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中国小儿推拿网」论中医的呼吸运动及喘息(呼吸困难)的防治

喘息

【定义】各种疾病(主要是肺系疾病)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状态。以呼吸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心累气短为特征。

【病位】肺、肾。

【病势】实喘病势急骤,肺气膹郁,以深呼出为快。虚喘病势徐缓,肾不纳气,以深吸入为快。

【病性】实喘责之于肺,虚喘责之于肺肾。

【病因】多种肺系疾病或它脏所累。多与禀赋薄弱,邪侵和饮食失调有关。

【基本病机】肺气上逆。实喘痰壅气阻,肺气奔腾上越。虚喘肺气耗散,肾不摄纳,气浮越无根。

【理论依据】

(一)呼吸的生理

呼吸是人类最早关注的生理现象。呼吸包括呼和吸两个部份。呼气指人体排除气体的过程,吸气指人体摄纳气体的过程,气从口鼻入,又从口鼻出。入多少,出多少。呼和吸方向相反,量相当。这是对呼吸现象最古朴的认识。古人循着口鼻到肺,结合胸廓起伏,建立起“肺主气,司呼吸”理论。

人活一口气。一呼一吸的一口气称为“息”。“有息者生,无息者死”。呼吸是生命象征。如果呼和吸完全同质,即吸入什么呼出什么,吸入多少呼出多少,那呼吸就显得多余。生命需要呼吸,提示呼吸是人与自然界气体交换的形式和过程。古人进一步意识到吸入的是博大自然界取之不尽的清新,呼出的是人体内的陈旧。“吐故纳新”(《庄子·刻意》)是这种思维的必然结果。

肺主气,司呼吸,但如果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局限在肺,其结果仍然不是吐故纳新。欲实现换气,实现清新之气的利用,理论上必须在人体下焦最低位置或整个人体的最底部设置一个能导引和容纳这种清新之气的脏器。传统中医将其赋予了“命门”(即肾脏,脏腑最低位)和涌泉(人体最低位,也是大周天的最低位)。正是因为命门和涌泉的潜纳,才使得进入肺的清新之气逐渐下沉,从上至下,依次深透到人体的各个层面和部位。“肾主纳气”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不是实验,不是观察,完全是中医思维)。从文献上看,肺主气在先,形成于秦汉时期,肾主纳气理论在后,形成的理学盛行的宋代。

呼吸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1.气的交换:自然界的清气和体内的浊气在肺交换。即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清气汇入胸腔及膻中(胸为清阳之府,气会膻中)完成气的摄入。同时,人代谢产生的浊气也由肺和膻中排出体外。

2.气的利用:胸为清阳之府,吸入的清新之气一部份在胸中与脾上输的水谷精微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灌入心脉,为血液成份,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主要动力。另一部份清新之气则在命门和涌泉吸纳下缓缓下潜。由于肺为华盖,位置最高,肾和涌泉位置最低,从肺开始下潜,各脏腑组织就依次得到这种清新之气,并从中获得能量和动力。在利用清新之气的同时,废气随之产生,并缓缓上升,蓄积于肺,最终由口鼻排出。

(二)天人合一呼吸观

呼吸一进一出,一升一降,与自然界天和地,以及云和雨之间的交融相一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古代《行气玉佩铭》有“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等都是关于天地和呼吸运动的描述。

(三)喘证的实质

呼吸的生理过程要求呼多少,吸多少,要求气沉丹田。呼吸生理过程的任何环节破坏都可能改变呼吸的频率、深浅和动度。喘证为呼吸困难,即吸不进又呼不出气体,典型症状为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目珠如脱,是呼吸欲绝的垂死挣扎貌。临床分虚实。

1.实喘。有邪,有痰,有气道堵塞,有肺内高压。

实证以浊气呼不出为特征,以深呼出为快,表现为胸中满闷、膨膨高压、面青黎黑、嘴唇发疳。实喘大多存在基础疾病,或年老体弱。如各种肺病后期,肺功能差,年老肺衰体弱等。如果时逢外感受凉,或雾霾笼罩,或烟雾缭绕,或炎症刺激,或其它疾病干扰,致气道狭窄,堵塞,痰涎壅盛,有效通气空间不足,浊气难以排出体外,气道和肺内因此高压。由于气道闭塞,邪无出路,只得通过肺气膹郁,奔腾向上而发越。所以,实喘本身是人体自救以祛邪的自我调节方法。

