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国民党有哪些高逼格的元老级人物?

黑夜-酒-哃荇


1、胡汉民

这位是参加从同盟会建立到反帝反封建斗争直至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元老级人物,交织着中国近现代社会最复杂、最尖锐的矛盾,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胡汉民最早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之一,在华南历次武装起义中负责后勤工作,在海外则负责宣传革命思想,一生追随孙中山矢志不渝,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辛亥革命后,胡汉民担任广东都督,后来又被袁世凯免职,从而引发了护国运动。胡汉民又继续协助孙中山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主要从事宣传工作。袁世凯死后,胡汉民代表孙中山与北洋军阀政府举行政治谈判,在坚持取消中国与日本之间密约的问题上态度坚决。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大元帅府总参议和黄埔军校教官,协助孙中山平定陈炯明叛乱,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7年后,在对待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与蒋介石若即若离,遭到蒋介石的迫害,于1931年2月被蒋介石借故软禁。

作为国民党有功之臣的胡汉民,在国内有着广泛的政治势力。他被软禁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舆论哗然。粤系、桂系军阀公开反蒋,双方一度兵戎相见。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矛盾,蒋介石出于内外交困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胡汉民。

获得人身自由的胡汉民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继续坚持其抗日反蒋的政策,一直到1936年去世。

2、林森

从1931年底至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

从1895年甲午战争台湾被割让日本时起就参加反清反帝斗争,曾参加黑旗军的抗日保台行动。20世纪初开始接受和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并利用职权之便积极联络新军,为即将到来的武装反清行动做准备。武昌起义后,林森随即在九江相应,之后积极支持拥护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外交部部长并参与国民党改组工作,孙中山去世后,林森一度淡出政治视野,主持营建中山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暂时下野,林森开始代理政府主席一职。但是林森深知,此时的国民政府完全是内忧外患的一个烂摊子,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但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位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虽然没有实际政治权力,却以国家元首的名义积极支持和拥护抗日救亡运动。先是拒绝承认伪满洲国,然后又积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明确表示“东北军是爱国的,讨伐张杨令不可下”,张学良被软禁后,林森一度以政府主席的名义下达赦免令、复职令,但是遭到蒋介石的粗暴拒绝。

抗战期间,林森以政府主席的名义积极号召“全民奋起,积极抵抗”,在融洽民情、鼓舞内政等方面亲力亲为,做了大量工作,为凝聚全民族支持国民政府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3年8月1日,75岁的林森因车祸在重庆去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


大将军威武K


张静江

张静江1906年加入了同盟会,因其出生在江南丝商的富贾之家,家产颇丰,可谓泼天豪富、堆金积玉。在结识了孙中山以后,为其革命活动资助了大量的革命经费,为革命的成功和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被孙中山赞为“革命圣人”。国民政权建立后,张静江在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的主席。成为国民党资格最老的元老之一。
由于张静江的地位和威望,他的话常常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22年中山舰事件时,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是张静江要蒋介石到中山舰侍奉孙中山四十余日,蒋介石从而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黄埔军校成立时,又是张静江向孙中山举荐蒋介石为校长,使其有了日后控制军队的基础。北伐时,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使其成为掌握军权的人。1926年,张静江为了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提出辞去自己的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一职,由蒋介石担任,从而使蒋介石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铁腕人物。不仅如此,张静江还是蒋介石加入国民党宣誓的监誓人。可以说,没有张静江,就没有蒋介石后来的政权。因此说,张静江是蒋介石的恩师。蒋介石也称为张静江是自己的“革命导师”。
然而,随着蒋介石权力的增大和稳固,两人之间也不断产生分歧。主要的分歧是张静江认为,政权产生后,应以发展国家经济为重。而蒋介石却以剿共为先。导致两人隔阂越来越大。后来,张静江渐渐地被淡出政治中心,被边缘化。
抗战爆发后,张静江移居美国,1950年病逝于美国。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雲绯


前面各位大神真是好厉害,民国时期各位大佬扒了个遍,陈其美、蔡元培、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张静江、于右任、李石曾、谭延闿、戴季陶、林森、张群各安其位,真让在下拜服不已。

不过说真的,我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一个浮现出的却是一个网上流传颇久的段子。这次把它写出来,博大家一笑!

