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麦特文化“十周年”|专访陈砺志:运气背后还有什么?

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运气使然。

作为麦特文化CEO,陈砺志几乎不假思索就给出了答案。

2004年,香港导演集体回流形成“北上”热潮,32部合拍片创造国产电影70%票房,这一年陈砺志也成为“北漂”一员,离开一手创办的《青年时报》,加盟光线跨界担任《娱乐现场》制片人;200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信息分化在社交网络上流行,这一年陈砺志入职搜狐娱乐中心,开创互联网娱乐深度报道新模式,成为“搜狐视频”开朝元老;2008年,新浪微博诞生前夕、Blog遭遇创新瓶颈,这一年陈砺志出走搜狐建立“麦特传媒”,并首创电影营销“工业化流程”理念。

麦特文化“十周年”|专访陈砺志:运气背后还有什么?

麦特文化CEO 陈砺志

从传统媒体人、电视人、互联网人到创业,陈砺志从未将“大风向”放在转型考虑的范畴之内,但却一直是那个能站在行业风口最前沿的人,除却“运气”之外,他还做对了什么?在麦特文化十周年庆典上,我们见到了陈砺志本人,以麦特为案例,就过去十年的方法论及未来十年的展望进行了梳理。

麦特“诞生记”

创立麦特传媒之际,陈砺志刚刚从搜狐离职,经历了互联网公司高频度的工作压力,他正准备给自己放个长假。但是一想到,跟随自己离职的二十几个同事都还没有着落,无形的压力又让他如坐针毡。现实情况几乎没给陈砺志太多时间考虑,“自立门户”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但与过去带团队、做业绩不同,创业意味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操心”,这种巨大转变带来的落差感,也同样会令人疲惫不堪。

麦特文化“十周年”|专访陈砺志:运气背后还有什么?

麦特文化十周年庆典现场

与心态和表达中透露出的少年感不相称的是,已过不惑之年的陈砺志鬓边有了些许白发,再回忆起自己过去几年的辗转经历,最怀念的不是在光线、搜狐那段“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日子,而是更久之前,一个单纯媒体人的身份。他说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有机会的时候,没能去《南方周末》工作一段时间。在他的期待中,“《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条例的制定,甚至是改变社会整体进程。”

这似乎成了躺在陈砺志内心深处的一个情意结,同时也深深烙印在麦特的成长过程当中。

也就不难理解陈砺志和他身后20多个公益项目所背负的初心,“就是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一些人,特别特别简单”。翻阅陈砺志此前接受的采访,“公益”是他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版面,但鲜为人知的是,麦特也有自己的公益品牌,当前进入公众视野最多的明星公益基金,包括联合赵薇发起的“V爱白血病专项基金”、联合范冰冰发起的“爱里的心”公益项目、联合王源发起的“源基金”等,都有麦特公益和陈砺志的身影。

麦特文化“十周年”|专访陈砺志:运气背后还有什么?

陈砺志、景甜、王源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愿意时常为公益接受采访,但却极少为麦特公益宣传。”或许就是希望摆脱介质和方式的束缚,寻找一切可能,来释放那份对公益的古道热肠。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那份对新闻人的念念不忘,让他在公司运营上有自己的坚守。与麦特合作过的人,普遍都有一个共识:能力很大但脾气也不小。麦特十周年庆典当天,有人形容陈砺志,“看起来文质彬彬,实质上却是铁腕手段”,导演宁浩更是在VCR中连续三次“控诉”他一言不合就拉黑。“强势”是外界形容麦特常会用到的高频词汇,大到明星小到记者,但凡与麦特打过交道的人,都多少被这种说一不二的行事风格误伤过。

但尽管如此,麦特文化从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都是被各种大项目追赶的那个。

聊到这里,陈砺志颇感自豪。他告诉娱乐独角兽,这样的底气一方面源自麦特的专业,“不管是不是自己投资的项目,我们都能保持旁观者的清醒意识,跳出身份限制给出最客观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麦特对待甲方不卑不亢的姿态,用陈砺志的话来说,“我可以不做这个项目,但是你不能让我们去听你的”。在麦特,大家都格外爱惜品牌的声誉,“如果接了这个项目,一定全力以赴做好。但前提是,强调统一管理,杜绝各自为政。”

在这一点上,麦特是“唯一一家”,能做到所有项目都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从不与其他营销公司合作。

麦特“十年”:恰逢少年时代

这样的发展状态确实喜人,但并不意味麦特没有压力。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辗转至今,陈砺志总能乘上时代更替的东风,他一面打趣地称自己为幸运儿,一面感慨危机意识让自己步履不停。从前他担心纸媒会被门户取代,担心电视节目会被视频网站取代;而今他既要应对互联网营销势力的群狼环伺,又要被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驱使着改变,摆在他面前的似乎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选项。

麦特文化“十周年”|专访陈砺志:运气背后还有什么?

陈砺志与麦特员工

在麦特文化成立之初,陈砺志曾率先摒弃电影营销等于市场机会主义的想法,提出电影营销“工业化流程”理念,获得行业内外认可。但近两年,随着互联网购票平台的崛起,大数据算法对电影发行的助力,传统电影营销方法面对互联网营销的冲击,并不具备多少优势。陈砺志坦言,这恰恰正是自己当前最大的危机感来源,“我感觉它有可能会把我们覆盖掉,未来通过平台都可以拿到排片,平台就可以到达用户好评......”

但话锋一转,他语气当中又充满希冀,“要知道专业这个东西是不可被取代的,工业化不能解决创意”。在陈砺志看来,专业来源于经验,经验来源于人的积累,而关于这种“人”的财富——团队,才是麦特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团队是不可被取代的,他们有好的创意、有好的经验、有好的执行的能力,因此也会有好的市场。”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营销过程中,麦特团队时刻把握流行趋势、注意传播介质更新,随着对电影本身营销大获成功,“山争哥哥”也被塑造成了流量担当。要知道,此前按照抖音对明星的合作标准,“非流量”的徐峥曾被拒之门外,但有了话题的铺垫,双方合作不仅顺利合作短视频,更一举收获了2700万点赞量。

麦特文化“十周年”|专访陈砺志:运气背后还有什么?

麦特文化十周年庆典合影

正因为如此,在麦特“人”被放在第一位。除了合理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发展机会,陈砺志更重视给予员工的“荣誉感”。“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向往,要去新浪上班还是去搜狐上班,这种企业的品牌和美誉度是非常吸引人的,而麦特就是要打造一个对员工有吸引力的品牌,他们想要的东西这里都有,自然不会去别的地方。”成立至今,麦特是业内公认流动性较小的企业,有四分之一超过7年以上的老员工。

过去十年,麦特以营销为主营业务;未来十年,麦特将以营销为平台,去链接更多可能。陈砺志告诉娱乐独角兽,尽管麦特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在介入电影投资层面的业务,但未来并不会转型成为电影公司。而是会在营销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营销会一直是我们我的核心,在这上面长出来的是影视投资、影视制作、艺人经纪、预告片、海报、大米、茶叶、母婴、美容产品甚至还会有其它,我们会调动影视和明星资源,对所有的这些我们参与的领域提供支持去嫁接。”

不仅电影营销,麦特要在营销领域拓展更大的版图。

在娱乐独角兽采访之前,有人让陈砺志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来形容麦特现在的状态,他选择了“少年时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于少年麦特而言,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