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對親兄弟,一個為美國設計戰機,一個為中國培訓“兩彈元勳”!


在1936年有兩個中國青年考入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他們雖然是親兄弟在同一所學校求學,但日後他們卻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效力於不同的國家。哥哥盧鶴紱是一名優秀的核物理專家,為新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付出了汗馬功勞,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弟弟盧鶴紳則是美國大名鼎鼎的F-14的設計者。1936年盧鶴紱考入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在這裡他經過數年的努力之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1941年盧鶴紱已經在美國獲得了優越工作條件和舒適生活,然而他身在美國,卻依舊心繫祖國的安危,於是他拋棄了舒適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義無反顧的返回正在飽受戰爭痛苦的中國。當時盧鶴紱已經在美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毅然回到了正在進行著抗戰的祖國。他退出了自己與另外兩名物理學家正在進行的課題,而不久後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就憑該課題獲得了諾貝爾獎。

後來和他一起工作的那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巴丁說:“如果盧鶴紱當年留在美國的話,肯定會獲得諾貝爾獎。”新中國成立後,他進入絕密的“546培訓班”任教。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培訓班:學員中有90名工程師,還有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包括日後的核基地司令。在後來的11位“兩彈元勳”中,就有7位是盧鶴紱在“546培訓班”的學生。


1995年,盧鶴紱撰寫的《對馬赫原理的一個直接驗證》在美國《伽利略電動力學》發表,該雜誌的主編評價這篇論文:“開闢了挑戰愛因斯坦的新方向。”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國《物理學刊》拒絕刊登。盧鶴紱坦然說:“一般編輯部都不敢登這種文章,他們迷信愛因斯坦,怕人家說他們不懂物理學。”盧鶴紱於l997年病故,為世人留下8大提綱44項研究進展,已發表的論文僅僅是他研究內容的十分之一。

關於這項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質疑,美國科學院在2002年投入巨資,用發射衛星的手段,深入這方面的實驗。他的弟弟盧鶴紳設計了了著名的F-14戰鬥機。F-14只是他一生中許多作品的其中一件,他參與設計了F-84、F-84F、F-103、F-105戰鬥機及當時世界最快的4發活塞機共和XF-12“彩虹”客機的設計。鶴紳從早年設計空軍大型戰機,轉為設計適合在航空母艦起降的戰鬥機。

在此工作的23年間,他主持設計了F-14、F-111B艦載戰鬥機,A-6全天候重型艦載攻擊機、C-2雙引擎艦載運輸機、E-2艦載空中預警機等不同用途、不同型號的海軍飛機。作為一名核心成員,他為美國空軍付出了不小的貢獻。追憶當年,新婚之夜,盧鶴紱就對妻子說:“將來回祖國去,我們要回到戰亂中的祖國,把畢生所學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