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为什么在占领武汉后没有对国民政府临时首都重庆进攻?

STLY伟伟


我只想说,武汉并不是大门敞开的,不是随日本人想进就可以进来的。武汉,宜昌被占领之后确实很不利,但是从武汉到重庆的路,日本人走了八年都没有走通,中间有两个很重要的地方,一个是常德,一个长沙,著名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不会没有听过吧。日本狂言三个月拿下,开始确实很顺利,但是在武汉之后,进入湖南日本人就被打的找不到北了。



从地图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重庆处于中国很深的地方,如果当初日本真的占领了重庆,那三个月也许真的可以拿下,因为重庆之后几乎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守了,而蒋介石早就预想过,一直退守不是办法,所以一定要死守湖南,所以蒋介石在湖南已经部署了重兵,第一就是抵挡住日本猛烈的进攻,第二就是阻止日本对重庆发起进攻,因为离得近,可以随时增援。



日本之所以开始进攻速度快,一部分是因为日本装备先进,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交通便利,机械化部队转移速度也快,但是随着对战的深入,中国的地形也变得复杂,日本想要速战速决都已经不可能了。就拿淞沪会战来说,日本海陆空全面进攻,根本挡不住。



那么简单说说武汉会战,这也是一场恶战,日本拿下也不容易,日本指挥官的作战手法简单没有什么新意,一般都是进行轰炸之后就是机械化部队的碾压,但是还是刚刚说的,日本之所可以碾压就是依赖装备,没有了跟进的机械化部队,日本只能干看着,这让日本吃了不少苦,但是还是装作三个月可以拿下的样子。



武汉之后就是长沙,长沙有三次大会战,守将又是著名的将军薛岳,也是临危受命,但是却硬生生的把日本人挡住了,在1942年最后一次会战中,更是把日本打的找不到北了,仅仅长沙都让日本举步维艰,更不要说日本的部队可以到达重庆了。在1943年,日本试图攻进四川,目的还是重庆,但是蒋介石的命令依旧是死守,打到最后日本人都服了,直接退出石牌,这就是著名的石牌保卫战,石牌沦陷,下一个就是重庆。



日本也很清楚,但是蒋介石也不傻,重庆是重中之重,后来日本还想从广西杀入重庆,还是被挡在门外,日本还想在中国通过汪精卫拥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然后逼迫中国投降,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首先要说明一下,日本人并不是没有进攻重庆。

从1938年2月开始,截止到1943年8月,日本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持续5年半之久的战略轰炸。在这期间,日军对重庆轰炸次数超过200次,出动战机9000多架次,造成人员伤亡10000以上。

长达5年半的空中轰炸,这难道不算是进攻吗?题目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日本人的地面部队为什么没有进攻重庆。

日本人的野心是灭亡中国,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攻占国都,削弱国人抵抗的意志。日本人做梦都想攻入重庆,但是去不了!

全面抗战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9年11月到1943年12月,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战略反攻阶段。

这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的,对于日本来说,这三个阶段应该就是反过来的:第一阶段是日本主动进攻;第二阶段是僵持不下;第三个阶段是败局已定。


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人疯狂进攻,却到不了重庆

在这个阶段中,日本人确实是一直压着国军在打。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都在这个阶段爆发。

国军在这一阶段中总体而言是呈现出溃败的姿势,基本上是属于节节败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军以付出上百万战士伤亡为代价,还是成功的拖住日军前进的步伐,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淞沪会战,国军投入80万军队,日军投入20多万军队,最终国军以伤亡30万将士的代价,拖住了日军3个月时间,并消耗了日军4万的兵力;

徐州会战,国军投入兵力60万,日军投入兵力24万,最终国军以伤亡10多万将士的代价,拖住了日军4个月的时间,并消耗了日军2.6万的兵力。

武汉会战,国军投入兵力110万,日军投入兵力30万,最终国军以伤亡40多万将士的代价,拖住了日军4个半月的时间,并消耗了日军25万的兵力。

可以说,每一次大规模的会战,都是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在扛着日本人飞机大炮,硬生生的拖住了日本人前进的脚步。武汉会战过后,日本人虽然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却也元气大伤。



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人想打,却又犹豫了一下,再想打的时候已经打不进了

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武汉会战,日军虽然获得胜利,却伤亡了近30万的士兵,所以这个时候的日本人也需要缓一口气,西进的脚步稍微停滞了一下。等到日本人在想打的时候,他们已经打不进去了。

一方面,在经历数次大规模会战之后,远离本土作战的日本消耗也是非常大;

一方面,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远征军入缅作战,牵扯了日本人大量的兵力;

