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麥特文化“十週年”|專訪陳礪志:運氣背後還有什麼?

你的成功秘訣是什麼?運氣使然。

作為麥特文化CEO,陳礪志幾乎不假思索就給出了答案。

2004年,香港導演集體迴流形成“北上”熱潮,32部合拍片創造國產電影70%票房,這一年陳礪志也成為“北漂”一員,離開一手創辦的《青年時報》,加盟光線跨界擔任《娛樂現場》製片人;2006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啟,信息分化在社交網絡上流行,這一年陳礪志入職搜狐娛樂中心,開創互聯網娛樂深度報道新模式,成為“搜狐視頻”開朝元老;2008年,新浪微博誕生前夕、Blog遭遇創新瓶頸,這一年陳礪志出走搜狐建立“麥特傳媒”,並首創電影營銷“工業化流程”理念。

麥特文化“十週年”|專訪陳礪志:運氣背後還有什麼?

麥特文化CEO 陳礪志

從傳統媒體人、電視人、互聯網人到創業,陳礪志從未將“大風向”放在轉型考慮的範疇之內,但卻一直是那個能站在行業風口最前沿的人,除卻“運氣”之外,他還做對了什麼?在麥特文化十週年慶典上,我們見到了陳礪志本人,以麥特為案例,就過去十年的方法論及未來十年的展望進行了梳理。

麥特“誕生記”

創立麥特傳媒之際,陳礪志剛剛從搜狐離職,經歷了互聯網公司高頻度的工作壓力,他正準備給自己放個長假。但是一想到,跟隨自己離職的二十幾個同事都還沒有著落,無形的壓力又讓他如坐針氈。現實情況幾乎沒給陳礪志太多時間考慮,“自立門戶”成為當下最好的選擇。但與過去帶團隊、做業績不同,創業意味著事無鉅細、面面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操心”,這種巨大轉變帶來的落差感,也同樣會令人疲憊不堪。

麥特文化“十週年”|專訪陳礪志:運氣背後還有什麼?

麥特文化十週年慶典現場

與心態和表達中透露出的少年感不相稱的是,已過不惑之年的陳礪志鬢邊有了些許白髮,再回憶起自己過去幾年的輾轉經歷,最懷念的不是在光線、搜狐那段“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日子,而是更久之前,一個單純媒體人的身份。他說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有機會的時候,沒能去《南方週末》工作一段時間。在他的期待中,“《南方都市報》、《南方週末》這樣的媒體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條例的制定,甚至是改變社會整體進程。”

這似乎成了躺在陳礪志內心深處的一個情意結,同時也深深烙印在麥特的成長過程當中。

也就不難理解陳礪志和他身後20多個公益項目所揹負的初心,“就是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一些人,特別特別簡單”。翻閱陳礪志此前接受的採訪,“公益”是他老生常談的話題,幾乎佔據了一半的版面,但鮮為人知的是,麥特也有自己的公益品牌,當前進入公眾視野最多的明星公益基金,包括聯合趙薇發起的“V愛白血病專項基金”、聯合范冰冰發起的“愛裡的心”公益項目、聯合王源發起的“源基金”等,都有麥特公益和陳礪志的身影。

麥特文化“十週年”|專訪陳礪志:運氣背後還有什麼?

陳礪志、景甜、王源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願意時常為公益接受採訪,但卻極少為麥特公益宣傳。”或許就是希望擺脫介質和方式的束縛,尋找一切可能,來釋放那份對公益的古道熱腸。

與此同時,也正是因為那份對新聞人的念念不忘,讓他在公司運營上有自己的堅守。與麥特合作過的人,普遍都有一個共識:能力很大但脾氣也不小。麥特十週年慶典當天,有人形容陳礪志,“看起來文質彬彬,實質上卻是鐵腕手段”,導演甯浩更是在VCR中連續三次“控訴”他一言不合就拉黑。“強勢”是外界形容麥特常會用到的高頻詞彙,大到明星小到記者,但凡與麥特打過交道的人,都多少被這種說一不二的行事風格誤傷過。

