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如何提高思維能力,洞悉事物本質?

什麼是思維模型(Mental Model)?

你可能會在不少文章、培訓課裡面,看到這個名字。它們往往會用複雜的詞彙和概念,通常還會扯上一些名人,把它包裝得高深莫測。

但實際上,思維模型究竟是什麼呢?

用大白話來說,它其實就是每個人認知世界、思考問題的基本模式和習慣。

舉個例子:你一定知道「批判性思維」—— 接收信息時,不盲信,而是先停下,後退一步,去審視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儘可能甄別出它的價值。

這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也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模型」。

大家也許還記得之前寫過的「認知三層次模型」。其實,思維模型,就是把「認知層」裡面,一些普適的技巧和思維方式抽離出來,找到背後的規律和原則,打包起來,方便遇到不同的場景時調用。

這就是「模型」的含義 —— 從一系列元素裡面,找出背後的共性,把它們總結、歸納起來,濃縮成一個簡單的、可複用和遷移的結構。

所以,為什麼思維模型能夠幫你洞悉事物本質?就是因為,有效的思維模型,都是對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一些總結。它本身就蘊含著關於「本質」的信息。

它未必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但透過思維模型,你能夠更好地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也許,能夠幫你打破一些,以往一直存在著的盲區和障礙。

這就是這個系列的目的 —— 我會用幾篇文章,深入聊一聊「思維模型」,並分享幾個簡單、有效的模型,希望能給你一些多角度的啟發。

但還是那句話:它們是「認知層」的高度濃縮,要遷移到「應用層」,需要自己不斷地練習和聯想。並不是讀完這幾篇文章,你就自動學會它們了。

如果你參加過訓練營,不妨用訓練營的知識來閱讀和吸收,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

1. 二階思維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在一條街道上,有一家生意非常好的貓咪餐廳。出品很贊,但是價格很高。後來,有另一家餐廳 —— 假設叫做萌犬餐廳,也想來分一杯羹。他們能做出跟貓咪餐廳相同質量的出品,但價格低了許多。

那麼,會怎麼樣?

最容易想到的結果是:通過更低的價格,萌犬餐廳能把原本去貓咪餐廳消費的顧客吸引過來,使自己的生意蒸蒸日上。

但現實生活有這麼簡單嗎?

例如:萌犬餐廳用低價策略,會不會導致貓咪餐廳的反擊,也採取降價應對?這樣一來,會不會進入價格戰,雙方不斷降價,原本的利潤空間都被擠壓?

萌犬餐廳拉來一大批客人,能否消化和承載?如果客人需要排隊,甚至由於客流量太多、服務跟不上,導致客人的體驗非常差,會不會反而影響了口碑?

萌犬餐廳用低價策略,除了原本貓咪餐廳的顧客,還會吸引到哪些人?顯然,是覺得貓咪餐廳價格太高、捨不得消費的人。那麼,會不會拉低了萌犬餐廳的「檔次」,讓那些想請客的人心生顧慮?

諸如此類。

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時,我們總是傾向於去思考「當下的」「短期的」結果。但絕大多數時候,短期的結果未必能持久,它可能會產生各種可能性,導向各種不同的新結果。

而這些新結果,更未必都是「好」的,它們往往會帶來全新的問題和額外的麻煩。

所以,什麼是二階思維?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遇事多想一步,去思考:

  • 如果我這樣做,會得到什麼結果?(一階)
  • 如果我得到了這個結果,隨著時間推移,它會產生哪些新的可能性和結果?(二階)

當然,你還可以繼續下去,思考每一種可能性往下延伸的三階、四階……但那些就過於複雜了,不是人腦能夠計算的。

其實,大多數人日常的習慣,僅限於「一階」,連二階都達不到。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大腦非常排斥這種思維,因為它涉及「可能性」—— 任何涉及可能性的事物,都是不確定的、不可控的,需要大量的認知資源和計算量。

所以,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有些人考慮問題總是很全面,能夠未雨綢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習慣了「二階」的思維方式,總能夠快人一步,考慮到更復雜、更長遠的可能性,並據此作出判斷和決策。

學會二階思維,需要擁抱「概率」。你會發現,結果往往不是確定的,它有多條可能的分支。而每一條分支,都有自己的可能性 —— 正是這一點,使無數人望而卻步。

但這也正是平庸跟「聰明」的差別所在。

「可能性」永遠不是敵人,不要排斥它,相反,它是我們的朋友。習慣去思考各種可能性,可以幫助鍛鍊你全面思考問題、提前做好規劃的能力。

你會更清晰地看到:我該做些什麼,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達成我的目標,起到最好的效果。

這也是不斷拓展思維寬度,提高腦容量的練習方式。

2. 整體思維

如果你讀過我關於學習的文章,一定會知道:我非常推崇「整體思維」的思考方式,它是我在學習方法論上面的基本原則。

那麼,什麼是整體思維呢?

它基於兩條假設:

1)一切事物在底層上都是互相聯繫的;

2)整體能提供比個體本身更多的信息。

第一條很好理解,第二條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買一件沙發,除了考慮它的材質、舒適度、耐用性、價格之外,還要考慮什麼?它跟家裡的風格是否搭配,對吧。

如果你整個房子是現代簡約風格,卻放了一個實木紅木沙發,那顯然非常奇怪。

這就是「整體性」。沙發這個個體,放進整體的語境中,就被賦予了新的信息。

再舉一個例子。稍微瞭解過藝術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文藝復興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維納斯」繪畫,尤其是以提香和喬爾喬內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為什麼那麼多畫家喜歡畫維納斯呢?是因為他們崇拜女神嗎?

