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向幸福之路——甘州区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朱兴忠

“景区只要有游客,我就有收入,有了这个‘铁饭碗’,我们一家很快就会彻底摆脱贫困。”8月15日,甘州区平山湖乡红泉村精准扶贫户闫文夫妇早早就来到自家的旅游小岗亭里开始张罗。这所旅游小岗亭便是闫文口中的“铁饭碗”,是联系他的帮扶企业甘肃省黑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他帮扶建起的,这不仅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坚定了他干事创业的信心,达到了扶贫又扶志的效果。

甘州区是省列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2014年,省上核定该区贫困村1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87户、1321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山区的安阳、花寨、大满等8个乡镇。区委、区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号工程”,坚持思想向扶贫看齐,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力量向扶贫集中,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区贫困村总数由12个减少至两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700户2308人减少至253户787人,贫困发生率由0.44%下降至0.23%,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64元。

优化扶贫思路 凝聚脱贫合力

今年68岁的谢巨善因为没有儿子,又丧失劳动力,去年9月被列入精准扶贫户。政府先后为他投入15只羊和1头牛,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前些天,企业参与帮扶,谢巨善一家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政府帮他脱贫的决心。“前些天,市麦芽厂的何总来我家了解情况后,决定给我两个女儿解决就业问题,并每月从他们的工资里扣除200元给我和老伴养老,这不仅让我的女儿有了稳定收入,我们老两口也有了依靠。”谢巨善激动地说。

该区提出“发挥党委政府主体作用,以大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源、培育扶贫大产业、助力面貌大提升、促进民生大改善,努力构建扶贫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1+19精准扶贫方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示范村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帮带”、企业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确定聚焦“扶持谁”“坐标系”“扶什么”“怎么扶”“树导向”“抓落实”“六个聚焦”,强化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基础设施、资金扶持“四个强化”和帮扶人员、扶持政策向精准扶贫乡镇村倾斜“两个倾斜”等措施,建立县级领导帮扶全覆盖、干部包户全覆盖、单位帮扶全覆盖、驻村工作队驻村全覆盖、“第一书记”全覆盖的“五个全覆盖”定点帮扶机制。推行送政策、帮信心、帮致富、帮看病、帮上学“一送四帮”工作方法。压实乡镇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具体责任,与10个乡镇和20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军令状”,对工作不扎实、履责不到位,影响全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单位负责人要求主动引咎辞职,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责、合力攻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攻坚局面。建立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名干部联系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合一”帮扶机制,实行差异化、精细化、“滴灌”式精准帮扶。制定《甘州区非公企业及金融单位联系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方案》,专题召开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议,精心筛选和对接落实602户有实力的企业,与469户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29户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结对帮扶。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全力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动员116个单位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对口帮扶,组建成立18个乡镇帮扶工作队和12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区四班子领导每人带头联系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示范带动698名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结对,定点、定时、定责开展帮扶,争当政策的“宣传员”、计划的“参谋员”、行动的“施工员”、单位的“联络员”、群众的“服务员”,对贫困群众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生产上出力、发展上帮助、精神上鼓励、心理上疏导,让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引导企业融入 突出产业扶贫

“去年,我们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建档立卡户的专项补助资金,每户29500元,投入专业合作社运营中,去年一年仅分红就九万多。”站在安阳乡金王庄村设施农业示范点,该村村委会主任金义堂介绍。去年,区志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38户建档立卡户专项扶贫贷款用于发展产业,按照每户入股资金8%的标准,至去年底,为入股农户分红2360元。今年,该合作社又获得30万元配股,村内所有建档立卡户每户获得10000元配股,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该区牢固树立“抓产业先抓龙头企业”思维方式,扶持金花寨小米等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天霖农业等8家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12个贫困村组建成立7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贫困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引导企业采取“投母还羔”、订单保底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8%,贫困户“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贫困村特色富民产业,累计建成10万只肉羊、1万亩旱地谷子、1万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和7个设施蔬菜示范点、5个养殖示范点,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效明显。不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提供劳务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盘活贫困户生产资料、生产资源,探索形成“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市场”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迈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持续增强,走出了一条“强产业、促增收、稳脱贫”的产业扶贫路子。

夯实发展基础 强化民生保障

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引擎和动力,坚持解决现实问题与群众共同受益相结合,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修编完成贫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配套、乡村道路、住房改造等规划,以规划引领精准扶贫。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107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危房改造率达100%;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74万亩、高效节水2.07亩,建设渠道98.19公里,敷设低压管网62公里;新建大满、安阳、花寨等贫困村道路44公里,实现贫困村通社道路全覆盖;安排项目资金4500万元,实施安阳乡、花寨乡整乡安全饮水工程,改造输水管网150公里,全区安全饮水农户比率达100%;在平山湖乡牧民聚居点新建塘坝9座,彻底解决该乡所有群众和两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坚持把群众满意、社会认可作为检验精准脱贫的标准,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大力气解决贫困群众上学、看病、养老等民生难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坚持学有所教,建立教育扶贫资助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库,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免除幼儿保教费和义务教育学费,发放高中阶段助学金,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坚持病有所依,组建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医疗费用保障3个团队,深入贫困村开展健康扶贫巡回义诊、集中体检等活动,建立健康扶贫档案。严格执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一站式”结报,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坚持弱有所扶,健全完善社会兜底保障脱贫机制,将符合条件的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在原有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提高7.6%,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创新保险扶贫模式,为6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购买450元的“和谐家庭”组合保险,为4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39户困难户的家庭成员购买“扶贫100”组合保险,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意外伤害、财产损失、大病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提高贫困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施精神帮扶 提升群众素质

近年来,甘州区大满镇的任福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通过养殖牛羊,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越过越好。2015年9月,任福成了乡里的科技致富代表,受到政府表彰。此后,他主动加入到市里组织的脱贫致富宣讲队,结合自己的经历,宣讲精准扶贫政策,鼓励身边的人树立脱贫信心。

该区坚持“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帮助贫困户换脑、扶志、增技,全面提振贫困村(户)“精气神”。以农村环境整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群众修整街面、种植花草、改造门面、清理三堆,美化生活环境。共栽植绿化苗木2万多株,架设路灯1800盏,改造门面2410户。以农民科技培训助推创业创新,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学历教育培训和电商创业等培训,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4190人次。以乡村大舞台建设助推文化繁荣,建成贫困村乡村舞台12个,成立12支民间自乐文化社团,全面配齐相关设施,扎实开展“乡村大舞台”“快乐老乡”等文体活动。以精神文明创建助推农村和谐,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典型引领和自力更生为主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使群众在对比分析中看到了思想认识差距,在自力更生中坚定了脱贫致富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