一方面,在抗日的敌后战场上,有一支力量开始崛起,让日本人忙得焦头烂额。

这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下,国军在正面战场已经开始了和日本人一战的资本,开始打得又来又回。

日本人也试图一举攻入重庆。

日本人于1940年5月发动了枣宜会战,最终以日军占领了宜昌而告终,但日军也伤亡惨重,加之重庆地形复杂,日军无力西进。此役,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

1943年,日本人再次策动了鄂西会战,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战略反攻阶段:日本人就算想打,也已经打不了

在这个阶段,日本人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被美军打得节节败退;东南亚战场上,日军被盟军打得晕头转向;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已经是疲于奔命!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掀起了最后的疯狂,发动了“1号作战”(豫湘桂会战),试图打通南北交通线。在历时八个月的时间里,日军疯狂的进攻,占领了中国146个城市,造成了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

日本人虽然达成了自己目标,但是也将战线拉得过长,兵力过于分散,为接下来国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而敌后战场的红色力量,已经是愈发强大!

豫湘桂会战之后,日本人已经强弩之末了,在想进攻重庆,已经是痴人说梦!


小镇月明


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已经是强弩之末,处于国军战略包围之中,武汉就是脆弱的突出部。所以日军开始对武汉周边作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豫南会战,枣宜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后,日军稳定了江北及周边形势;之后日军开始对重庆的准备作战,诸如三次长沙、石牌、常德会战,在之后的桂柳会战中,日军也从东南方进攻重庆,国军在独山挡住了日军攻击。

大体形势如此,具体原因也得考虑。

1、三峡地形问题

三峡地区地形狭窄,江流急湍,两岸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从宜昌到重庆有千里之遥,道路不通畅,对日军的后勤线压力很大。

(武汉形势)

2、国军重视防御

在宜昌失陷后,为拱卫陪都,国军设立第六战区。辖区为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及湘西、川东、黔东,陈诚为司令长官。对三峡地带层层布防。

几十万部队,大量火炮安置。日军如果深入,将会遭到层层抵抗,每一步必须付出很大代价。

3、日军攻击能力有限

豫湘桂会战,五十万日军从南到北沿着交通线长驱直入,国军一溃千里。


但要是走上游路线,日军被牵制在三峡地带,则后方空虚,五九战区正好可以攻击日军后方,则攻守之势逆转。

总结:

日军不是没有攻击过陪都的打算,是实力与形势不具备,没有西进。


一枚明粉


对于这种历史的分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说下本人的思路,第一兵力问题,日本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乃至损失较多的台儿庄战役,客观的来说损失不算很大,从1937年七月到1938年十二月日军损失应该不会超过十万人,湖北和重庆接壤,很多人会认为日军是没力量对重庆继续发动进攻从而终止,从地图上看,只要国民政府不投降,那么要占领中国必须要打下除西藏和新疆以外的省份,所以退一步讲即便打下重庆,也不能覆灭国民政府,政府可以再次迁都。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转换为日军是否有能力完全占领整个中国,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即便打下重庆也不意味着中国覆灭。从日本的构思来看它是希望通过战争打服中国建立一个伪政府,所以在打下武汉以后,日本凭借着前期战争优势威胁国民政府投降,可惜国民政府或者说老蒋没投降,日本陷入了尴尬的地位。打不完结束不了,形成对峙局面。第二个从地形来看淞沪徐州武汉甚至更早的长城会战,日军的机械化装备都带来了巨大优势,这些地形适合。反观长沙会战,湖南多水路,进攻受挫战损比急剧上升,重庆呢只投过炸弹并没有发生战役。从一个假设的角度来看,按照当然的军工科技,日本想攻克重庆肯定很难,重庆不比南京,南京无险可守,日军的后续补给也没问题。很多战略要和当时的技术挂钩。综合来说,日本如果没有打通整个中国的实力,打下重庆意义也就不大了


关注金融和历史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

重庆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在南京和武汉相继沦陷后,重庆承担起首都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巨大功劳。重庆既有三峡之险,又有蜀道之难,地形极为有利。但不能说因为地形的关系,日本就没有进攻重庆的计划和行动。笔者目力所及,日本至少有两次行动是冲着四川和重庆的去的。

第一次是1942年,日军想从南亚方向杀入中国,包抄重庆后方。

这一年4月底,日军连续攻占缅甸棠吉、八莫、腊戍、密支那等地,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滇缅公路中国段陷入空前混乱之中。后撤的远征军官兵,逃亡的难民,疏散的政府机关,会合成浩荡人流向东转移。5月初,日军第56师团以装甲车为先导,百余辆汽车载兵组成快速纵队,沿滇缅公路挺进滇西,3日攻占畹町、芒市,4日占领龙陵,5日到达惠通桥西岸。