如果你站在現代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百思不得其解。但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時的貴族喜歡收藏裸女的畫像,但是又多少有傷風化,於是怎麼辦呢?就委託畫家找模特,畫,畫完了,安上維納斯的名頭,安心地藏在家裡。

再比如,都喜歡畫人體,為什麼威尼斯畫派受到的評價,就比洛可可的畫家(比如弗朗索瓦·布歇)正面呢?是因為前者的技法比後者好嗎?

當然也不是。原因還是要從藝術史裡面去找:威尼斯畫派崛起時,是文藝復興,人從宗教的桎梏中釋放出來,這時的人體畫叫做「崇尚自由」;而洛可可所處的時代,是路易十五、十六時期,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尾聲,以及法國大革命的前兆。所以這時的人體畫,就叫做「奢靡縱慾」,是要被打破的舊勢力。

簡而言之:我們永遠不能孤立地去考慮問題和事物,而應該不斷地追問自己:

  • 它的背景和場景是什麼?
  • 它為什麼會出現?
  • 它的出現帶來了什麼、導致了什麼?

也就是把我們研究的對象本身,通過深入挖掘底層,不斷地建立聯繫,來將它跟我們已知的系統、體系,聯繫起來,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前面講的例子,是藝術史範疇,很好理解。但有些時候,單單侷限在一個領域裡面還不夠,你可能還要學會跨領域,把不同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消化它們。

舉個例子:做設計,如何能做出好作品?除了要懂設計,你可能還要懂心理、品牌、市場營銷,甚至包括一定的溝通技巧,這樣才能向客戶交付滿意的結果。

做產品,除了要懂產品本身,還要懂交互、審美、心理、行業和公司戰略,包括項目管理能力,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務。

這已經不僅僅是「學習」了,而是整個生活、工作和職業生涯。

就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的:無論你做何種工作,未來的趨勢,一定是更加往「整體性」靠攏。從分工、細化的時代,走向多面、立體的時代。

你必須把自己的工作跟團隊、項目、業務連接起來,從整體的維度去思考和看待,重新審視過往的經驗,重新優化、組合,發現新的創新點。

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3. 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其實在如何思考一個陌生的領域?一文中,已經初步涉及到了。

那麼,什麼是系統?

其實也很簡單,系統就是「元素」和「結構」的組合。把一定的元素,通過不同的結構、方式組合起來,使它們具備整體性,這就構成了一個「系統」。

系統思維,最關鍵的一點,也是一條假設:

系統就是一個「轉換」(transformation)的過程。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系統的存在,一定是因為它達成了一種「轉換」:能將某些不夠好的、無序的狀態,轉變成更優的、有序的狀態。

舉個例子:

為什麼會有「公司」的存在?為什麼我們要受僱於人,而不是自己為自己工作?

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公司,每個人掌握的技能都是細分的,要謀生,你就必須怎麼做呢?找到能夠跟你互補的人,一起合作生產出產品,再找到有需求的客戶,賣給他們,得到的利益再作分配。

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在這個過程裡,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極大一部分是被浪費掉的 —— 他們將無法專注在自己的技能和生產上面。

這時,他們所有能力產生的總和,可能是 10+10+10 = 20。有 10 的部分被浪費掉了。

但有了公司,這整個流程,就可以由公司來完成。

同樣是這些「元素」,由一個雜亂的結構,變成有序的結構,就誕生了一個系統「公司」。這個系統的作用,就是將一個無序、低效的狀態(每個人都需要找夥伴、合作、找客戶),轉變成一個有序、高效的狀態(公司提供崗位,每個人各司其職) —— 這就是一個「轉換」。

這樣,總的產出就一定會比之前高,可以達到28、30。

當然,隨著信息不對稱的打破,觸及成本的大大降低,這個系統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相反,維持它存在的代價(也就是公司的股東權益)居高不下。

那麼,公司將逐步轉向小型化、晶體化,每個人將更多的為自己工作,就是一個可預見的未來。

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系統思維」。

在這個例子中,初期無序、低效的狀態,就是「輸入」(Input),而最終結果,高效、有序的狀態,就是「輸出」(Output)。

系統的意義,就是通過一個「轉換」,將元素彼此間的結構打破、重組,以達成從 Input 向 Output 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所節省出來,或者說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有一部分就會成為系統的「燃料」。

只要這個差額存在,燃料存在,系統就會一直運轉下去。

系統思維在生活中的應用,幾乎遍地都是。公司可以看作系統,城市可以看做系統,一個餐飲店,一個班級,一個公眾號,都可以看做一個完備的、小小的系統。

它的本質,就是幫助你,從更高的維度,用整體的視角,摒棄掉紛紜複雜的干擾,去專注於它的「輸入」和「輸出」 —— 這就是系統的本質,也是世界上許許多多事物所存在、持續發展的本質。

(後面的文章中,也會更進一步聊聊輸入、輸出、元素和結構,希望能幫助你更加理解系統)

從系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會發現,很多原本模糊、不明白的障礙,都將迎刃而解。

今天先分享這些內容。下一篇文章,會再進一步聊聊幾個有用的「思維模型」。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建議,也歡迎隨時給我留言。

小練習:從身邊找到一個系統,試著去思考它的輸入和輸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