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抄袭?起诉?谈谈“吃鸡”游戏的来龙去脉

从昨天开始,国内外各大游戏媒体和论坛以及各种跟游戏能沾上一点边的网站,都放出了《绝地求生》(以下简称PUBG)的开发商韩国蓝洞公司(Bluehole)起诉《堡垒之夜》的开发商EPIC Games在游戏玩法上进行抄袭的事件。

抄袭?起诉?谈谈“吃鸡”游戏的来龙去脉

事件的具体是非对错我们就暂时不提了,今天我们想针对起诉抄袭这件事来谈谈“吃鸡”游戏的来龙去脉。

“吃鸡”这个叫法本身来自于PUBG的胜利台词“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由于在国内的大热,“吃鸡”也成为了这类游戏的代名词。

Battle Royale”,这是“吃鸡”游戏的英文名字,中文一般译为“大逃杀”。“大逃杀”名字来源于2000年的日本小说/电影《バトル・ロワイアル》,描述了一个“最后一人”和“不断缩小的生存区域”的场景。

在2012年的小说/电影《饥饿游戏》的触动下,许多在线生存类游戏,比如《Ark》(方舟)和《Minecraft》(我的世界)中,都曾经以资料片或者MOD的方式推出过“Battle Royale”主题的玩法。

而在PUBG出现之前,除了上述两个游戏之外,还有2016年推出的《The Culling》(淘汰,以饥饿游戏为模板设计的16人大逃杀游戏),制作人Brendan “PlayerUnknown” Greene(没错,就是PUBG名字里PU缩写的来源)在《ARMA2》、《DAYZ》和《ARMA3》中制作的“Battle Royale” MOD,以及他在《H1Z1》中参与制作的“King of the Kill”模式。

抄袭?起诉?谈谈“吃鸡”游戏的来龙去脉

所以如果真的深究的话,到底谁抄袭谁还真不好说,不过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这些游戏模式,已经表现出了受欢迎的潜力,ARMA3的“吃鸡”MOD和H1Z1的“吃鸡”模式都在当时掀起了一小股热潮,但通常也仅限于它们游戏本身的玩家之内——一直到《绝地求生》的出现,制作人Greene将自己的创意和韩国蓝洞公司的技术相结合(当然,他们用了EPIC的UE4引擎,这也为后来的争端埋下了伏笔),借助直播的热潮将PUBG变成了一款全民“吃鸡”的现象级的游戏。

抄袭?起诉?谈谈“吃鸡”游戏的来龙去脉

“吃鸡”作为一种结合了第一人称射击、生存和多人在线的游戏模式,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近年来网络带宽的提升、Steam平台的推广、游戏直播行业的火热手机性能的提升等种种因素缺一不可。

PUBG不是第一个“吃鸡”游戏,也显然不是玩家体验最好的“吃鸡”游戏(游戏优化不佳、硬件配置要求高、外挂横行),但他却赶上了最好的时机。回顾整个电子游戏行业,PUBG对“吃鸡”的贡献,就类似于DOOM之于FPS(DOOM不是第一个FPS,却成为了FPS游戏热潮的开端),C&C之于RTS,黑魂之于ARPG。

“吃鸡”或者说“大逃杀”作为一种游戏模式,最关键的不是谁做的最早,而是谁最能抓住玩家的心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堡垒之夜》大逃杀里的建筑系统和卡通画面,还是GTA5线上的“Motor Wars”以载具为主的快节奏体验,都能够为玩家提供不一样的游戏体验。

抄袭?起诉?谈谈“吃鸡”游戏的来龙去脉

让我们计算一下,除了《堡垒之夜》之外,目前已经和即将推出“吃鸡”模式的主流客户端游戏还有《GTA5》、《Paladins》(国服:枪火游侠)、《使命召唤:黑色行动4》、《Battlerite》(战争仪式)、甚至是《DOTA2》(是的,DOTA2借TI8勇士令状更新的新战役——幽穴空云),这还没算大量“吃鸡”模式的手机游戏。这些游戏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让更多玩家接触并喜欢上“吃鸡”游戏,也发掘出了更多的吸引人的新特性。这对整个游戏行业和所有玩家来说,都是最好的消息。

抄袭?起诉?谈谈“吃鸡”游戏的来龙去脉

所以,作为我们“吃鸡”游戏爱好者,大可不必把自己陷入无聊的谁抄袭谁的“鄙视链”里去(参考MOBA游戏)。游戏是娱乐享受,是社交活动,是竞技精神,谁能给玩家更好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谁最早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