但儘管如此,麥特文化從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都是被各種大項目追趕的那個。

聊到這裡,陳礪志頗感自豪。他告訴娛樂獨角獸,這樣的底氣一方面源自麥特的專業,“不管是不是自己投資的項目,我們都能保持旁觀者的清醒意識,跳出身份限制給出最客觀的評價”,而另一方面,則取決於麥特對待甲方不卑不亢的姿態,用陳礪志的話來說,“我可以不做這個項目,但是你不能讓我們去聽你的”。在麥特,大家都格外愛惜品牌的聲譽,“如果接了這個項目,一定全力以赴做好。但前提是,強調統一管理,杜絕各自為政。”

在這一點上,麥特是“唯一一家”,能做到所有項目都佔據主導地位,並且從不與其他營銷公司合作。

麥特“十年”:恰逢少年時代

這樣的發展狀態確實喜人,但並不意味麥特沒有壓力。從報紙、雜誌、電視、互聯網輾轉至今,陳礪志總能乘上時代更替的東風,他一面打趣地稱自己為幸運兒,一面感慨危機意識讓自己步履不停。從前他擔心紙媒會被門戶取代,擔心電視節目會被視頻網站取代;而今他既要應對互聯網營銷勢力的群狼環伺,又要被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驅使著改變,擺在他面前的似乎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選項。

麥特文化“十週年”|專訪陳礪志:運氣背後還有什麼?

陳礪志與麥特員工

在麥特文化成立之初,陳礪志曾率先摒棄電影營銷等於市場機會主義的想法,提出電影營銷“工業化流程”理念,獲得行業內外認可。但近兩年,隨著互聯網購票平臺的崛起,大數據算法對電影發行的助力,傳統電影營銷方法面對互聯網營銷的衝擊,並不具備多少優勢。陳礪志坦言,這恰恰正是自己當前最大的危機感來源,“我感覺它有可能會把我們覆蓋掉,未來通過平臺都可以拿到排片,平臺就可以到達用戶好評......”

但話鋒一轉,他語氣當中又充滿希冀,“要知道專業這個東西是不可被取代的,工業化不能解決創意”。在陳礪志看來,專業來源於經驗,經驗來源於人的積累,而關於這種“人”的財富——團隊,才是麥特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的團隊是不可被取代的,他們有好的創意、有好的經驗、有好的執行的能力,因此也會有好的市場。”在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營銷過程中,麥特團隊時刻把握流行趨勢、注意傳播介質更新,隨著對電影本身營銷大獲成功,“山爭哥哥”也被塑造成了流量擔當。要知道,此前按照抖音對明星的合作標準,“非流量”的徐崢曾被拒之門外,但有了話題的鋪墊,雙方合作不僅順利合作短視頻,更一舉收穫了2700萬點贊量。

麥特文化“十週年”|專訪陳礪志:運氣背後還有什麼?

麥特文化十週年慶典合影

正因為如此,在麥特“人”被放在第一位。除了合理的薪資待遇、良好的發展機會,陳礪志更重視給予員工的“榮譽感”。“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會嚮往,要去新浪上班還是去搜狐上班,這種企業的品牌和美譽度是非常吸引人的,而麥特就是要打造一個對員工有吸引力的品牌,他們想要的東西這裡都有,自然不會去別的地方。”成立至今,麥特是業內公認流動性較小的企業,有四分之一超過7年以上的老員工。

過去十年,麥特以營銷為主營業務;未來十年,麥特將以營銷為平臺,去鏈接更多可能。陳礪志告訴娛樂獨角獸,儘管麥特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在介入電影投資層面的業務,但未來並不會轉型成為電影公司。而是會在營銷的基礎上進行升級,“營銷會一直是我們我的核心,在這上面長出來的是影視投資、影視製作、藝人經紀、預告片、海報、大米、茶葉、母嬰、美容產品甚至還會有其它,我們會調動影視和明星資源,對所有的這些我們參與的領域提供支持去嫁接。”

不僅電影營銷,麥特要在營銷領域拓展更大的版圖。

在娛樂獨角獸採訪之前,有人讓陳礪志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來形容麥特現在的狀態,他選擇了“少年時代”,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於少年麥特而言,一切都只是剛剛開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