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P2P終究還是無解?

2018其實並非P2P行業風險爆發的元年,甚至可能不是最慘烈的一年,但卻是全面崩潰的一個標誌。繼之前上海“快鹿”、南京“錢寶”等影響較大的平臺“爆雷”之後,善林財富、唐小僧、意隆財富、聯璧金融等滬上P2P“四大金剛”今年均已炸窩,4家平臺規模合計2000億元。而緊接著被杭州警方緊急查辦的“牛板金”等平臺,又涉及500億元的窟窿。

P2P終究還是無解?


從近期爆雷的幾個知名平臺來看,確實早有徵兆。曾因大量投放廣告走進大眾視野的唐小僧,不僅其“央企”背景造假、平臺多處違規,且單從“100元3天返50”等明顯違背金融規律和常識的疑似傳銷性活動,就能看出該平臺運作存在重大異常。

與唐小僧類似的高返平臺聯璧金融,長期通過斐訊路由器“0元購”的活動吸引用戶,將購買路由器的資金轉化成投資金額進行返現,經測算其綜合年化收益超過30%,明顯超過行業合理的收益範圍。

國內的P2P模式千奇百怪:一半以上的P2P就是騙子開的,目的是詐騙,說到底就是龐氏騙局;還有一部分P2P是自融資金,比如樂視金融以及一些公司包括上市公司關聯的各種P2P,用大約債券利率發P2P標,繞過監管審批與通道費用;剩餘的還有一部分P2P不是騙子開的,但因無法掌握真正的信用大數據,最後也會因持續虧損最後暴雷後跑路或破產,這以一大批小貸公司為典型代表;最後就是陸金所為代表的少數幾家,利用P2P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花點廣告費打廣告圈投資者的,以前靠兄弟公司平安財險保險的“安e+”是讓投資者薅點羊毛,不過打了廣告最終還是為了以後賣各種不保本的理財產品。


P2P終究還是無解?


很多不幸踩雷的投資者度日如年,也幻想過各種反轉結局,但因P2P的起源就是各懷鬼胎,最終無解。其中當然從制度的頂層設計上就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因種種原因在此就無法展開討論。金融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背後是一種維穩心態,小範圍內的違約,影響發行機構聲譽,機構會來兜底;而大範圍的違約,發行機構無力兌付,影響的是地方政府聲譽甚至地方金融穩定,地方政府會出面協調解決問題。“服贏不服輸”的投資心態自然是錯的,只是這種錯誤心態也是給慣出來的。

十年之前麥道夫讓全世界的富豪付出了500億美元的代價,十年之後的大洋彼岸,同樣是“收益率既高又穩定”,同樣“沒有人去過問收益來源”,P2P行業就像一座平地而起的大廈,正隨著中國轟轟烈烈的金融去槓桿行動,發出清脆的裂痕。只是這一次,又會讓中國人付出多少代價?不論如何,對於網貸行業存廢兩可的當下,監管者和從業者才真正需要去關心網貸行業究竟能夠給社會帶來哪些價值。

P2P終究還是無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