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词牌名”的由来(三)

“词牌名”的由来(三)

词牌“水调歌头”相传是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所作。民间传说隋炀帝为了去扬州看琼花,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在修建大运河的过程中,隋炀帝就做了《水调歌》。到唐代发展为大曲(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这就是后来词牌名的“水调歌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中的代表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词牌名”的由来(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词牌名“浣溪沙”源于吴越时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后取做词牌名为“浣溪沙”。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牌名”的由来(三)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笔下。宋代是文人最得意的时代,文人家中大都蓄养家妓,但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强取留下。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如苏东坡的小妾朝云就是这种情况。

晁补之也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最初形式的《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 倒也无意深究了。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源于跟他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吧!

“词牌名”的由来(三)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