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區別在哪裡?

最美時光有你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特別想問答,回答了肯定要捱罵,不過還是站在自己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發表一些微言,讀者可以自己判斷,不喜勿噴。

先不說豪華車,國產車中沒有豪華車,豪華車中國和國外的差別基本上0和1的差別,你根本就沒有,怎麼對比,誰買車拿紅旗和北京奔馳或者華晨寶馬對比了?這個檔次的車先不講,完全沒有可比性。

對於一般的大眾消費車型,合資車有美系,日系,德系,法系,韓系

而我是這樣分的:

第一梯隊:日系,德系。豐田,本田,大眾

第二梯隊:美系。通用,福特

第三梯隊:韓系,法系,國產的部分品牌(吉利,WEY)

第四梯隊:國產的部分品牌(長安,長城,比亞迪,傳祺,榮威)

第五梯隊:剩餘的國產品牌

看到這5個梯隊,我會針對這5個梯隊做詳細說明,差距也體現在梯隊裡面

首先,日系和德系,兩個系列的強,是全球程度的強,豐田全球銷量第一已經多年,而大眾也是去年奪冠,全球銷量第三是日產-雷諾,所以在全球前三中,日系佔了兩個席位。日本車的質量的確是好,車身穩定性也強,不管你說是日本車鐵皮不厚還是其他什麼,但是有一點,所有車中,日系車的小質量問題是最少的,而且大的設計缺陷基本上沒有。大眾速騰的斷軸門,福特的斷軸門,別克的斷軸門。比比皆是,而豐田什麼時候有過。小質量毛病小就代表了車身設計和製造的細膩程度。所以日系車的優點在於設計精良,小細節做的好。這些都是經過幾十年接近百年的積累而來,但是國產車這點就不行,第一,國產車沒有那麼長的歷史,沒有太多的犯錯機會就積累不到經驗,沒有太多開創時代潮流的機會也創造不出新的技術,這些都是國產車弱於第一梯隊的問題。

德系,其最大的長處在於做工,德國的製造工藝是很精湛的,一個國家整體制造工藝的精湛就代表了整體層次的一個提升。因為一輛車不是一個主機廠生產的。主機廠更多的是裝備和塗裝,而一輛車3000多個零部件,是由上千個生產廠家來完成的,如果每個生產廠家的車床和製造工藝都提高了1個百分點,那麼整車的質量就能提高十個個百分點,反之亦然。這個就是德系車和國產車最大的差別。人家的發動機,變速箱,同樣的材料做出的東西就是比你好,哪怕設計是一樣的,仍然好於你,就在於德國的車床,精度比國內高了不止一個零。而且德國是工匠國家,比較在乎技術。在德國一個鈑金工的待遇和受尊重程度不亞於一個工程師。而且很多都是工匠世家。中國可以麼?你能說藍翔出來的和985出來的是一樣的麼?這個是和社會制度和整體國家的製造工藝有關,為什麼說汽車是大行業,也是體現在這個地方。他能帶動整個行業整個國家制造工藝的提升和革新。這點也是國產車差德國車的地方。

有人說,國產車要更進一步,必須邁過美系車。這點我覺得沒有錯,因為對於德系和法系,部分國產車已經達到了相同的水準。或者差距已經肉眼可見了。再向上,只能說短期超過美系車。對於美系車,第一是品牌,第二個全面。畢竟之前有幾大汽車集團,雖然現在都不怎麼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現在國產車比較有希望的就是吉利集團。第一吉利收購了沃爾沃,入股了奔馳,而且還收購了路斯特跑車品牌,佈局了馬來西亞。

一個集團一個品牌要向上,站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當你旗下有了不止一個品牌而且是不同的品牌後,當你的市場不止在中國而是在全球后,你才有可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這種叫做自身維度的提升,為什麼第三梯隊放入了吉利,就是這個原因。當然現在吉利剛剛起步,後面握著這麼多品牌能走多遠就看自身實力了,這點差距就是在於品牌方面和全球化以及多品牌化運作的差異,這點也是國產車弱於合資車的地方。

對於WEY,為什麼列入第三梯隊,是我想說明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細分領域。WEY是專注SUV的一個品牌,畢竟是長城旗下的。而且走高端,國產車在解決生存溫飽問題後,必須有細分領域的崛起,好比國外的JEEP,MINI,SMART等個性品牌。因為對於個性的追求是生存的第二追求,是隻有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後的追求。之前國產車沒有,因為之前的國產車能否活下去還是個問題,現在強點了,對於單獨領域的追求和突破,也是中國品牌比較弱的地方,比亞迪對於電動汽車的追求,不如特斯拉那麼純粹,當然也有中國本身的問題在,不完全是比亞迪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把WEY列入第三而比亞迪是第四的原因。一旦WEY成功了,會有更多細分領域的單獨國產品牌誕生,中國不缺創造力,缺的是將創造力實施下去的勇氣,所以這點也是差距所在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當然仁者見仁,不喜勿噴


