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佈 保護“給力”大熊貓不再“瀕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佈 保護“給力”大熊貓不再“瀕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4日說,得益於中國持續數十載的保護,大熊貓不再“瀕危”。這一國際環保組織當天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報告中宣佈,把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國家林業局去年2月發佈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現有1864只野生大熊貓;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估計,包括幼崽和成年大熊貓在內,野生大熊貓共約2060只。報告說,一系列範圍廣泛的調查顯示,“大熊貓種群數目減少的情況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種群數目已開始增加。”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改善“證明中國政府保護這種動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貓棲息需要的竹林。

另一個國際環保組織“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環保官約翰·魯濱遜告訴法新社記者:“很少有物種能夠從(瀕危)名單上被劃掉,這說明保護措施是有效的。”不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醒,大熊貓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可能只是暫時的。以全球變暖為主要形式的氣候變化或許將在下一個80年內毀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竹林,大熊貓生存將再度面臨威脅。

陳丹(據新華社微特稿)

深讀

野生大熊貓“降級”的三道不等式

9月5日(美國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夏威夷正式宣佈,在新一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由“瀕危”降為“易危”。這是2008年大熊貓被該組織定為“瀕危”以來首次降級。

下降一個級別,意味著大熊貓脫離曾與雪豹等同在列的“高危群體”,走進與北極熊等類似的“相對安全”區域。那麼,為什麼要降級?降級之後,對大熊貓的保護是否會有變化?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省林業廳、中科院及IUCN等相關領域專家。

□本報記者 王成棟

降級≠圈養數量多

“降級”僅為趨勢性結論

省林業廳野保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的依據,是其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野生種群數量、棲息地面積變化趨勢。換言之,是個趨勢性結論。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環保組織,IUCN在評判物種是否瀕危時,主要依據5個標準。分別是:野生種群成熟個體數是否少於250只;野生種群分佈區或佔有區是否低於5000平方公里;過去10年或3個世代內野生種群是否出現大幅下降;野生成熟個體大於2500只時,今後10年降幅是否會超過20%;今後5個世代滅絕風險是否超過20%等。“只要滿足5個標準中任何一個,就可以被定為瀕危動物。”IUCN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規模的持續增加,其降級合情合理。

去年公佈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擁有野生大熊貓1864只,棲息地258萬公頃,分別比9年前增長16.8%、11.8%。其中,四川分佈野生種群數量1387只,棲息地202.7萬公頃,同比增幅也均在10%以上。

除野生種群和棲息地面積實現“雙增”外,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堅定了IUCN對大熊貓保護遠景的判斷。“國內外專家都認為跨區域的國家公園是解決行政區域壁壘、棲息地破碎化等問題的最佳方式。”正在夏威夷參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會的中國紅樹林聯盟理事長劉毅認為,現實狀況好轉和未來政策紅利,讓降級更顯得有理有據。

降級≠降保護力度

野化放歸增加野外種群

“IUCN給出的是趨勢性評估,但目前而言,大熊貓還是瀕危狀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透露,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大熊貓小種群滅絕風險較高,鐵路、公路、輸電線路等工程導致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大熊貓分佈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放牧、採集竹筍、藥材等活動仍較普遍,影響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

省林業廳野保站相關負責人同樣認為,降級不代表大熊貓已徹底“脫險”,保護力度也不會降低。從國內層面而言,國務院頒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大熊貓仍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新修訂的野保法提出要“強化大熊貓極小種群復壯”;在國際層面,具有國家法效力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上的禁止交易榜單中,大熊貓是明令禁止國際貿易的物種。

那麼,未來該如何強化大熊貓保護?

“野化放歸是增加野外種群的重要手段。”張和民介紹,年內將有兩隻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地點是位於雅安市石棉縣境內的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事關大熊貓保護進一步升級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已於近日上報中央,正在等待批覆。“一句話,降級不降保護力度。”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野生種群數量偏少、棲息地破碎化尚未徹底解決等因素,對於大熊貓保護力度,只會繼續強化。

降級≠評估結果不變

“老夥計”東非大猩猩接近滅絕

“因為動物保護狀況是動態的,評估結果也會是動態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介紹。記者注意到,此前,通過保護措施,一度備註名為“瀕危”的藏羚羊連降兩級,被定為“近危”。

“通過級別調整,能看到不同野生動物的保護狀態。”蔣志剛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大規模捕殺等因素,藏羚羊也一度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但在世紀之交,隨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地的建立以及當地民眾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藏羚羊野生種群開始迅速恢復。截至2010年,藏羚羊野外種群已達到20多萬隻,分佈區域也有所擴大。因此,2011年前後,IUCN在仔細評估後,宣佈將其受威脅級別調整為近危,“接近危險境地了”。

反面案例則更多。同樣在本次紅色名錄更新中,東非大猩猩類人猿等與大熊貓同一時代的古老物種,由於保護不力,已被列為瀕危行列。其中,部分物種的野生種群已接近功能性滅絕(無法在自然狀態下繁殖後代)。

省林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縱觀生存形式不斷惡化的物種,均存在伴生物種處境惡化、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兩大“通病”。在今後探索試點國家公園體制、強化自然保護區管理等方面,四川應強化大熊貓及其伴生物種和棲息地生態環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比如雪豹、扭角羚和珙桐等動植物,都已陪伴了大熊貓上千萬年、上億年。這樣的局面,不能改變。”

聲音

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5日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這位負責人表示,大熊貓是瀕危物種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種群仍面臨生存風險。大熊貓僅分佈於川、陝、甘三省的狹窄地區,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干擾等因素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個體數量小於30只、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群有22個,其中個體數量小於10只、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群有18個。

二是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大熊貓局域種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圈養個體間的基因交流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大熊貓基因交流,以保持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維持種群生存活力。

三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是部分大熊貓分佈區存在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普遍偏低等情況,嚴重影響了大熊貓保護成效,保護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這位負責人說,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鬆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果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

這位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仍需繼續堅持不懈地加強大熊貓保護工作。我國計劃開展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工程建設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等工作,加強科技攻關和人才培養,促進野生種群復壯,提升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推動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