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老支書的“五條要求”

當了42年的村黨支部書記,67歲的莫文珍除了留給村裡一大片生機勃勃的芒果園,一座生活幸福的新家園,還給新村委和村裡留下了“五條要求”。

“為了讓村子發展得更快、更好,村委會工作需要由更有朝氣活力的人來幹。我交班時給他們提出‘五條要求’。一是要跟黨走,依靠黨的政策發家致富;二是要和給我們提供土地的‘老東家’搞好關係;三是要依靠科技發展;四是要教育好下一代;五是要做事有公心、民心。”莫文珍說。

莫文珍是廣西百色田陽縣那坡鎮尚興村的“老支書”,他帶領全村14個自然屯220戶1300多人,用了10年時間從貧瘠的山溝整體搬遷出來,用了近30年時間開墾幾十座荒山種植芒果,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去年,他不再擔任村支書,將接力棒交給了新任村支書梁德東。這“五條要求”,可以說是莫文珍對過去脫貧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今後尚興村發展的期望。

尚興村谷隆屯是莫文珍和鄉親們搬遷前居住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0.4畝,是有名的缺水、缺土、缺糧、不通電、不通公路的“三缺兩不通”大石山區特困村,當時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

1987年,莫文珍率先帶領谷隆屯16戶83人走出大石山,來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畝,開展芒果種植。那時,莫文珍和鄉親們並不知道,自己成為了我國較早自主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探索的農民。

剛開始時,條件異常艱苦。沒有果苗,大夥就到街頭巷尾,把人家吃完扔掉的芒果核撿回來育苗。缺少肥料,就到各村去撿拾牛糞做肥料。不懂技術,就去各種農技講座的門外窗邊蹭課聽講。

經過艱苦努力,莫文珍和鄉親們終於盼來了芒果飄香。依舊生活在大石山裡的村民也看到了脫貧希望。莫文珍趁熱打鐵,引導群眾全部易地搬遷。到1994年,全村220戶1300多人全部搬出窮窩子。尚興村也從當初的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發展到現在的人均純收入8500元,群眾都住進了“芒果樓”。莫文珍先後被授予“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對於幸福家園建設,莫文珍認為,除了賺票子、蓋房子,還要把下一代教育好。“我們這輩人的努力是為了下一代,下一代又是家鄉的建設者。新農村建設是否成功,不僅要看房子,還要看後代是否教育得好,要看子女是否有德有才,要看有多少大學生、研究生。”莫文珍說。

莫文珍對村委班子的最後一條要求,是做事要有公心、民心。當年,第一批16戶群眾之所以能率先走出來,就是因為有莫文珍等6名黨員帶頭。正是帶領群眾搬出貧困大石山,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堅持下來,最終用10年時間從貧瘠的山溝整體搬遷出來。“沒有公心、民心,就沒有動力,群眾也不信任你,最後什麼事情都搞不好。”莫文珍說。

“莫支書雖然退休,但依然堅持在扶貧一線,他的這‘五條要求’非常符合我們村的實際,是留給我們村的最寶貴財富,新村委班子一定會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梁德東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童政 周驍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