秉越財經


我自己家有三臺車,兩臺國產,一臺合資,你若問國產比合資差在哪?答案是大部分人都說不差,我也這樣認為,外形差嗎?不比合資差多少,特別是有些車企原創度高的可以媲美合資,發動機差嗎?大多數除了油耗沒法和合資比,就發動機總體而言,也說得過去,這麼多年的經驗積累,最起碼跑個幾十萬公里也沒問題。





你要說真正區別在哪?那我告訴你,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現實的例子,主要區別就是:整車做工、穩定性和可靠性,給你舉個例子,同價位的合資車和國產車,用過兩年之後,把車升起來,底盤可能都很髒,合資車擦乾淨浮土底盤依然和新的一樣,國產車有的就開始生鏽了,底盤鏽、下襬臂鏽等,合資車隨著車齡性能也有可能減退,但不至於難開,國產車就開始到處響了,總之就是有的做工談不上嚴謹,糊弄事的居多。

有的越做越好,不斷研發,有的就說不過去了,有時候我甚至都懷疑,剛出的新款就質量上都不如剛開始的老款,只求銷量,不求質量,賣出去一輛是一輛。身邊開國產車的不在少數。當然也不是所有國產品牌都這樣,同事的長安奔奔,開了11年,置換了5000,紅色車身都有點掉色,賣的時候還心疼的了不得,從來就沒後悔過,單位還有一輛2014年2.0的瑞虎5,除了油耗現在大一些,一直沒有任何問題,當初也是花了11萬多。

那我家的3輛車來說,其中2輛國產,都是同一年買的,弟弟大學畢業後買的的長城C50,目前4萬公里除了一次事故換了個大燈總成,也沒有任何問題,而且經常走山路和爛路,任何地方都沒動過,到現在也不後悔,雖然停產了,長城安排在和H6一起做保養。

另一輛就是我的寶駿730,當初考慮家裡需要人多,有時候需要一塊出行,一個車拉不了,兩輛車用不了的情況,買一輛7座車,開始想買長安歐尚,畢竟內飾比較喜歡,可是遲遲不上市,等不及買了寶駿730,就說目前的質量問題,5000公里穩定杆出現問題,當時稍微顛簸右前輪咯吱咯吱響,就像鐵摩擦的聲音,4S硬是檢測不出來,答案正常開就行,吐槽一下五菱的4S是我見過目前最業餘的4S,幸虧認識大眾的4S朋友,開了一圈就告訴我去讓他檢測穩定杆,我又跑去五菱4S,直接告訴他檢測杆,當時還不情願,原因是他們認為穩定杆一個新車穩定杆不會出現問題,他們卸下前輪發現真是穩定杆的問題。

修好之後,一萬多公里的時候安全氣囊和剎車制動燈先後報警,時有時無,無論怎麼處理都消除不了,後來我懶的去管了,有一次在論壇上探討這個問題,水軍說我拉著手剎跑的,說到這裡我就佩服寶驢的水軍,他們連怠速都不會看。


120公里接近4000轉的噪音就忍了,後玻璃開一半跑起來啪啪的響也忍了,甚至車裡面到處咯吱也忍了,畢竟才7萬多吧,可是軟的垃圾的避震懸掛我真忍不了,滿載輪胎一顛簸就蹭車體,車身嚴重下沉。

車漆和鈑金就不多解釋了,誰開誰知道,看看下圖寶駿群裡的630就知道了

所以現在就是後悔,群裡現在後悔的不只我自己,轉向機出現問題的不在少數,天窗漏水的不在少數,底盤異響的也不少,72800,當時購置稅減半辦完8萬多,現在收二手車的出價4萬不到,告訴我現在二手車市場根本沒人願意要。

按照水軍的說法,第一你不會開車,第二你人品不好,人品不好我信了,11年的駕齡,光開過的車不知道多少,這種車真第一次見。

其實我覺得不是做不好,是壓根就不想做好 你國產車技術落後 耗油量大 舒適性差 等等這些我都能接受,為什麼就不能把質量做好一些,說白了就不想做好,只想著銷量,急功近利。


