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這是54歲的馬雲第三次“退休”,他前兩次挑中的人選都已離開阿里。這次挑中的接班人張勇,能夠平穩完成權力交接嗎?在未來一年,隨著退位倒計時越來越近,馬雲還有什麼“後手”要留?


9月10日,阿里巴巴官方宣佈,2019年9月10日馬雲將不再擔任董事局主席,屆時將由時任CEO的張勇接任。

關於“馬雲退休”“馬雲辭職”的傳聞總算塵埃落定。

54歲的馬雲在企業接班問題上表現出超常的前瞻性。不過,曾“悔創阿里”的他,在明年正式退任之前,要考慮的問題一點也不少。而在《紐約時報》提前透露馬雲辭去董事長計劃的9月8日,阿里巴巴盤後價下跌2.32%,股價為158.60美元。

股價反映出資本市場的一種憂慮。

“我從比爾·蓋茨那兒學到許多。我永遠不可能像他一樣富有,但有一件事我能做得更好,就是早一點退休。”這位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a的商業巨人,為了交出權力大棒,做了怎樣的制度安排和後路?他如何保證在自己退位的情況下,阿里巴巴這艘高速行駛的大船,能夠平穩交接?

阿里可以沒有馬雲?

馬雲對阿里如今的“獨立”發展信心很足。

“今天我可以這樣講,我離開公司問題不是太大,但要講到底什麼時候,涉及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定。去年我在空中飛了820個小時,我在杭州公司呆得越來越少,發展得越來越快。”

他的言下之意是,無論自己是否在短期內卸任阿里董事長一職,阿里都有“二號人物”能讓他放心去做教育事業。他的底氣,正是源於阿里巴巴早年制定的合夥人制度。

1999年,18個人聚在一起開動員會,組成了阿里巴巴創業團隊的“十八羅漢”。也是從那時起,阿里巴巴團隊逐漸有了合夥人精神的根基。2010年7月,阿里巴巴正式建立起合夥人機制。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的全體合夥人。圖片來自網絡。

阿里的合夥人機制十分嚴密,合夥人提名的董事組成董事會成員,並由董事會執行公司事務。

合夥人不僅要對公司文化有著高度的認可、有積極的貢獻,還持有公司的股份,願意為公司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竭盡全力。經過篩選後的合夥人,對公司的運營、發展的認可基本上是一致的。

為了公司控制主體——合夥人的穩定,阿里的合夥人必定是經過層層篩選後產生,截至2017年年底,合夥人也只是發展到36人。

這個深種阿里基因的機制,給阿里巴巴帶來了“神奇”的股權架構和設計:擁有阿里股份不足10%的馬雲,在機制的保護下,始終佔據著阿里巴巴的控制權。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效果,在於合夥人制度的特徵。

合夥人之間是平等合作關係,組織地位完全平等。除了永久合夥人身份外,馬雲、蔡崇信和其他每一位合夥人都是平等的。他們不因持股數額、職務、資歷的差異導致法律地位有所差別,摒除了因持股量多少而產生的法律特權。

根據今年7月30日阿里巴巴公佈的最新股權架構,馬雲自己持有6.4%的股份,蔡崇信持股2.3%,高管和董事合計持股9.5%。但是,股權結構跟合夥人的表決權是不相關的。在合夥人團隊內部行使表決權時,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表決權。如此,自然是避免了合夥人在提名董事時發生利益衝突,與此同時,也可以保證合夥人對股東大會的控制權。

就算馬雲退出,公司的決策也能由合夥人制定,戰略決策也不會受到影響。

一方面合夥人制度築起了阿里巴巴決策的防護牆,另一方面馬雲也通過調整VIE的架構,逐步降低自己的話語權。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阿里巴巴計劃到2019年完成VIE架構調整,以規避“關鍵人風險”。

VIE本質上是解決企業的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及收益權配置的協議安排。現如今,阿里最核心業務的公司實體分別是淘寶、天貓、阿里雲、阿里巴巴(中國)技術、菜鳥、優酷。這些公司通過VIE架構被註冊在開曼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的5個VIE公司控制,而馬雲和謝世煌控制了5個公司中的4個。

