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家有兒女!分享如何用“玩”來轉化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沒有被聽見的時候,他會用更強烈地方式,直到你聽見為止。這便是為什麼你看到孩子的情緒時,已經是很嚴重的時候……

家有兒女!分享如何用“玩”來轉化孩子的情緒!

有一次,一輛小小的汽車上,擠滿了我們家的人,有未滿五歲的孩子、孩子的爸爸與媽媽、爺爺、奶奶、舅舅(我)。還不懂得控制音量的孩子,開心地唱著幼兒園學來的歌、整個身體像麵包蟲一樣不停舞動。擁擠的空間、高峰期的塞車、孩子的飢餓感,加上奶奶的管教......空氣中的情緒張力慢慢升高。

而對話就這樣展開……

孩子:(開心地在車上唱歌跳舞。)

奶奶:“XX(孩子的名字),要乖乖坐好,不要亂動。”

孩子:“(持續地扭動)吼~好無聊喔~什麼時候能到吃飯的地方~~”

奶奶:“等一等就要到了,你先乖乖的坐著。”

奶奶安撫著孩子,但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因為孩子當下就是有一種想要“玩”的心情,因為自己被制止,所以心中有一股“無聊”的情緒,以及被大人制止的“挫折”,或許孩子心中知道奶奶說的沒錯,但這些情緒沒有被身邊的大人給接住。

當孩子的情緒沒有被聽見的時候,他會用更強烈地方式,直到你聽見為止。

“吼~可是我現在好~餓!!”孩子提高音量說。

“等一下就要到了,你再等一下下就好!你先乖乖的。”奶奶也開始有點不耐煩。

孩子也從原本的興奮,轉為失落、委屈、不滿;全車的人也都因為孩子的負面情緒而被影響著;大家更急著想要教導孩子“正確”的事情、安撫得更用力,試圖讓當下的情緒張力降低。但因為孩子的需求與不滿沒有被聽見,反而讓情緒累積得更快。就在情緒一觸即發的當下,我決定試著跟孩子“玩玩看”

家有兒女!分享如何用“玩”來轉化孩子的情緒!

我用著非常戲劇化地聲音、表情與動作,大大地吸了一口氣、聳了肩又往下墜做出失望的動作,誇張地說:“天呀!舅舅也跟你一樣,好餓,好餓喔!”

孩子這時候突然傻愣住。然後我繼續誇張說道:“可是要怎麼辦?現在車子好多,我也好想要趕快到吃飯的地方喔。你會不會瞬間移動?不然我就快要餓死了啦!”

孩子這時候反而冷靜下來然後說:“舅舅,我不會瞬間移動啦,你也太誇張了吧!”

接著我問孩子:“還是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馬上到吃飯的地方!?”

孩子則是聲音變小、有點咕噥著說:“我也不知道…。”

這時我不理會他,我繼續說:“不然這樣好了,因為我肚子太餓,我看你的手手,感覺好好吃,給我吃一口吧!阿嗯阿嗯阿嗯(咀嚼的聲音)”

然後我作勢要咬孩子的手,並表演出一副非常美味的表情,雙手偷偷地在孩子的身體上撓癢癢。我繼續開著玩笑地說:“還是要先來吃腳腳呢?還是屁股?”孩子一邊還在調適舅舅怎麼突然“壞掉了”的錯愕心情,一邊還要躲避我的撓癢攻勢,開始呵呵呵地笑著。這一笑,打破了原本空氣中僵持的氣氛。也玩轉了孩子的情緒。


在玩了一陣子之後,我繼續找些活兒給孩子做:“不然我們來數數好了,你從一數到一百,到時候就可以吃到超級好吃的飯喲!”心想著,除了轉移注意力之外,也訓練他的認知發展與等待的能力。

而原本可能會爆發且蔓延20分鐘車程的衝突,就在這樣的遊戲中被化解了。跟孩子的這些對話,前後大概花不了三分鐘,但效果卻出奇地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做了些什麼呢?

一開始我先同理、接住了孩子的情緒:“你肚子好餓是不是?”讀懂並接住孩子的情緒(而不一定需要真正地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的情緒自然會平穩。我表達了身為大人的限制與困難:“我肚子也好餓”、“外面車子好多喔”、“如果有瞬間移動的話(可惜我們沒有)”

給孩子可以解決問題的思考機會,但因為這次的情境是個無法“馬上被解決”的問題,所以更大的目的,是讓孩子更親自地“體會”到“現實的限制”,他也比較能知道自己要求的“不合理”,但卻不是用說理的方式。

家有兒女!分享如何用“玩”來轉化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明白現實、尊重現實。孩子能在“現實”之中,學會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就不容易被“溺愛”與“寵壞”。甚至讓孩子練習體會他人的心情,也就是“同理心”的訓練。

然而,儘管孩子知道了現實的限制,但不滿的情緒仍在。所以後來我跟孩子用輕鬆、幽默、突破框架的方式互動,“我要把你的小手手吃掉”,這也瞬間轉化了氣氛。轉化氣氛,也幫助孩子學到“等待”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讓他下次會更願意學習等待。

我必須承認,這整件事情並不容易,我也並非每次都能夠心平氣和地當一個脾氣好又好玩的舅舅,更不用說每天都需要跟孩子奮鬥的父母媽,我想一定是困難千倍的事情。

然而輕鬆、彈性、有效的互動與教養,是需要在照顧者安頓好自己情緒之後,才有機會可以創造出來的。其中,建立自己與孩子的情緒界線,甚至不承擔工作中過多不屬於你的情緒壓力並帶回家裡,都是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