当时,远征军已经彻底失败,中国云南境内的正规军只剩下宋希濂第11集团军,而真正能打的部队只有该集团军下属的第36师。当时,第36师远在大理的祥云,离惠通桥还有不少路程。紧急的是,日军第56师团已经兵临惠通桥边,打算渡过怒江,直取昆明,进而拿下四川,夺取重庆。

也就是说,能阻拦日军的只剩下这个惠通桥了,必须赶在日军之前炸掉。

5月5日10时左右,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和参谋团团长林蔚、参谋团处长萧毅肃来到桥东桥头。马崇六询问惠通桥实际指挥官工兵第24营营长张祖武携带爆破器材情况,并写下一纸手令,要求张祖武在敌人强占惠通桥时立即爆破该桥。

当天中午,由于桥上的难民之间发生了一些小冲突,守桥的宪兵开枪弹压,化妆成难民的日军以为暴露了,不得不提前发起进攻。好险,守军这才提前发现日军的计划,在日军登上桥头的一瞬间,引爆了炸药,炸毁了惠通桥,粉粹了日军夺桥的计划。

由于没了桥,日军无法第一时间渡过怒江,这为第36师赶到怒江赢得了时间。该师终于赶在日军划船强渡怒江之前赶到,挡住了日军先头部队,破坏了日军从缅甸进攻云南,进而攻击四川,拿下重庆的计划,挽救了中国。因此,后人说惠通桥上的一分钟挽救了中华民族。今天,在大理到腾冲的高速服务区,还有1:1仿制的惠通桥,供大家参观,勿忘国耻。

第二次是1943年,日军企图沿长江攻入重庆。

日军从南面对重庆进行战略进攻失败,不甘心,第二年又想从东面进攻重庆。1943年5月到6月,日本企图从东面进攻重庆,必须先打通长江防线,而长江防线上的石牌要塞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石牌是长江南岸平善坝和黄陵庙之间的一个小村落,因南北均为断崖绝壁,江面仅宽百余米,从而成为一道天然屏障。进攻重庆必须打通长江,而打通长江必须占领石牌,于是石牌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成为广阔的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

国民政府当然知道石牌的重要性,所以把守卫石牌的任务交给了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5月22日,蒋介石发来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第18军军长方天得令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该军的王牌第11师,该师师长正是大名鼎鼎的胡琏。

胡琏与日寇决战前,祭天誓词,其中有这样一句:“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据说,开战前,战区总司令陈诚给胡琏打过电话询问:“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回了一句名言:“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5月28日,日军第3、39师团进攻石牌。胡琏将军率领第11师奋勇抵抗,死战不退。从28日开始,一直打到5月31日晚上,四天四夜血战,进犯石牌的日军终于扛不住了,纷纷掉头东逃。石牌要塞屹立不倒,如同一座铜墙铁壁,挡住了日军的去路。此次石牌大战,我军在日军两个师团的攻击下,打死打伤日军达3500人之多,粉碎了日军打通长江、攻占重庆的计划。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极其重大,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很显然,日本其实并不是没有进攻重庆的计划,而是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粉碎了其两次企图进攻重庆的计划,保住了陪都,使抗战事业可以继续坚持下去。

1. 邓贤:《大国之魂》

2. 陈正国:《胡琏全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日军并不是不想进攻,而是进攻过,只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至于为何失败,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

第一,日本占领武汉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国军为了防止日军进攻重庆,在武汉外围部署了精锐的军队,北有第六战区牵制,南有第九战区虎将薛岳的牵制,都是国民政府最精锐的部队。

第二,进入重庆的要塞门户石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日军发动进攻重庆的战争,国军战将胡琏在石牌要塞部署防守,借着险要的地形,日军猛攻不下,最后以失败告终。

第三,日军占领武汉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四,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抗战,日军后方不稳,为了巩固后方,不得抽调兵力围剿八路军,把主要重点作战由对国军的正面战转入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作战。



