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聽城固七旬退休老幹部談《樑家河》的大學問

今年五月,就在城固幹部群眾掀起熱學《梁家河》一書的高潮中,我獲得了該書並在初讀後,思考起來。在手機、電腦、電視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廣泛應用,紙質書籍、報刊受到衝擊的情勢下,為什麼全縣上下,全省內外千千萬萬的讀者,會興趣盈然的捧起這本僅僅10萬餘字的紀實型作品而愛不釋手呢?

聽城固七旬退休老幹部談《梁家河》的大學問

圖為作者(左)在知青故居留念

自費親赴梁家河

帶著好奇和思考,我這個退休10年,年逾古稀的老幹部,不顧身患高血壓、腦梗等疾病,在老伴的扶助下,帶上降壓藥、救心丸,自費從城固乘高鐵出發。一路疾行,於6月5日,冒雨來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雨中,我滿懷敬仰、欽佩之情,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群眾一起,仔細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1968—1975年在該村插隊勞動、工作生活的7年裡住過的窯洞,打下的知青井、推過包穀的石碾盤、創建的沼氣池、小賣部、鐵業社、種過小米和瓜豆的坡地、菜園……讓我步步感動、處處感動。

我是和習總書記同時代的人,甚至比他還大了幾歲。而且我也有幸在1970—1978年間,在距離梁家河村不到60公里的延安市姚店公社白牙大隊的延安鋼廠工作生活過八年。那年21歲的我,從西北建築工程學院畢業,主動申請分配到延鋼鍊鋼車間當工人。我和全廠1000餘名從延安各縣農村招工進廠的北京知青一起,在當年那麼貧苦窮困的延河畔黃土高坡上,在黨的領導下揮汗如雨、日夜加班,奉獻著我們的青春和忠誠,我們廠就有好幾個工人,是從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招來的北京知青。

什麼是《梁家河》的大學問

近幾個月來,省內外眾多報刊雜誌、媒體網站紛紛發表了許多幹部、黨員閱讀《梁家河》一書的體會文章,其中也有內容相似的稱頌文章,我都贊同。但是,我做為一名省級作家、縣政協文史專員,我不願說空話、套話。既然我是退休10年來,繼續自願為黨工作,並榮獲過中省市縣上百次表彰的知識分子,在冷靜的思考後,談談我親赴梁家河村參觀學習和讀了《梁家河》一書後的真實體會,見教與讀者。

書名不重要,書魂需讀懂。假如習總書記50年前不在延川縣梁家河村,而在延安或東北、雲南的另一個村插隊勞動,那這本書可能叫《劉家河》或《張家河》,地名不重要,書名不重要。關鍵是貧窮落後的50年前,習總書記在荒涼不堪、飢寒不保的梁家河村,人小志大,從15歲開始在繁重的勞動中,體味、感受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和拼搏奮鬥精神,從而培養、樹立了他親民、愛民、為民的可貴品質。

吃過大苦是為了讓百姓不再吃苦。

看過了遠離延川縣城的小山村梁家河,讀罷催人淚下、震撼靈魂的《梁家河》一書,我掩卷沉思,今天這麼幸福的新時代,的確來之不易!我們黨成立一路走來的97年裡,有千千萬萬的中共黨員、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獨立、祖國富強、人民安康,歷盡了艱辛,獻出了生命;在和平歲月的建設征途上,在成百上千個“梁家河”般的村莊、農場、草原、膠林、邊疆,有2000餘萬名城市知識青年和習總書記一樣,在那普遍艱苦、同樣長期吃不上肉,吃不飽肚子的日子裡,無怨無悔的奮鬥。“把苦受盡了”的習總書記,在經歷了長期的磨礪之後,更加體貼百姓、熱愛人民。他頂著“黑幫子女”的枷鎖,經受住了“寫了八次入黨申請書,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考驗。成為了繼偉大領袖毛澤東之後,被十三億中國人民由衷地稱之為“人民領袖習近平”。他成為大國英明領袖的理由有千條萬條,可最關鍵最要緊的一條是他“不忘初心”,是他牢記著“延安是魂,延川是根,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鄉”。是他走出梁家河後的五十年裡,用持之以恆的奮鬥,決心改天換地,實現著“讓全國農民、全國人民富起來”的偉大願望。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梁家河》的大學問!

《梁家河》大學問給我的啟迪

我在梁家河村,看到一幅大牌子,上面醒目的書寫著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13日上午,回到了他闊別46年的梁家河時,講的這句話:“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從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勝利召開,從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率領全黨全國人民反腐倡廉,開創“一帶一路”中國夢的偉大業績中,我這個曾在延安工作過八年、曾在北京工作過八年、回到城固縣工作27年,退休已經10年的七旬老翁,憶昔思今,感慨萬千。而我最大的慶幸是自己晚年趕上了中華振興的新時代。連日來,我在慎思,我應當從《梁家河》的大學問中學到點什麼呢?

發揚吃苦精神,奮鬥精神。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村七年裡,他吃苦、吃苦、再吃苦,經歷了現在的孩子們根本無法想像的苦,他和我們那一代人共同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苦為榮”的精神鼓舞下。學知識、學技能、練才幹、練意志、練毅力、練忠誠;知民情、識民心、解民意、傳民聲、記民苦、助民富、報民恩。因此才能錘鍊出了知民疾苦、與民貼心,為民做主的好領袖習近平。我們學習習總書記50年如一日的“奮鬥、奮鬥、再奮鬥的奮鬥精神”,萬眾一心,才使多難的中國走出了困境、走出了低谷,走向了光明、走向了勝利、走向了富強、走向了成功。只有這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的奮鬥精神,才使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讓世界震驚的巨大成就,那是讓13億人民心悅誠服的輝煌成績。只有奮鬥,才使習近平總書記,深受百姓擁戴。而且總書記這代人經過大浪淘沙,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在中、省、市、縣各級黨政軍部門挑重擔,獻赤誠。這也是習總書記深情寄語的話:“

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我想,這也就是梁家河大學問的真諦。

梁家河大學問給我的思考。去了一趟梁家河,去了一趟我朝思暮想的延安鋼廠,回到城固一個多月了。《漢中日報》、《陝西傳媒網》、北京《人民網》等都發表了我縣文聯主席張麗萍為我寫的《七旬退幹自費赴梁家河現場學習》的報道。而我在北京知青老同事們協助下,撰寫的3600字的長篇專稿《今生難捨延安情》,也迅速在七月份《陝西黨史》雜誌、《三秦廣播電視報》漢中版上發表。激動之餘,靜下心來,再讀《梁家河》一書時,心頭竟又湧出幾許感悟:一是閱讀《梁家河》的活動,千萬不能走過場、搞形式、出個牆報、板報、抄寫點體會文章,辦幾場座談會,拍拍照片錄個像,就一陣風過去了。要把讀書和黨建工作長期結合起來、延續下去。真學深學《梁家河》,學懂學通《梁家河》,把讀書與提高幹部、黨員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吃苦在先,奮鬥有為意識緊密結合。二是乘熱學《梁家河》東風,廣泛深入教育青少年學生、青年幹部和廣大群眾,不要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務必要保持“居安思危,富日子當窮日子過

”的優良家風民風,杜絕大手大腳、吃不了苦、浪費糧食、胡亂花錢、追求物慾、安於享受、不思進取、胸無大志等等的陋習劣俗,讓“梁家河大學問”發揚光大,滋育民心,造福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