据说,当年蒋委员长去世后(报界用的是“崩逝”一词),副总统严家淦继任,但家天下的格局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来。

不久,台湾坊间开始流传一个政治笑话,说故去的蒋介石在天堂见到了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很关心他未竟事业的承袭状况,便问蒋介石道:“我死之后,中华民国可曾行宪呀?”

蒋斩钉截铁的答道:“当然啦!国父,当然行宪啦!此乃国之重器,忽视不得!”

孙听罢很高兴,点点头问道:“那第一任总统是谁呢?”

蒋答道:“是我。”

孙先生心里想,蒋当时权倾朝野,当大总统也是题中之意。便继续问道:“那第二任呢?”

蒋楞了一下,说道:“余又任”

孙先生听后很高兴,连续说道:“于右任呀!文人治国,不错嘛!选了个书法家总统出来,好好!”

言罢,接着问道:“第三任是谁呀?”

蒋支吾了一下,答道:“吾三连”

孙听后,连连点头,“舆论界人士吴三连能做总统,足见国家民主制度深入人心呐!你做的很好!那下一任呢?”

“呃!照原任。”

“之前选了个书法家于右任,这回语言学家赵元任也当上了总统,好呀!”

“再往后呢?”

“呃~!照例连!”

“赵丽莲呀,她是我挚友的女儿,一个很有韧性小姑娘,会是个好总统的。”

上面这段政治笑话,见于廖信忠所著大作《我们台湾这些年:1977年至今》。

网上流传的版本里,后面还有什么伍子胥(吾子续)、林忆莲(您亦连)等等,估计都是好事者狗尾续貂,完全没有前面的智慧光芒。

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就简单介绍一下,于右任、吴三连、赵元任、赵丽莲,这四位入得孙先生法眼的巨擘大拿。

很多人对于右任先生的印象,都来自于他那首: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但其实,家国情怀纵贯于先生一生,他在参观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墓时也曾写下,“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于右任作为早期同盟会成员,曾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

作为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几乎所有的轶事都与书法有关。

例如,在竞选副总统期间,面对竞争对手李宗仁、孙科、程潜的金钱、美女、红酒、车子拉票,于右任大书千余幅“为万世开太平”条幅相赠。

但他其实对于赠人墨宝颇有考究,不同人获赠之书均有所指。

像他赠给蒋经国的书墨上写,“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而赠给张大千的题字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

对于掌管教育的朋友,他题赠“将中国道德文化从根救起,把西洋科学文明迎头赶上”;

而对于南洋的关帝庙则写道,“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其实除了书墨之名外,于右任先生还热衷提携青年才俊。

1924年春,11名陕西青年投至他门下,请他指引日后道路。于右任偷偷将皮袍当了凑出盘缠,并亲自致书蒋介石,“这11个娃娃有志于报考军校请于接纳”,还书写一副“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条幅赠与蒋介石作为答谢。

于右任举荐的陕西青年,全被录取为黄埔一期新生,最后这11个中除三人牺牲外,其余全部将星在列。其中,便有人们熟知的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和阎揆要(一野参谋长)。

另外三位,虽然没有于右任知名,也算不得国民党大佬,但也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否则也入不得孙先生法眼。

吴三连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台南纺织业创始人、报业巨子、前台北市市长。以他名字命名的“吴三连奖”是台湾民间重要的国家艺术类奖项,余光中、林清玄都曾是此奖获奖者。

赵元任则是位造诣颇深的语言学家、音乐家,他很早就展现出在语言方面的天赋,能够熟练使用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语等多国语言,还会说包括常州话在内的33种中国方言,因此曾有人笑称“赵老到任何地方都有老乡”。

很多人都不知道,网上流传不息的文言奇文《施氏食狮史》便是赵老的大作,他用这个特殊案例,表明了自己对汉字拼音化改革的意见。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1925年初春,由吴宓出面组织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受聘时,梁启超五十二岁、王国维四十八岁、陈寅恪三十五岁,而赵元任年纪最小只有三十三岁,足见当时学界对他学术造诣的认可。