第五,日军后来发动太平洋战争,兵力更加不足,难以再组织有效的进攻。

因此,日军虽然想攻下陪都重庆,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都没有进占重庆。


津城沐雨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本想一举拿下中国陪都重庆,因纵多因素未果。主要原因有:一是国际形势变化。欧洲战场前苏联己经反手进攻德国,美英在诺曼登陆成功,使得法西斯阵线要求日本进攻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牵制美国。日本国内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派决心与美国一战,扩大太平洋战争成果,将中国境内驻军调往东南亚和太平洋作战。二是当时的国军拼死保卫宜昌和衡阳,切断日军进攻重庆的路线,宜昌笫一次保卫战被日军部份攻占,但国军迅速组织力量,将失出阵地夺回来。当时国军宜昌、衡阳、长沙、常德的几次保卫战还是打得艰苦,还占有地理忧势,让日军对重庆只能用飞机轰炸,始终未能得手。八路军、新四军在日本占领区展开游击战、破袭战,也牵制了日军不能抽调南下作战,有力支持全面抗日战场。三是中国战略纵深是日本准备不足的,日本内阁认为只要一开打,会和满清末年一样投降,所有日军只准备五个月的物质储备,后来战争时间拖长,日本实施三光政策抢夺生活资源,日本国内生活资源不足,只好打东南亚抢夺战略物质,那里还有物质装备去攻占蜀道难于上青天的重庆。日本的战线不断拉长拉大,己经难于应付,妄想进攻美国从而控制世界,也看到倭寇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丑恶嘴面。


感悟77741162


日军占领武汉,在国军的顽强抵抗下,付出了沉重的伤亡代价,已成“强弩之末势不能穿 鲁稿者也”,加之长江三峡地势险峻,国军在各隘口严密布防,日军曾多次尝试进攻未果,始终未能突破长江天险。这期间,薛伯陵组织长沙会战,把华中的日本占领军稳稳地摁在了长沙周围,使日军抽不出身来奔袭重庆。长沙会战后,战败的日军像退潮的海水一样,退守华东地区,这时日本在华南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吃紧,兵员补充不足,需要在东北、华北、华中战区,抽调大部分兵员奔赴华南、缅越和菲律宾,这样在中国境内就形成了抗日的战略相持阶段,双方打起了拉锯战,日本对我重庆大后方只能是隔空打拳,没有能力突入,部队始终进入不了。国际方面,中国先后参加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被确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亚洲战场的战略核心国,得到国际同盟国的有力支持,西方战场上,席特勒的德国军队在俄罗斯和非洲战场节节败退,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向好的方面扭转,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战场的广大抗日军民,抗日战争也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直至最后取得抗战胜利。这期间,重庆除了遭受日军的空中轰炸外,始终掌握在中国军民的手中。


周晓军29


首先日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日本人有能力的话,它可能连劝降都懒得劝降,直接“踏破支那四百州”,然而它没有能力啊,中国当时虽然仍然积贫积弱,但毕竟不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而是一个民族国家(经历了辛亥革命后,加之梁启超等学者的宣传,中国人的心智某些程度已经开花,不再麻木不仁),中国抗战的时候可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这种全民动员使得日本是受尽了苦头,打完武汉之后,日本对华战争已经伤亡数十万人,大大出乎日本政府的预料,日本从整体上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开拓了。

打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就已经进行了全民动员,打完武汉,日本人是实在没有能力再大规模开拓了,所以抗日战争就进入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描述的——相持阶段。

其次,日本人当然想打重庆,而且进行了多次努力,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不都是为了入川西进做准备吗?然而日本人锐气已尽,打不赢啊,石牌战役更是打成了“二战最大规模的白刃战”,但是都被堵了回去,即使是后期打了一场豫湘桂战役大胜,但大局也已经无力回天了。


国史拾遗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所谓的鄂西会战中的石牌大战中国军英勇的挡住了日军,保住了重庆云云。这个谣言从当年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其实去看一下日本当年留下的记录,就会发现1943年的鄂西会战根本没有攻占重庆的企图。而且也没有在石牌附近发生大规模战斗的记载。当年炮制“石牌大捷”这个谣言的当事人赵秀昆也已经发表过文章,陈述自己当年炮制这个谣言的经过。

日军当年是否曾经计划攻占重庆?有的,即日军战史中留下过一笔的“5号作战计划”,但是后来因为考虑到几方面因素,没有实施这个计划。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两点:第一成本太高,第二收益太小。

成本太高是因为攻占重庆以及确保新的占领区,需要大量兵力,但当时的日军实在很难调出更多兵力实施此项作战。一方面是因为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中国战场上本来就已经有不少师团被调走。另一方面是因为敌后游击队活动愈演愈烈,日军不得不用大量兵力驻扎在自己后方维持“治安”。

收益太小,是因为攻占重庆未必能达到战略目标。国民政府可以继续向西退到成都,退到西康,甚至流亡到印度。而且一旦国民政府流亡到国外,则国内抗日的主导权可能被共产党拿走,这就意味着外国援助将直接提供给共产党军队——这对日军来说是更可怕的后果。所以保留重庆政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反而对日本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