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詩歌評論不可削詩歌之“足”適名人之“履”

吉狄馬加和葉延濱都是身居當前全國詩歌最高機關的頭號領導人。一個寫詩,一個寫評,這在詩歌圈裡算巔峰級搭檔了。

吉狄馬加的長詩《大河----獻給黃河》和葉延濱的評論同時發在《十月》2018年第1期。

這首《大河》詩的尾部突然離題寫大海,用了17行,相當於《大河》詩中“插播”一首大海詩:

*

請讀該詩的尾

*

哦大河,你聽見過大海的呼喚嗎?

同樣,大海!你浩瀚,寬廣,無邊無際

自由的元素,就是你高貴的靈魂

作為正義的化身,捍衛生命和人的權利

我們的詩人才用不同的母語

毫不吝嗇地用詩歌讚頌你的光榮

但是,大海,我也要在這裡問你

當你湧動著永不停息的波浪,當宇宙的

黑洞,把暗物質的光束投向你的時候

當倦意隨著潮水,巨大的黑暗和寂靜

佔據著多維度的時間與空間的時候

當白色的桅杆如一面面旗幟,就像

成千上萬的海鷗在正午翻飛舞蹈的時候

哦大海!在這樣的時刻,多麼重要!

你是不是也呼喚過那最初的一滴水

是不是也聽見了那天籟之樂的第一個音符

是不是也知道了創世者說出的第一個詞!

*

難道現代詩寫作又出現了一種“插播”寫法?葉延濱在其評論中是這樣說的:

*

長詩《大河》以崑崙之巔的視野,回溯了我們偉大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中國曆代上最傑出的詩人都自覺地走近這條大河,在所有詩人中,有一位成為這個文明的代言者,他就是李白。李白確定了他與這個文明的萬世契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啊,我們是上天的最好傑作!“奔流到海不復還”,啊,我們的命運在遠方,沒有回頭路,匯入大海,併成為大海!李白的大河,見證了這個偉大文明的黃金時代盛唐輝煌。黃河流到了今天,流到了詩人吉狄馬加的面前,也流到這個偉大文明覆興的時代。當代傑出的詩人與千百年前的先賢,擔負同樣的使命,為偉大的華夏文明代言。在當今,我們的文明正匯入世界的大潮,進入世界並將影響著世界:“

哦大河,你聽見過大海的呼喚嗎?/同樣,大海!你浩瀚,寬廣,無邊無際/自由的元素,就是你高貴的靈魂/作為正義的化身,捍衛生命和人的權利/我們的詩人才用不同的母語/毫不吝嗇地用詩歌讚頌你的光榮”。正是面對世界,面對無限廣闊的未來,詩人吉狄馬加,用與大海對話的方式,再一次成為這個文明的代言者。

*

反覆讀了葉延濱這段400餘字,字字珠璣的評論(葉延濱詩評中的一段),我覺得至少有四個問題讓人暈:

*

一、葉文說:“李白的大河,見證了這個偉大文明的黃金時代盛唐輝煌”。“李白的大河”當然是指李白《將進酒》詩中的開場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對落差很大的黃河的奔騰氣勢的誇張描寫。從李白寫此詩時的心態和背景講,正是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斥,懷才不不遇之際所作。李白的《將進酒》不是一首黃河詩。卻被葉延濱先生說成其中一句詩“見證了”“盛唐輝煌”。黃河既不是唐朝開鑿出的一條人工河,李白在詩中也不是借黃河頌政。不知怎麼個“見證了盛唐輝煌”?

如果是葉延濱讀不懂李白的《將進酒》,那就是詩歌界一場慘痛的“交通事故”。但願不是。他為什麼公開在《十月》雜誌發表這種不著邊際的評論呢?也許原因有三:一是誰都知道,當今這類名人詩評,壓根就不會有人看;二是,大名人評大名人,誰敢前來說不;三是,吉狄馬加是頂頭上司,削黃河之“足”,適吉狄馬加之“履”。

葉延濱之所以說李白寫黃河是歌頌盛唐輝煌,你稍動動腦子就明白,這是為下面誇吉狄馬加作鋪墊。你看,葉文寫了“中國曆代上最傑出的詩人都自覺地走近這條大河”,寫了“黃河流到了今天,流到了詩人吉狄馬加的面前,也流到這個偉大文明覆興的時代。當代傑出的詩人與千百年前的先賢,擔負同樣的使命,為偉大的華夏文明代言。”結論不是出來了嗎-----吉狄馬加就是當代的李白!

*

二、葉文說“中國曆代上最傑出的詩人都自覺地走近這條大河”。我認為此言不嚴謹,更不是定律。古代和現代不少優秀詩人不一定都寫過黃河。寫不寫黃河要根據詩人創作需要而定,而不可為了當“一代傑出詩人”刻意、盲目地去寫黃河。當年,毛澤東因為率紅軍東渡黃河出征山西,才寫下了為世人所流傳的不朽詩篇《沁園春·雪》黃河詩。再說,一切詩歌看文本,黃河詩也不例外。伊沙不是寫了《車過黃河》嗎?那能算黃河詩嗎?

*

三、葉文把吉狄馬加《大河》詩中“插播”17行大海詩的敗筆說成是吉狄馬加“用與大海對話的方式,再一次成為這個文明的代言者”。這是多麼蒼白和不通啊!吉狄馬加是詩寫黃河,是和黃河對話,忽而離題去和大海“對話”。這叫什麼?這叫“移情別戀”嘛!

也許有人會這樣狡辯說,黃河終入大海,所以寫寫大海。我要問,黃河之水來自各支流和小溪,那麼,黃河詩中也應該“插播”小溪?

*

四、你看葉文寫道:“在當今,我們的文明正匯入世界的大潮,進入世界並將影響著世界”。這叫人啼笑皆非。中華文明怎麼直到“當今”才匯入世界大潮呢?即使現在的“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主張,也是源自中華文明之母體。

“一路一帶”建設根植於歷史,但面向未來。古絲綢之路凝聚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了亞歐大陸各國互聯互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完全可以從古絲綢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推進合作,共同開闢更加光明的前景。回首二千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正是邁著這樣的腳步,靠著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開闢了聯通亞歐大陸絲綢之路,強有力地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葉延濱老師,以上這段話是誰說的,去查查吧!

*

當前的名人詩歌和評論越寫越邪乎。有一個“名家”讚美名人雷平陽的《三十七條支流》“河流排隊”詩說,沒有隱喻就是最大的隱喻。詩歌話語權落到誰的手上,誰就是“墨索里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