通觀阿里的VIE架構,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馬雲和謝世煌是阿里巴巴的絕對控制者,這也致使阿里股權當中出現深層隱患——關鍵人風險。但VIE只是一個妥協監管的產物,並非在法律上無懈可擊的架構,若馬雲脫離阿里巴巴,並不能由此保證其繼承者能嚴格遵守VIE協議。

為此,阿里巴巴進行了迄今最大的架構調整。而馬雲,也藉此將控制權移交給其他合夥人。

在今年7月27日發佈的2018財年年報中,阿里詳述了到2019年要完成對VIE架構進行調整完善,改由阿里巴巴合夥人和高管們集體控制,目的是為了減少馬雲和謝世煌的個人控制力,規避“關鍵人風險”。

具體的做法分為兩步:第一步,這5家實體VIE公司將被一家中國投資持股公司控制,這家投資持股公司又被兩個有限合夥企業各控制50%的股份;第二步,由阿里巴巴的合夥人或者高管們分別控制有限合夥企業。

結合馬雲最近退休的傳聞,阿里這樣的VIE結構一旦拆解完成,馬雲對於阿里巴巴的控制力會得到削減,自然能降低馬雲離開對於阿里的影響。

新接班人和舊班底?

9月5日,在阿里XIN公益大會上,馬雲再一次表達了自己想要從教的願望。“自己最後還是會回到當老師這一行,未來會把所有的精力和想法都放在教育上。”這一次,馬雲的表態透露出其內心更加堅定的想法。

從調整VIE結構到選擇接班人,馬雲在穩步推進。

果不其然,馬雲的接班人就是外界呼聲最高的現任阿里巴巴CEO張勇。其實早在此前的工商登記信息,就看出了一些苗頭。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Wind數據顯示,在今年7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的法人代表由CEO張勇變為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的戴珊。這一變更的動作,讓外界回想起此前歷次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換帥,其法人代表都會隨之發生變更。這一變更的動作,就讓外界對接班人的猜測更添實感。

在阿里巴巴現有的董事會成員中,除了獨立董事之外的成員分別有馬雲、蔡崇信、孫正義、張勇和井賢棟。也有不少人會好奇,默默無聞的張勇為何能脫穎而出呢?

阿里內部,員工們給張勇貼的“標籤”是一個像從未來穿越而來的AI(人工智能)——邏輯嚴密、算度準確、極少犯錯且不知疲倦。創建天貓,打造了雙十一購物節,一手做起B2C的業務,張勇與馬雲在合作上的默契早已為人所津津樂道。

張勇主張押注“all in無線”,2014年從陸兆禧手中接過無線事業部,抽調手淘、PC淘寶、搜索三個部門的精兵強將,全力打造手淘,僅一年,就讓淘寶移動端煥發出光彩。阿里巴巴2015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移動成交額佔比超過了50%,移動端月活躍用戶增加到2.89億人。直至今年6月30日,中國零售平臺年度活躍消費者躍升至5.76億。毋庸置疑,經張勇“雕琢”的手淘讓阿里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一張船票,轉型為全世界最大的移動電商平臺,

馬雲不斷為阿里描繪願景,張勇則負責繪製具有操作性的戰略大圖。兩人的互補,促成了阿里在戰略和決策上更為準確的定位。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演講他曾說過“慈不掌兵”,意思是必要的時候,他也會手起刀落。顯然,這樣一位接班人很符合馬雲的要求。

集團當中的其他幾位董事會成員,也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特徵。與馬雲一同形成的五角,維持著阿里巴巴中權力的平衡。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阿里巴巴的董事會成員和核心管理層。

若馬雲不再是董事局主席,阿里巴巴的經營和戰略是否會迎來“動盪”?

