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TARGET杂志 杜子越

导语:

尽管中国的艺术界一片繁荣,每年也有不少艺术家走出国门、出现在全球最知名的艺术博览会上,可真正融入西方主流艺术界的华人却仍是屈指可数。但就有这样一位艺术家,曾放弃国内艺术院校老师的“铁饭碗”,只身前往法国甘当“法漂”,从一个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的穷小子,成为先后荣获“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军官勋章和司令官勋章”的知名艺术家。他是王衍成,国内的人或许对这个名字稍感陌生,但在西方主流艺术界,他却早已声名卓著。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在画室

回归东亚,走在时代前面

2017年,对于王衍成来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年。3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纽约阿奎维拉和巴黎勒隆两家画廊同时展出了王衍成的作品。在同一届艺术展上,两家欧美顶级画廊同时展出同一画家的作品,实属罕见。事实上,王衍成是这两家画廊签约的唯一一位华人艺术家。

今年4月,王衍成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这是他阔别祖国多年并在海外成名后首次归国办展。因为原定的展览时间是在秋季,计划的突然提前令王衍成措手不及。此前的数月之中,他不得不每天待在工作室里完成创作。从早上八九点钟,到傍晚五六点钟,王衍成就像一个没有节假日的“上班族”。他坦言自己即便回国也很少和朋友联系,“这是我的缺陷”,但显然他并没有要“改正”的意思,“画画的品相很重要,如果心不在这儿,是能从画里看出来的。”

一心铺在画布上的王衍成,将自己的工作计划排得很满。今年6月,他将于日本上野美术馆举办个展。下半年,王衍成会回到法国南部的毕加索美术馆,给这一轮个展画上一个完美句点。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在画室

如此密集地在亚洲艺术界活动,可以说是王衍成艺术生涯中比较重要的一次“转型”。在他看来,传统的艺术重心正在走向东亚,而身为艺术家,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亚洲经济崛起以后,便是大文化的来临,人文、世界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艺术也必然会受到这些东西影响。”王衍成说,美术史上的历次转型皆是如此——受某种文化影响,产生某种流派,“如果一个艺术家停留在他自己那个小小的空间中,总是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从事一种表象的工艺性的东西,那么他永远跟这个时代没有关系。”他认为,一个艺术家脱离了时代的发展是很可悲的,就好像一个声乐家,在音乐形式已经多种多样的今天,还坚持丹田发声是声乐的唯一标准,他其实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了,他的技术或许已经炉火纯青,但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却没了关系。

在王衍成看来,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必备的能力和要素包括痴迷、顿悟以及和时代的变更发生关系。“现在这个时代将要产生什么很重要,以前发生过什么是很重要的史实,但不是对于未来创作很重要的问题。”

尽管已近耳顺之年,但王衍成却很喜欢与80后、90后的艺术青年们在一起玩,“因为他们身上代表的是明天”。在去年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上,王衍成第一次感觉到,艺术也是会“老”的,那些画法、那些技巧、那些风格,或许曾经风靡,或许至今熟稔,但终归已经不再属于这个时代。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永葆“年轻”,王衍成始终关注着这个世界的变化,正如他20多年前的“出走”,和今天的“归来”,时代总在影响着他的决定。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馆长吴为山向王衍成颁发作品收藏证书

出走法国,奔向艺术国度

“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这样的理念让王衍成的作品成为了他生命痕迹的载体,而这也正是自他小时候起就潜移默化进骨子里的想法。王衍成的父亲喜欢书法,也喜欢收藏,但却从未想过要成名成家,只是将书法、收藏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他。在他们父子心中,艺术就是每时每刻与生活、生命发生着关系的存在,而身处其间的人,便自然而然地想要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

有一次,年幼的王衍成终于克制不住这种“参与”的冲动,拿起父亲的毛笔在郑板桥的竹子上加了几笔,心想反正都是黑的,也没人看得出来,这不过是满足自己内心一种小小的欲望。没想到,父亲回来后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破坏行为”,大发雷霆,将他恨恨地训斥一番。