(清华四大导师蜡像,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这四人中唯一的女性赵丽莲,名声最小,但她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先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学校及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还在台北“中国广播公司”和电视台主持节目教授儿童英语长达40年之久。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活了101岁的国民党元老张群

张群,字岳军,出生在官宦之家。十九岁时,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速成班,录属步兵第二队。他与当时二十一岁的蒋介石同为校友,但蒋介石在炮科学习,两人并不认识。

次年,张群与蒋介石同赴日本学习深造,在东渡的船上两人相识。谈论交际之间,相见恨晚。张群自叹不如,对蒋极为佩服。为此,在日本振武学堂学习时,张群把原来学步兵科改为与蒋介石一样的炮科。期间,张群与蒋介石都追随孙中山而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张群后来官运亨通的契机。
然而军校毕业后,张群没有从事军旅生涯,而是在政学系颇有斩获。北伐时,张群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的总参议,成为蒋最亲近的幕僚之一。张群为其出谋划策、四处游说,极力拉拢党政界各方官员,为蒋介石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尽心尽力。张群先后担任同济大学的校长、上海市市长、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成都行辕主任及四川省主席等职。
对日外交是国民党政权外交关系的四大支柱之一,国民党的对日外交一直是由张群主持。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七十年的中日关系上,我可以说是渊源最久、接触最多的一个……我几乎无役不从。
抗后时,张群负责与中共谈判。作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与周恩来、马歇尔正式签订了双方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然而笔墨未干,内战又重开启。
解放战争后期,张群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及西南军政长官。1949年底,张群到昆明为游说云南省主席卢汉继续反共时,被宣布起义的卢汉扣留。由于卢汉与张群私谊较深,后被卢汉放回,使之逃回台湾。
到台湾后,张群先后任一些如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总统府资政等闲职。
张群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还编著了 “不老歌”“酒经”等养生经验和养生哲学的文章。1990年底,张群病逝,终年101岁。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民国时期国民党高逼格的元老级人物那就要狠狠往前捯饬,我看到下面有人说光复会蔡元培什么,同盟会谁谁谁,这些都是小虾米,在民国时期都属于后辈。

国民党的前身是同盟会,而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的,华兴会成立1904年是黄兴、宋教仁这一支的,光复会成立1904年是蔡元培、陶成章这一支的,而最元老级的当属1895年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了,这些人才是后来国民党的高逼格级人物,全是跟孙中山同期的60后,元老级。

图为林森。

林森(1868-1943年)福建福州人,1898年加入兴中会,辛亥革命时在江西九江响应起义,孙中山时期任外交部部长和福建省长等职,国民政府时期任常委,后来任国民政府主席,此人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并积极抗日,1943年去世时,在陪都重庆举行国葬,临终前反复嘱咐蒋介石:务必光复台湾!

图为陈少白。

陈少白(1869-1934年)广东江门人,兴中会创始人之一,1899年在香港创办革命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孙中山时期担任总统顾问,人称“国叔”。后来因厌倦了内部斗争而辞官回到江门建设家乡,期间粤系军阀陈济棠几度登门请其出山,1934年陈少白病逝于北京,国民党用舰艇从海上运回广东安葬,时任国民党主席林森题字,最高法院院长居正主持祭奠。

陆敬科(1863-1945年)广东佛山人,辅仁文社的创始人之一,辅仁文社成立于1892年,1895年并入兴中会,陆敬科是孙中山的老师,此人决对是元老级里面的骨灰级人物,临时政府时担任过外交部部长,后来担任广东海关总署,退休后回佛山专心著作,1945年病逝。

《水浒传》有四大寇,也就是宋朝廷通缉四大反贼,而清末也有四大寇,图为四大寇合影,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后立者为香港西医书院学生关景良,不在四大寇之列。

尤列(1866-1936年)广东顺德人,1895年兴中会创始人之一,策划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就是此人与陆皓东绘制的,孙中山时期任顾问,后来因与胡汉民政见不合而辞官居香港。


