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家有儿女!分享如何用“玩”来转化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没有被听见的时候,他会用更强烈地方式,直到你听见为止。这便是为什么你看到孩子的情绪时,已经是很严重的时候……

家有儿女!分享如何用“玩”来转化孩子的情绪!

有一次,一辆小小的汽车上,挤满了我们家的人,有未满五岁的孩子、孩子的爸爸与妈妈、爷爷、奶奶、舅舅(我)。还不懂得控制音量的孩子,开心地唱着幼儿园学来的歌、整个身体像面包虫一样不停舞动。拥挤的空间、高峰期的塞车、孩子的饥饿感,加上奶奶的管教......空气中的情绪张力慢慢升高。

而对话就这样展开……

孩子:(开心地在车上唱歌跳舞。)

奶奶:“XX(孩子的名字),要乖乖坐好,不要乱动。”

孩子:“(持续地扭动)吼~好无聊喔~什么时候能到吃饭的地方~~”

奶奶:“等一等就要到了,你先乖乖的坐着。”

奶奶安抚着孩子,但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因为孩子当下就是有一种想要“玩”的心情,因为自己被制止,所以心中有一股“无聊”的情绪,以及被大人制止的“挫折”,或许孩子心中知道奶奶说的没错,但这些情绪没有被身边的大人给接住。

当孩子的情绪没有被听见的时候,他会用更强烈地方式,直到你听见为止。

“吼~可是我现在好~饿!!”孩子提高音量说。

“等一下就要到了,你再等一下下就好!你先乖乖的。”奶奶也开始有点不耐烦。

孩子也从原本的兴奋,转为失落、委屈、不满;全车的人也都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而被影响着;大家更急着想要教导孩子“正确”的事情、安抚得更用力,试图让当下的情绪张力降低。但因为孩子的需求与不满没有被听见,反而让情绪累积得更快。就在情绪一触即发的当下,我决定试着跟孩子“玩玩看”

家有儿女!分享如何用“玩”来转化孩子的情绪!

我用着非常戏剧化地声音、表情与动作,大大地吸了一口气、耸了肩又往下坠做出失望的动作,夸张地说:“天呀!舅舅也跟你一样,好饿,好饿喔!”

孩子这时候突然傻愣住。然后我继续夸张说道:“可是要怎么办?现在车子好多,我也好想要赶快到吃饭的地方喔。你会不会瞬间移动?不然我就快要饿死了啦!”

孩子这时候反而冷静下来然后说:“舅舅,我不会瞬间移动啦,你也太夸张了吧!”

接着我问孩子:“还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马上到吃饭的地方!?”

孩子则是声音变小、有点咕哝着说:“我也不知道…。”

这时我不理会他,我继续说:“不然这样好了,因为我肚子太饿,我看你的手手,感觉好好吃,给我吃一口吧!阿嗯阿嗯阿嗯(咀嚼的声音)”

然后我作势要咬孩子的手,并表演出一副非常美味的表情,双手偷偷地在孩子的身体上挠痒痒。我继续开着玩笑地说:“还是要先来吃脚脚呢?还是屁股?”孩子一边还在调适舅舅怎么突然“坏掉了”的错愕心情,一边还要躲避我的挠痒攻势,开始呵呵呵地笑着。这一笑,打破了原本空气中僵持的气氛。也玩转了孩子的情绪。


在玩了一阵子之后,我继续找些活儿给孩子做:“不然我们来数数好了,你从一数到一百,到时候就可以吃到超级好吃的饭哟!”心想着,除了转移注意力之外,也训练他的认知发展与等待的能力。

而原本可能会爆发且蔓延20分钟车程的冲突,就在这样的游戏中被化解了。跟孩子的这些对话,前后大概花不了三分钟,但效果却出奇地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些什么呢?

一开始我先同理、接住了孩子的情绪:“你肚子好饿是不是?”读懂并接住孩子的情绪(而不一定需要真正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的情绪自然会平稳。我表达了身为大人的限制与困难:“我肚子也好饿”、“外面车子好多喔”、“如果有瞬间移动的话(可惜我们没有)”

给孩子可以解决问题的思考机会,但因为这次的情境是个无法“马上被解决”的问题,所以更大的目的,是让孩子更亲自地“体会”到“现实的限制”,他也比较能知道自己要求的“不合理”,但却不是用说理的方式。

家有儿女!分享如何用“玩”来转化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明白现实、尊重现实。孩子能在“现实”之中,学会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不容易被“溺爱”与“宠坏”。甚至让孩子练习体会他人的心情,也就是“同理心”的训练。

然而,尽管孩子知道了现实的限制,但不满的情绪仍在。所以后来我跟孩子用轻松、幽默、突破框架的方式互动,“我要把你的小手手吃掉”,这也瞬间转化了气氛。转化气氛,也帮助孩子学到“等待”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让他下次会更愿意学习等待。

我必须承认,这整件事情并不容易,我也并非每次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当一个脾气好又好玩的舅舅,更不用说每天都需要跟孩子奋斗的父母妈,我想一定是困难千倍的事情。

然而轻松、弹性、有效的互动与教养,是需要在照顾者安顿好自己情绪之后,才有机会可以创造出来的。其中,建立自己与孩子的情绪界线,甚至不承担工作中过多不属于你的情绪压力并带回家里,都是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