位负责迁建的人士告诉笔者:“武汉是集团总部的首选之地,如果新的总部离生产基地太远,会造成产业链脱节,增加管理成本和信息部分失真或流失。而将总部放在武汉,从十堰载重车基地出发,经襄樊轻型车生产基地,再到落户沌口神龙轿车基地,‘龙头’昂立武汉,就会保持一条完整互动的由重、轻、轿组成的产业链,呈劲龙腾飞之势。”

对于东风将总部搬迁至武汉带来的影响,“二汽子弟”更是感同身受,李想的爷爷奶奶即是最早一批援建二汽的人员之一,后来落户十堰,父母亲均供职东风。同其他二汽的孩子一样,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东风教育集团旗下的学校就读。据李想回忆,当时得知集团总部要搬迁的消息,第一反应是不舍。

“小时候我随父母举家迁往鄂西北的一个叫十堰的地方,那时的十堰刚刚叫‘市’,却连一个乡镇也比不上,一条尘土飞扬的人民路,等上半小时才来一趟的5路公交车,还有商品少的可怜却是市内最大的商场叫五堰商场。如今离开的时候,这里有了大气响亮的北京路,有了人流不息的香港街,有了小九寨之称的五龙河,有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太极湖,有了霓虹闪烁的繁华,十堰开始有了城市的味道……”李想说。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二次造城 双城生活

东风总部迁至武汉后,十堰陷入低迷,城市开始谋划转型,以旅游业为切入口,大刀阔斧建设旅游新城市。2008年7月12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十堰作为全省旅游发展的区域性集散中心、“一江两山”的重要节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迎来了企盼已久的发展机遇。

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全面铺展开来。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十堰市共申报重点旅游项目145个,完成67个,完成投资近50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4倍和4.2倍。

除此之外,十堰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一主四大”的新型产业格局,即大力发展除汽车之外的,旅游、水电、医药化工、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亦被摆上台面。2016年2月5日,经过三年的建设,十堰武当山机场正式建成通航,更是为十堰的城市发展添加了新的动力。

随着机场的开通,十堰和武汉间有了一条快速交流的纽带。“在机场没有通航的时候,我去十堰乘火车需要6小时以上,搭乘汽车也需要5小时,非常不方便,但是现在只需要1个小时不到我就可以回到十堰的家中,工作在武汉,生活在十堰不再是一个奢求。”李想说。

相比因为旅游业的蓬勃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如今,属于东风的街道显得有些衰败。50厂的建筑多为青红色砖墙,街道窄而拥挤,群众文化广场等标志性建筑依然保持着上世纪的特色风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西部正在兴建的工业新区。这块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新世纪的模样,根据计划,这里将被打造为占地6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主要用于吸纳东风及其他汽车行业的企业。

2015年,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成立,总部设在十堰,这开启了十堰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纪元。底蕴深厚的汽车文化,铸就了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激情;蒸蒸日上的汽车产业,推动着十堰工业文明阔步向前。汽车产业作为十堰的主导产业,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不久的将来,十堰这座汽车城又将因为汽车而焕发新的光彩。

十堰|从一柱擎天到汽车走廊,这座城市的变迁史都在这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