图文绘历史


国民党里逼格高的元老怎么能没有“国师”戴季陶呢?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是蒋介石的“智囊”,他在训政时期担任考试院院长职务长达20年,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了。


戴季陶从小就爱读书,幼年蒙学《大学》《中庸》等中华传统书籍。戴季陶在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他学识渊博,精通外语,现在我们学习的关于西方的先进经济发展理论很多都有戴季陶的贡献,他将经典的经济有关书籍翻译成中文。

“自古文人多风流”戴季陶自然也没能躲过去,在日本留学期间,戴季陶和一个日本女人相爱,并且还有了孩子,女人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以后,准备交给戴季陶扶养,结果戴季陶却迫于家庭压力不敢相认,最后把这个孩子交给了自己的把兄弟蒋介石,这就是后来的蒋纬国。



戴季陶一身才起,一世风流,但最后死的却是显得那么落寞。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安排人让戴季陶坐飞机去台湾,然而这位为国民党,为蒋介石宣传一生的男人大概是实在看不下去国民党的江河日下,再加上自己身体不好,于是选择吞服安眠药自杀。


是阿维啊


国民党内部,有一个四大元老的说法。这四个人分别是:

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听历史知事给你一一介绍:

1,张静江。

张静江是浙江人,生于1877年,张静江是一个江南丝商巨贾之家的儿子,这个富二代在1902年担任驻法商务参赞,结识了孙中山,一直给孙中山经济上的援助。孙中山与他私交很好,称他为“革命圣人”(孙中山一贯喜欢给人戴高帽,黎元洪也是圣人)。

张静江和蒋介石的关系更不一般,蒋介石称张静江为“革命导师”。蒋介石入党时,张静江是蒋介石入党的监誓人。张静江在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为革命筹集经费,这时候的蒋介石就是张静江交易所的一个交易员。后来,蒋介石就是在张静江的扶持下,走上人生巅峰的。

2,蔡元培。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只比孙中山小2岁。蔡元培25岁考进士,点翰林,是清末科举制下的学霸。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光复会,主要成员还有陶成章、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人。后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蒋介石暗杀,蔡元培醉心教育,光复会分崩离析。

蔡元培在担任民国教育部长和北大校长期间,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更新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依旧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事业上,同时希望弥合国共矛盾,制止国民党的滥杀行为和白色恐怖。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年72岁。

3,吴稚辉。

吴稚辉是江苏省常州人,生于1866年,比孙中山还要大3岁。


历史知事


国民党内高逼格的元老人物很多,像于右任、蔡元培、李石曾等,今天就讲讲吴稚晖的故事吧。

吴稚晖是江苏武进人氏,1903年在《苏报》撰文抨击清廷,1905年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1953年10月在台湾去世。享年88岁。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

吴稚晖虽然是国民党元老,但一生不做官,向来主张自己赚钱自己用,除了国大代表、监察委员外,凡是国民政府发的俸禄,他一概不接受。吴稚晖自奉甚俭,平常衣食,绝不讲究,一袭旧衣衫,总要穿上十年八年。他住的房子,不是官邸,总是饭店的楼上,或者平民区的旧屋,家中陈设简陋,四壁萧条,外人都不会认为这是赫赫有名的吴稚晖寓所。

吴稚晖与蒋介石在一起

吴稚晖日常生活支出,几乎都是他卖字的收入。他制定的润格并不很贵,所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都由楼下的裱画店代为收件,据说吴稚晖每天都收100多件,这个数字颇为惊人。

吴稚晖早上起来就开始写字,大约三四个钟头完成,从不拖延。求字的人当天送纸,第二天下午即可取件,所以声誉很好。倒是楼下裱画店的工作赶不上他的速度,一幅对联至少要裱上一个星期,所以有时只好转送给其他裱画店去干。

吴稚晖书法

给吴稚晖叠纸磨墨的仆役叫阿林,他早早就将纸叠好,用黄纸写上求字者要求的字,然后为吴稚晖磨墨。吴稚晖将润格加收一成,送给阿林,这个数目也不低,阿林非常满意。

吴稚晖为人非常幽默,他曾写过一首关于男女房事问题的打油诗,用他的无锡口音读出,极为押韵、有趣:

血气方刚,切忌连连;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以上,要像数钱;四十出头,教堂会面;五十以后,如进佛殿;六十在望,像付房钿;六十以上,好比拜年;七十左右,解甲归田。

吴稚晖这首打油诗的具体意思我就不解释了,朋友们自己琢磨领会吧。


民国年间那些事


吴稚晖

吴稚晖出生在清末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境比较差。吴稚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曾考中秀才、举人。吴稚晖曾在日本求学,后又来到英国。1905年,在英国的吴稚晖结识了孙中山。

两人通过交谈,吴稚晖认为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认为只有孙中山才能救中国。这一年,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为了帮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与张静江等人创刊了“新世纪”周刊,周刊成了革命党的一大喉舌,并配合革命党的活动,摇旗呐喊,进行宣传。
吴稚晖信奉无政府主义,他认为将来世界大同,就是没政府、没军队、没法律等,人们的一切按需所得,没剥削、没压迫。而三民主义就是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理想过渡,也是必经之路。因此,他也反对共产党的主张,认为中国不能实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不能在中国得到实现,并积极拥护清共、反共。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陈延年就是他出卖,最终被杀害的。
吴稚晖十分重视教育,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知道汉语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无法听懂,“无音可读”是汉文的一大缺点,因此,他便把所注的国音编入汉文内,在全国推广。
吴稚晖认为革命不是为了做官,普通百姓也可以积极参与政治,因此,在民国政府成立初期,他拒绝孙中山任命的教育总长一职。只是在国民政府内担任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及为数不多的几个虚职。
1949年底,已是重病在身的耄耋老人吴稚晖,被蒋介石用飞机接到台湾,1953年病逝于台湾。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芳绯文学


谭延闿,蔡元培。为什么提这两位呢?高逼格嘛,国民党阵营中唯有的二位前清翰林。翰林是干嘛的,不用过多介绍吧。借用一句话来概括翰林盛况,有清一朝,宰辅阁揆多由此选,封疆列卿不可胜数。


蔡元培少年科场得意,1892年金榜题名,被选为翰林时年方二十五,李鸿章点翰林时二十六岁。康有为中进士是1895年还要晚蔡一届,当然康也更年长,当时三十七八了。可以说蔡本有大好前程。然而其对清廷失望,无意仕进。转而投身革命,与同志者组光复会,被举为首任会长。光复会与华兴,兴中二会齐名,后三者合并为同盟会。也就是说蔡在革命党内的资历是可与孙中山,黄兴,并列。进入民国后,蔡的事迹,大伙应该都熟悉,就不多赘述了,一句话点评可矣,其在教育方面贡献,可谓前后无有能及者。。。。

图,前排左四者谭延闿,身后者蔡元培,蔡旁带礼帽者,孙科

谭延闿父亲是清廷高官,官至两广总督。谭延恺少年时便与,谭嗣同,陈立三合称湖湘三公子。科举会试夺得首魁,成为湖南唯一的一位会元,朝考后被又选为翰林庶吉士。

辛亥革命前夕,担任湖南咨议局议长,革命后,湖南的首任都督革命党人焦达峰被叛军杀害,谭延闿继任都督。而这个时候,日后的国民党总裁蒋某,不过是沪军都督下面的一个团长。老谭这逼格也够高了吧。

其后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诸役,屡仆屡起,与有力焉。二十年代,南下广东,投靠孙中山,成为孙的左右手。其间孙想与谭结为连襟,有意将他的小姨子宋女士,介绍给谭做填房夫人。然谭对亡妻情深,因而拒之,改与宋结为兄妹。后来宋女士便成了蒋夫人。


图 蒋某人与陈长官

北伐时期谭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虽然这个主席不过是个橡皮图章,但比林森出掌这个橡皮图章,可要早好几年呐。

1930谭病卒于脑溢血,其独女谭详,被宋美龄收为义女,其夫婿便是蒋某人手下第一红人,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长官。。。

谭氏书法乃是民国一绝,且枪法亦是了得,可谓文武兼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