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媽媽或寶寶的哪些營養問題,會影響寶寶腦發育?

媽媽或寶寶的哪些營養問題,會影響寶寶腦發育?

前一篇文章, ,屋主對於美國兒科在2018年1月底發佈的,有關生命最初1000天腦發育關鍵營養素的最新政策做了詳細解讀。很快有讀者來問我:針對中國媽媽和寶寶們,有什麼需要額外注意和補充的嗎?

基於諸多相關病例,我總結出來幾點基於個人經驗的補充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啟示或幫助。

媽媽或寶寶的哪些營養問題,會影響寶寶腦發育?

1.孩子腦發育起跑線,始於備孕

在我國,人口密度大、就醫需求高、醫療資源分配不足等因素,使得我們的家庭醫生制度還不夠健全和普及、臨床營養師的配比也遠遠供不應求。外加科學可靠的科普力度和範圍有待加強,很多育齡女性只是從“家庭關係”和“代際需求”方面做好了準備,也就是:我們需要有個孩子。

但是,大多數女性(尤其是二十多歲的年輕的姑娘們)並沒有太多關於備孕、懷孕的醫療知識儲備,甚至完全不瞭解自身健康狀況與後代發育之間的重要關係。很多姑娘還在盲目減肥、或者體重超標、或者作息飲食非常不規律,身體並沒有經過調整階段,就意外、甚至計劃地”有喜“了!

一旦懷上了寶寶,是個家庭都會期盼這個小生命未來的聰穎、茁壯、快樂。但是,如果孕育生命的“土壤”和“肥料”不合適,最終的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的。偏偏我們的醫學發展到今天,開創出了那麼多喜大普奔的治療手段和藥物,卻就是沒能發明出一種包治百病的藥——後悔藥。任你是億萬富翁全球首富,也有錢沒處買!好尷尬。

所以:不讓孩子的各種發育輸在真正的起跑線上,才是真正聰明的父母。什麼是真正的起跑線呢?從受精卵到寶寶出生後2週歲之間的1000天!

正如我前面說的,因為知識的欠缺,很多孕媽媽的飲食和營養觀還停留在相對比較滯後的階段,同時,孕期女性對體重控制的關注度也遠遠不夠,儘管婦產科醫生和營養師天天苦口婆心地規勸,孕前BMI過低或過高、孕期體重增加超標的現象依舊非常普遍——挺著大肚子的準媽媽們還沒能暫別內心的嬌羞少女,還是會小撒嬌地列出一大堆無法遵醫囑的理由,回家後仍舊任性地賴在床上快活味蕾......

澆水施肥等待開花結果,這是個慢工細活兒,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兒,也不是需要即刻藥到病除的事兒,所以,即便很多準媽媽孕前或孕期的營養狀況是不佳的,她們也並沒有重視到位,要麼是不知道,要麼是知道卻不以為然,還有一種是知道也以為然,就是管不住自己。

BMI還在17、18左右晃悠,就開始擔憂自己懷孕生寶後體型恢復不了,或者BMI已經25、26以上,卻毫不擔憂,堅持認為”肥沃的土壤好種苗“的老少姑娘們,大有人在。如果是這樣,我可以打包票地告訴她們:寶寶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還有,中國的孕媽媽們常常過度關注一些“養生”補品,一懷孕就開始補這補那(其中很多都是她們完全不需要補、甚至不應該吃的),卻忽略了最常規營養素和熱量的攝取情況。蛋白質或優質脂肪酸攝入不足、能量攝入超標導致的B族維生素相對供應不足、體重超標導致的鐵鋅等元素攝入量相對欠量等,都會影響到胎兒的腦發育。當然,其實不止是腦發育,還有其它器官系統。

因此,建議有條件的女性朋友從備孕開始、貫穿整個孕產期,都能定期就診醫院營養科。

媽媽或寶寶的哪些營養問題,會影響寶寶腦發育?

2.信仰/習慣,另一類影響

地域、文化、信仰、以及家庭飲食習慣,也會對孕媽媽和寶寶的腦發育營養素攝入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例如:沿海地區孕婦和乳母的多不包含脂肪酸攝入更容易達標,而內陸地區魚蝦等水產攝入少的,需要增加對這類食物的瞭解和關注。碘元素的攝入情況同理,建議內陸地區的孕產婦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考慮使用加碘鹽烹調(存在甲狀腺功能問題的尤其需要在指導下調整碘元素攝入量)。

一部分女性因為宗教信仰、流行趨勢或家庭影響而選擇吃素,要麼是蛋奶素,要麼是純素。雖然素食被證明有很多健康益處,且在歐美國家正在形成一種時尚或流行。但是,對於孕媽媽、哺乳媽媽和生命1000天內的小寶寶而言,素食(尤其是純素,即:雞蛋牛奶也嚴格不吃)對於胎兒和出生後寶寶的營養及腦發育,是存在一定隱患的。