童年往事刻在回忆里,也刻在生命中。在笔墨飘香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王衍成的内心不自觉地升腾起一种向往,向往与这些艺术品发生关系。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学习艺术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1976年,王衍成被分配到油田的采油队上。正值“文革”结束、社会转型,画漫画、写标语在油田风靡起来,这时候王衍成便展现出了自小耳濡目染而生成的才华。很快,他就被送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去专门学习绘画。王衍成称这一步为“歪打正着”,油田工人就这样成了艺术学生,而后又成为了艺术教师、艺术家,并将艺术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作品 无题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掀起一股出国的热潮,王衍成也想出国,想出去看看未知的世界、看看传说中外国博物馆里的大师真迹。他选择了艺术之都巴黎,“在那里,生活和艺术之间没有界限,靠着一面老墙,那背后渗透出来的都是文化”,他说,“文化好像跟金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和灵魂思想能够产生更深刻的对话”。

怀揣着在国内画壁画赚到的2万元人民币,王衍成在巴黎落了脚。像许多“落魄”的艺术家一样,王衍成也在巴黎街头为人画像,用赚到的钱去各地的博物馆里汲取精神食粮;为了节省下地铁票钱,他和太太背着沉重的画框走回家里……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从未萌生退意,“一个人要成事,就必须从艰苦的环境当中走出来,练就一种博大的胸怀,加上他的智慧,再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产生一种达成所要追寻的目标的可能性。”他甚至将磨难也视作养分,“一个艺术家只有经过了最艰苦的磨练,才能使他的作品产生一种厚度,那么当这个人站起来以后,他的艺术路径就是最坚实的”。今天看来,王衍成此言不虚。他正是从最艰难的路上披荆斩棘,最后才达成今日的成就。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选择抽象,追寻灵魂自由

去法国,是王衍成人生的分水岭,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分水岭。他说:“生活在一个有创造性的、有艺术氛围的国度里,可以让艺术家从此走上灵魂自由的创作状态”。

很多人以为,王衍成是去法国之后才开始由具象转为抽象的,其实,他早在国内就已经开始尝试抽象画创作。当时,他教了一个法国学生,虽然他才是老师,但这个学生却为他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个学生带来了很多法国博物馆里的资料,这大大提起了王衍成的兴趣——怎么外国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是这样的?看着那些和当时的中国艺术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下意识地开始尝试一些完全没接触过的方法,却发现这样的创作反而更加自由。到法国后,他便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抽象画的道路。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作品 无题

在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有当代艺术的苗头,但主流艺术却仍是“主题先行”,那种无形中的束缚是对于艺术家创作思维的严重桎梏。出走法国,让王衍成获得了生命的自由,选择抽象,则让他走入了灵魂的自由。“抽象画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形式、一种理念,它不同于功能性的绘画。在从事寻找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这寻找的过程是多么的自由、灵魂上是多么的开放。在这种状态下,画家是以一种轻松的、释放的状态从事创作、从事追寻。其实画画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生命状态,就是把每天所想、所思,每天的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不同于从至上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的西方抽象传统,也不同于赵无极、朱德群中西合璧试的意象表现,王衍成的抽象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他将画面的多种因素拆解之后重组、叠加,拆构之后的画面几乎看不到笔触、线条,而是通过肌理来完成。他的画给人一种进入虚拟空间的感觉,“这种空间你似乎见过,但是这种空间又不存在,可你感觉它又存在”,王衍成的虚拟空间是一种糅合了东方人文思想的气息。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王衍成接受记者采访

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让王衍成在西方主流艺术界大获成功,这成功正是来源于他弥补了西方艺术中所欠缺的因素。“有两点对于华裔艺术家特别重要”,王衍成并不吝惜于自己的“秘诀”,“一是画面的渗透力,那种在含蓄之中慢慢预热的感觉很适合东方人;二是画面的气,气韵、暗物质这种存在,西方人理解不了,因为他们是搞实证主义哲学的,但东方人却能体会到”。当然,认识到这两点还只是一个开端,之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而真正能够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只是凤毛麟角。

“东西方艺术有很大的不同,但又是彼此互补的,就像中医和西医。而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让人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正如任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都是一致的,从艺术的规律上、本质上来讲没有任何矛盾。只要你把各种方法贯通起来,充分吸收各种绘画、各种流派的营养,你在创作的时候就能走上自由王国的道路。”

Target 专访|王衍成:把生命痕迹留在画布上

王衍成在画室

结束语:

自由,是王衍成始终在追寻的终极旨归,显然,在那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呈现着虚拟空间的画布上,他已经获得了灵魂的大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