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阿萨德执政期间,叙利亚经济、人文等如何?

小平民的发际线


老阿萨德(哈菲兹·阿萨德,也即现任叙总统巴沙尔的父亲)执政长达30年之久(1971至2000年),这期间叙利亚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也埋下了引爆内战危机的火种。

老阿萨德上台后调整了以往复兴党政权过激的国有化措施,转而制定了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推动叙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高速增长。1975至1979年,叙GDP年均增长13.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6%,阿萨德政权还通过提高工资、增加补贴改善民众生活。

与此同时,老阿萨德坚持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投入巨大物力财力扩大耕地面积。从1970年掀起的叙利亚“农业革命”,由于政府重新分配土地并大力兴建灌溉设施,到上世纪70年代末该国耕地面积增加近7成,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通过建设农村电气化、加大对农产品补贴、兴办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种子、肥料、技术援助和市场交易条件)以及成立国家农业银行给农民贷款,国土面积并不算大的叙利亚一跃成为中东农业大国,不仅实现了粮食和农副产品基本自给,还可出口创汇,支撑国民经济增长。

工业方面,老阿萨德在上世纪70年代的2个5年计划中加大对工业投资,使得1970至1978年叙工业年均增长达到13.6%,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和机械、电气、石油、化学和建筑行业的工程师(难怪后来叙内战中会出现各种奇葩的自制武器),到1980年叙工薪阶层达到37万人。

私营经济方面,老阿萨德也以宪法形式承认私营经济合法性并保护私有财产,到1973年叙私营经济占比已升至43.5%,商人阶层成为叙当局忠实拥护者。

文化教育方面,老阿萨德立志要在全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并作出巨大努力,2011年内战爆发前叙男女识字率分别已达到93%和78%,6至12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全国中小学师生比例达到1:20,在校大学生超过16万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阿萨德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也存在若干重大失误,并因此酿下了后来发生严重内乱的祸根。

首先是老阿萨德长期奉行扩军备战国策,国防开支长年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半数以上,比例之高为中东国家之最。庞大的军费挤占了有限的经济文化发展资金,也影响到民众生活的持续改善。

其次,上世纪80年代初是叙利亚经济发展的拐点,在此之前尽管经济危机苗头已经显现,但老阿萨德靠着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充裕经济援助延缓了矛盾的爆发。然而好景不长,伴随西方经济危机开始,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国际油价下跌,海湾产油国收入锐减,再加上老阿萨德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朗,招致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对叙援助随之大幅削减。

从1983年开始叙经济形势全面恶化,陷入了长达8年的衰退,人均GDP在5年内就下降15%,民众生活指数也掉了三分之一。

这期间老阿萨德又遭遇了哈马叛乱、胞弟夺权等重大统治危机,好在都被他逐一平息。直到1987年11月,老阿萨德重启新一轮经济改革,才扭转了局面,此后叙经济增长率达到4%。冷战结束后,1991年老阿萨德又颁布10号法案,扩大和吸引外来投资,使GDP增幅一度达到6%至8%,但国民经济中形成的结构性弊端并未根除,到他去世前叙改革活力就已耗尽,经济再度出现困难局面,从而给其子巴沙尔执政后遗留下难以破解的困局和负担。

巴沙尔执政后继续推行经济改革,核心是推进贸易自由化、发展私营经济,取得了较大成效。2005至2008年叙外贸额年均增长20%,GDP从240亿美元增至405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叙经济中的痼疾却积重难返,随着人口激增而工作岗位缺乏,失业率到2009年接近20%,全国有30%人口生活贫困,其中11.4%不足以糊口。经济发展红利未能惠及全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些都成为2年后叙爆发内战的重要导火索。


网言军事


叙利亚在阿萨德执政期间,国内经济也是很好的,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也可以说是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就是阿萨德这世袭王朝也有独裁的一面,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国际上没让美国劳到好处,国内一些反对派不甘寂寞,就勾结美国给叙利亚政府打内战,这一打就是七八年,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打了一个稀巴烂,真是千疮百孔,不堪入目,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这就不难看出,不管那个国家,一打内战,就是两败俱伤,所以还是不要上美国人挑拨的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