已經有很多研究結果對孕產嬰提出警醒:素食容易讓後代從胚胎期起就存在

鐵、鋅、碘、維生素B12、DHA、甚至蛋白質攝入不足的問題,而這些營養素不僅會影響胎寶寶或寶寶出生後的腦發育,也會影響他們其他器官系統的正常發育。

讀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可是,我有吃豆製品啊,而且我有服用補充製劑啊”。首先,要表揚你,知道通過製劑去補充可能的不足。然後我們說說豆製品,雖然是植物蛋白質中的首選來源,但吸收率依舊是不及肉蛋奶魚的,雖然鈣含量不低,但畢竟不是鐵、鋅、碘、B12、DHA的富集食物。當然,素食媽媽或寶寶還可以通過堅果種子等(比如榛子、核桃、芝麻、亞麻籽等)來補充鐵鈣鋅亞麻酸等營養素,但受植物來源及植酸等因素的影響,吸收率真的沒有動物來源的高。不然的話,也不會有那麼多研究在蒐羅了一堆數據後對素食媽媽和家庭提出的善意告誡。更何況,小寶寶在輔食添加初期,不一定對堅果種子不過敏,也不一定能順利接受這類輔食。所以,初期的添加量很有限。

說到補充製劑,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化學合成品,吸收率是不及天然食物來源的,並且,良莠不齊。所以,建議還是在服用前諮詢一下醫生和營養師,選擇針對你個人情況而言、相對合理靠譜的品牌和劑量。市面上有很多把自己誇得很好的保健品,未必真的好,且,你往往是不需要它的。

還有,善意提醒一下:無論孕媽媽或者整個家庭如何抉擇,一旦寶寶出生,建議家長們還是儘可能不要因為自己的信仰或習慣而讓寶寶素食,生命最初1000天的營養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礎打牢,未來人生的健康才能多一份保障。至於寶寶長大後要不要選擇素食,可以等到他們有自我判斷抉擇能力的時候,自己決定飲食取向。

媽媽或寶寶的哪些營養問題,會影響寶寶腦發育?

3.母乳餵養與輔食添加,同等重要

寶寶出生以後,自然是要大力倡導母乳餵養。媽媽哺乳期飲食如何更科學、而非盲目遵循傳統,是很多中國媽媽需要加強學習和實施的。中國傳統的哺乳飲食,有其值得借鑑的方面,比如多喝湯水。但也有很多經過現代科學驗證為誤區的觀點,比如:紅糖水+N個雞蛋,或者只喝湯不吃飯,或者蔬菜水果一律禁,或者醪糟米酒無限量......誤區踩坑踩太多的話,還是會影響到母乳中營養素含量的。看上去還蠻富足的奶水,有可能少了一定量的關鍵營養素。

到了輔食添加階段,及時添加輔食、及時增加食物品種和食物的營養素密度,對於小嬰兒腦發育關鍵營養素的攝入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經驗的年輕父母,需要多學習輔食添加的方法和技巧,增加輔食添加的成功幾率。並且,這些知識的裝備和補充,一定不能等到輔食添加開始再去抱佛腳——提前學習瞭解,既能避免到時候的手忙腳亂,還能預知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應對或“繞路”。

我看過的兒科小患者中,有特別特別多的寶寶因為輔食添加失敗率高、或者輔食添加進度太慢,導致總體營養攝入不均衡、不充足,就更不要說這些保障腦發育的關鍵營養素了。最關鍵的是,這些問題最初都不太受重視,因為媽媽的母乳還夠“撐”一段時間。而一旦母乳餵養跟不上需求、輔食又不能及時補充、糾正餵養又遭遇寶寶的各種不配合和“意料之外”,那麼,包括腦發育在內的生長髮育情況,自然是有欠缺的。至於欠缺到什麼程度,只能等時間來告訴我們了。

所以,再次善意建議:不僅孕媽媽,寶寶出生後,如果有條件,最好也能定期在營養門診隨診(當然,你一定要選擇有兒科營養經驗的營養師),以確保寶寶在生命最初1000天的每個階段,都不會重複別人家寶寶的營養誤區,進而為他們一輩子的幸福奠定好生命健康的基石。

遂謙碎碎念:人生真正的起跑線,真的不是從出生開始的!

想要了解更多母嬰、健康、減肥等前沿知識,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參考文獻:

Graham C. Burdge, Sze-Yen Tan, and Christiani Jeyakumar Henry, Long-chain n-3 PUFA in vegetarian women: a metabolic perspective, J Nutr Sci. 2017; 6: e58.

Meika Foster, Ursula Nirmala Herulah, et al., Zinc Status of Vegetarians during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Meta-Analysis of Zinc Intake., Nutrients. 2015 Jun; 7(6): 4512–4525.

Francesca Pistollato, Sandra Sumalla Cano, et al., Plant-Based and Plant-Rich Diet Patterns during Gestation: Beneficial Effects and Possible Shortcomings., Adv Nutr. 2015 Sep; 6(5): 581–5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