2.虚喘。肺气耗散和肾不摄纳。

虚证以清新之气吸不进为特征,以深吸入为快,表现为动则心累、喘喝、呼吸无力,气不续接,呼吸表浅、肢冷、冷汗、脉微、亡阳状。该为各种慢性肺病和老年人的平时状态。因为肺病或年老,肺气逐渐耗散,气失所主,故不能吐,新难得纳,新旧气体不能很好交换。同时,命门火衰,肾气不固,摄纳无力,吸入之气不能有效下潜,不能被各脏器和组织利用,导致整个人体的虚衰和缺氧。此时,气不能下沉丹田,气无根而浮越于上,产生喘息,其本质仍然是气机上逆。

二、西医

1.慢支炎。慢性支气管炎的简称。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咯痰为主,后期因为肺功能不足而喘息。慢支炎的诊断为:慢性咳喘,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2.肺气肿。病理解剖学名词,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形成肺大泡。

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常见的,很少可逆的气流受限性疾病,常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其本质仍然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不仅累及支气管和肺脏,还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症状。COPD以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常进行性发展。

4.慢支炎、肺气肿、COPD和哮喘的关系。

过去错误地认为COPD就是慢支炎和肺气肿。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慢性咳嗽、咳痰常先于气流受限,但不是所有咳嗽、咳痰患者均会发展成为COPD,所以COPD的定义不包含慢支炎和肺气肿。并规定只有当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而且不可逆时,才能诊断为COPD。

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

(1)都以慢性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表现。

(2)都存在慢性气道炎症反应。慢支炎、肺气肿、COPD多由刺激性烟雾如香烟和有毒颗粒等引起慢性炎症,哮喘则一定有过敏物质参与。

(3)COPD气流受限,即使运用支气管扩张药物也不能完全逆转;而哮喘气流受限可逆。

一、原理

降气平喘为喘证的基本治法。

实喘宜急者治标,祛邪利气,平息肺气上逆。邪有寒、热、痰、气之不同,法有温化、清化,化痰、理气之异。虚喘气不续接,气浮无根。缓则图本,以培补摄纳肾气为治,兼补肺和补脾。

喘证总为肺气上逆,实喘奔越,虚喘浮越,故降肺平喘贯穿始终。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临床还应当注意治疗其原发疾病。

二、治法

1.中药:麻黄、桑白皮(宣肺、祛邪、平喘)、半夏、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杏仁、瓜蒌仁、胆星(化痰、宽胸、利气)、白果、甘草(敛肺止咳平喘)、黄芩、鱼腥草(清肺热)。

2.小儿推拿:清肺平肝、肺俞操作令热(专一治肺,既宣肺,又肃肺,并通过平肝引气下行)、推天柱骨(能清能降,切中实喘病机)、点按缺盆、揉振膻中及乳旁乳根、抱肚法(宽胸散结,顺气化痰排浊)、按揉定喘(经验效穴)、温运丹田与腰骶(一前一后,温助元阳,敛纳阳气,引火归原,平息喘逆)、搓擦涌泉令热(导气下行,收敛虚浮之火)。

【预防与调摄】

1.前胸后背肺所居,经常搓、抹、振、叩,有化痰、顺气、平喘之功,常常用于喘证的预防和保健。

2.预防喘证要增强患儿抗寒能力和适应性。可从小训练冷水浴,遵循“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渐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渐长”等原则。

3.呼吸训练对缓解喘证有效果。小儿最简单的呼吸训练方法有“尽力闻花香”、“吹蜡烛”、“吹气球”,或游泳、练习水中换气等。

【支撑材料】

《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张”。

《金匮要略》“上气”命名喘证。

《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类证治裁.喘证》“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能抬肩,但肺壅不能下。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证极当详辨。”

《内经》“喘息”、“鼻张”,“肩息”等记载。

《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丹溪治法心要·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景岳全书·喘促》“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