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人工智能融入大氣防治 打贏藍天保衛戰有了新期待

人工智能融入大氣防治 打贏藍天保衛戰有了新期待

日前出臺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三年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這標誌著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步入深水區,藍天保衛戰向縱深挺進。

同時,隨著大氣汙染防治中一個個難啃的“硬骨頭”逐漸凸顯,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越來越緊迫。基於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不僅要有“辦法”,也要有“技術”,未來的藍天保衛戰一定是依靠科技創新,最終得以實現的。

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通信、物聯網、區塊鏈……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正催生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變革,也顛覆了環境治理的傳統手段。

利用超級計算處理能力、物聯網技術,進行數據採集;通過分析空氣監測站和氣象衛星傳送的實時數據流,適時掌握汙染狀況;藉助雲計算、雲平臺等智能設備,因地制宜推出治理措施。可以說,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帶來無限想象。

為加快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還明確提出,要強化科技支撐力量,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中國環保在線認為,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有利於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減少空氣汙染物濃度。

那麼,目前,人工智能運用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有哪些關鍵技術呢?未來,又將如何助力藍天保衛戰?總體而言,打贏藍天保衛戰主要分為:汙染監測、分析預警、智慧治理三個環節。

在汙染源監測方面,構建天空地立體監測體系,無人機、傳感器、感知技術是常用的人工智能技術。空氣監測站或小微站,藉助通訊技術,結合移動式的監測的遙感器,可基本確定一個地區的汙染變化情況。

此前,有媒體報道,為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入融合到環境治理中,哈爾濱藉助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測站,建立一體化環境質量感知體系,天地空同時發力“鎖定”汙染。

在分析預警方面,大數據分析系統、雲計算平臺會綜合分析大量衛星數據、地面物聯網監測點數據,可提前佈置預警工作,靶向追蹤汙染源。如:今年年初北方的幾次重汙染天氣,北京利用相關的技術,及時啟動了空氣重汙染預警,做好風險防控工作。

而在智慧治理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則更多的是體現在環保設備的智能化調控。智能設備使得前期監測、數據分析、中端治理走向一體化,整個治理過程精準又便捷。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數字化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物聯網與遠程監控技術,以及創新型傳感網絡技術和人機交互技術,研發生產出可自動化控制的設備,既能實現在線監測、管理,也能減少維護和人工成本。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還可以深入環境執法過程中。相關部門設立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技術示範,使用無人機助力執法。

隨著人工智能與環保產業逐漸融合,一些企業已經嗅到了商機,紛紛開始佈局,或加快技術創新研發,或加快設備的智能化。可以預見,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打贏藍天保衛戰有了新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