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阿薩德執政期間,敘利亞經濟、人文等如何?

小平民的髮際線


老阿薩德(哈菲茲·阿薩德,也即現任敘總統巴沙爾的父親)執政長達30年之久(1971至2000年),這期間敘利亞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但也埋下了引爆內戰危機的火種。

老阿薩德上臺後調整了以往復興黨政權過激的國有化措施,轉而制定了相對寬鬆的經濟政策,推動敘經濟在上世紀70年代高速增長。1975至1979年,敘GDP年均增長13.4%,國民收入年均增長8.6%,阿薩德政權還通過提高工資、增加補貼改善民眾生活。

與此同時,老阿薩德堅持重視農業發展的政策,投入巨大物力財力擴大耕地面積。從1970年掀起的敘利亞“農業革命”,由於政府重新分配土地並大力興建灌溉設施,到上世紀70年代末該國耕地面積增加近7成,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民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

通過建設農村電氣化、加大對農產品補貼、興辦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種子、肥料、技術援助和市場交易條件)以及成立國家農業銀行給農民貸款,國土面積並不算大的敘利亞一躍成為中東農業大國,不僅實現了糧食和農副產品基本自給,還可出口創匯,支撐國民經濟增長。

工業方面,老阿薩德在上世紀70年代的2個5年計劃中加大對工業投資,使得1970至1978年敘工業年均增長達到13.6%,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和機械、電氣、石油、化學和建築行業的工程師(難怪後來敘內戰中會出現各種奇葩的自制武器),到1980年敘工薪階層達到37萬人。

私營經濟方面,老阿薩德也以憲法形式承認私營經濟合法性並保護私有財產,到1973年敘私營經濟佔比已升至43.5%,商人階層成為敘當局忠實擁護者。

文化教育方面,老阿薩德立志要在全國掃除文盲、普及教育並作出巨大努力,2011年內戰爆發前敘男女識字率分別已達到93%和78%,6至12歲兒童享受義務教育,全國中小學師生比例達到1:20,在校大學生超過16萬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阿薩德時期在治國理政方面也存在若干重大失誤,並因此釀下了後來發生嚴重內亂的禍根。

首先是老阿薩德長期奉行擴軍備戰國策,國防開支長年佔到全國財政支出的半數以上,比例之高為中東國家之最。龐大的軍費擠佔了有限的經濟文化發展資金,也影響到民眾生活的持續改善。

其次,上世紀80年代初是敘利亞經濟發展的拐點,在此之前儘管經濟危機苗頭已經顯現,但老阿薩德靠著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充裕經濟援助延緩了矛盾的爆發。然而好景不長,伴隨西方經濟危機開始,石油市場供過於求,國際油價下跌,海灣產油國收入銳減,再加上老阿薩德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朗,招致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對敘援助隨之大幅削減。

從1983年開始敘經濟形勢全面惡化,陷入了長達8年的衰退,人均GDP在5年內就下降15%,民眾生活指數也掉了三分之一。

這期間老阿薩德又遭遇了哈馬叛亂、胞弟奪權等重大統治危機,好在都被他逐一平息。直到1987年11月,老阿薩德重啟新一輪經濟改革,才扭轉了局面,此後敘經濟增長率達到4%。冷戰結束後,1991年老阿薩德又頒佈10號法案,擴大和吸引外來投資,使GDP增幅一度達到6%至8%,但國民經濟中形成的結構性弊端並未根除,到他去世前敘改革活力就已耗盡,經濟再度出現困難局面,從而給其子巴沙爾執政後遺留下難以破解的困局和負擔。

巴沙爾執政後繼續推行經濟改革,核心是推進貿易自由化、發展私營經濟,取得了較大成效。2005至2008年敘外貿額年均增長20%,GDP從240億美元增至405億美元。但與此同時敘經濟中的痼疾卻積重難返,隨著人口激增而工作崗位缺乏,失業率到2009年接近20%,全國有30%人口生活貧困,其中11.4%不足以餬口。經濟發展紅利未能惠及全民、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這些都成為2年後敘爆發內戰的重要導火索。


網言軍事


敘利亞在阿薩德執政期間,國內經濟也是很好的,國家富裕,人民安居樂業,也可以說是家家有存款,戶戶有餘糧,就是阿薩德這世襲王朝也有獨裁的一面,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國際上沒讓美國勞到好處,國內一些反對派不甘寂寞,就勾結美國給敘利亞政府打內戰,這一打就是七八年,把一個好端端的國家打了一個稀巴爛,真是千瘡百孔,不堪入目,老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這就不難看出,不管那個國家,一打內戰,就是兩敗俱傷,所以還是不要上美國人挑撥的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