最早為阿里巴巴投資的軟銀願景基金的創始人孫正義,被外界稱作“狂人”。年逾六十的他,依舊保持著一擲千金的魄力。被批投資過於激進的他,近年來一直在投資中受挫。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孫正義還不惜減持阿里巴巴的股份套現。佔據阿里巴巴28.8%股份的軟銀,是阿里巴巴的大股東。

若孫正義繼續減持阿里巴巴,或許會給未來的繼承人張勇帶來危機。

而擔任阿里巴巴首席財務官超過10年的蔡崇信,堪稱阿里巴巴的“財神爺”,近日才轉身成為集團執行副主席。持有2.3%股份的他,持股比例僅次於馬雲。無論是阿里巴巴的資金調度、轉投資、還是募資入股,都由他統籌負責。他運籌帷幄的能力,更是有目共睹的。

阿里巴巴在資本市場上能夠平穩過渡,這位“財神爺”的作用非常關鍵。

此外,剛接任螞蟻金服集團CEO一職不久的井賢棟,在2017年10月剛成立的“五新執行委員會”中擔任委員會副主席。他帶領著螞蟻金服構築金融新生態,與此同時,他還推動著螞蟻金服的轉型升級。對於阿里巴巴的未來,井賢棟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如何精心鋪排好“後路”?

馬雲對阿里業務有著“履帶式前進”的規劃,即在各個板塊會輪流領跑。他認為,2017年至2019年,由當下已成600億美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螞蟻金服領跑;2019年至2021年則阿里雲接棒;到了2021年至2024年,菜鳥將挑頭。

承擔起阿里巴巴的“總設計師”的責任,馬雲早就著手“描繪”各個板塊的規劃圖。

阿里和螞蟻金服的“雙劍合璧”,為阿里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8月23日,阿里巴巴公佈2019財年Q1財報顯示,支付寶作為螞蟻金服的核心業務,和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服務的用戶已達8.7億人,螞蟻金服面向B端推出的“多收多保”服務已覆蓋超過2500萬家小微企業。

馬雲的目標不僅是推動螞蟻金服與阿里系統的融合,更重要的還是為其上市做鋪排。

今年2月,馬雲還在螞蟻金服進行了一次至關重要的“新老交棒”動作。彭蕾卸任螞蟻金服董事長,由CEO井賢棟兼任。馬雲把這次“換帥”稱為歷史上最重要的領導團隊更替,“這是人才隊伍上最大的成功,不僅僅是為了傳承,更重要的是蛻變。”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阿里巴巴幾次重要的管理層迭代。

與“換帥”同時進行的,還有螞蟻金服戰略上的變換。目前,螞蟻金服在圍繞區塊鏈、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物聯網以及雲計算領域進行佈局。路透社更披露,螞蟻金服正在從一家金融產品導向的公司向一家技術為導向的公司轉變。這樣的佈局,也許會讓螞蟻金服在上市的路上走更順暢。

除了螞蟻金服,同樣表現出發展潛力的還有早前曾不被看好的阿里雲。阿里巴巴集團公佈的最新財報顯示,阿里雲在2018財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底)營收達133.9億元,季度營收連續12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有機構測算,到2020年,中國公共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60億美元,而阿里雲目前在中國已經割據了雲計算市場的半壁江山。

就連騰訊和百度都覺得不可能的雲計算,意外得到了馬雲的青睞。早在2008年,馬雲就組建起了阿里雲的團隊。其先進的在淘寶“雙11”進行瘋狂搶購時,沒有出現系統崩潰也是得益於阿里雲提供的技術支持。如今,擁有強大飛天系統的阿里雲已經迎來了它的收穫期。

若說阿里雲是一項提供底層大數據服務的工具,那馬雲主導成立的研究室“達摩院”就是它的“大腦”,著整個阿里的生態系統。

近三年來,阿里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超過1000億元。2017年10月,阿里巴巴籌備成立全球研究院達摩院。它作為承載阿里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包括量子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在內,幾乎你想得到的高尖端技術都涵蓋在達摩院的研究領域。

開設達摩院之初,馬雲就豪言,達摩院要活得比阿里巴巴長。馬雲的目標不僅是藉助研究室為阿里巴巴提供技術支撐,他還有自己的野望,“我希望達摩院能夠解決1億人口的就業機會,創造1000萬企業的盈利發展空間。”

馬雲一年後交棒,留了什麼後手?


▲阿里巴巴官方發佈的馬雲“新名片”。

曾被張勇形容為“像外星人一樣俯瞰地球”的馬雲,考慮的已經不只是阿里巴巴目前的發展,而是這樣一個量級的公司,未來如何立足的問題。馬雲為阿里巴巴鋪排的後路確實延伸得很遠,他對阿里的影響仍在持續。

正如官方聲明所言,辭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馬雲仍然是阿里巴巴000001號的員工與合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