Ease清風


我的長城h6已經進入第六年,行駛12萬公里,我的車是2013四驅手動,質量真的很不錯的,我還自己改成了自動擋,這些年走雲南貴州,走上海浙江,剛過去的暑假從西藏回來,一個司機開了1萬公里,回來的時候是覺得車子有點問題,因為定速時總是自己脫速斷開,力氣有點不足,去之前四兒子的員工讓我換離合片,我有點生氣,我問他換離合片要多少錢,他說如果連壓盤一起換大要3千,最後我還是沒有換,回來時我都在懷疑自己有沒有決定錯誤,是不是應該換了離合片再出發。

結果回來之後再去保養,另一個師傅說火花塞有一個部分融化,其中一個點火線圈漏電,這次我決定換掉它,加上機油和其它保養,一共700元,保養完後到現在,車子開起來象新的一樣。我就知道這次決定沒有錯誤。這個師傅還告訴我,離合片可以等真的出現問題打滑時再去理它,有些人車子開到報廢都還沒有換離合片都有。這次我就真相信了。所以去修車千萬不要隨便聽信四兒子的部分員工的話,除非有真實的證據證明哪個配件壞了。

我買過三臺國產車,沒買過進口和合資,有人說合資和進口有些質量真的很好,這個我也相信,不過我的車6年了,也只真正用壞過兩個配件,一個是入擋總成,另一個是手剎總成,入擋總成是四兒子員工弄壞的,卻沒有人承認,手剎總成他們告訴我不能再收緊了,但有其他車主告訴我,其實是可以從另一端收緊的,根本不用換。看來這600元也是多此一舉了,不過換吧,換個新的總是好的。

下一臺車打算買一臺本田奧德賽,25萬最低配,看看合資車是不是真的開多久都不會出現問題。


中小學英語精修


國產車與合資車現在差距不止是一方面,就如同問題所說的不僅有技術方面還有消費者的意識,國產車近幾年的進步值得肯定,但是想要達到合資水平是非常困難的,“趕超”更是難上加難,下面就來進行詳細的分析:

就家用車領域在技術方面,大眾有“TSI”的動力總成,本田有“地球夢”發動機,馬自達有“創馳藍天”技術等等,而國產車現在幾乎沒有什麼領先的技術,發動機現在做的已經可以了,在質量可靠性和動力、油耗等方面雖然不是很優秀,但起碼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不過自動變速箱是一大不足,現在最常用的是雙離合,後期質量和性能的表現還很不理想,CVT和AT變速箱又受到了技術和專利等方面的限制。



瞭解完技術方面以後再來看意識問題,其實現在自主品牌比亞迪在混動上的技術水平,在國際上可以說是拿得出手的,但就國內而言很不認可,一些反對的言論並不少,例如說定價偏高等等,個人感覺其混動車型單單一個動力就能值那個價,別管是不是用了電機驅動,合資車型用電機提升動力賣的就便宜了?有些還說合資車加上電機動力也很好,暫且不論是不是這樣,起碼沒有對應車型就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認為它做不到,一切用產品說話,如果車型出來了,各方面的性能超過比亞迪,那價格高出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國產車現在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造車太“浮躁”,很難真正用心去慢慢的沉澱出一款車型,銷量不好的車型基本上就是停產,然後稍加改動再當新車型推出,以至於到現在很少有類似高爾夫、凱美瑞等經典車型,有些廠家一年自己都不知道出多少車型,更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進行調校,所以很多采用了合資部件的車型依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說實話是一種態度,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汽車實說”


汽車實說


國產車 VS 合資車,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看似同樣大小的一款車,國產車(自主品牌車)只需合資車價格的5折或者7折,但為什麼人們還是覺得合資車就是信得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

1、品牌效應

說道品牌效應,這個就很好理解了。同樣是拖拉機,國產拖拉機和蘭博基尼拖拉機,那價格肯定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皮包,國產包和香奈兒包的價格肯定不一樣,這就是品牌效應的威力。為什麼國產車品牌效應低呢?還是一個歷史原因。

品牌需要技術作為支撐,國外汽車品牌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無論是設計體系、製造標準,或者核心技術,都有著成熟的積累,口碑方面也相當不錯,並且各大品牌已經逐漸形成各自的特色,如操控的寶馬、舒適的奔馳、皮實的大眾、技術的本田、可靠的豐田等等,品牌印象深入人心。

而國產車呢,真正發展的時間相當的短,大概在2000年左右,我國一批自主品牌初露頭角,當時的技術力量薄弱,只能走逆向研發的路子,以廉價的“山寨車”來佔有市場,獲得生存,如夏利、奇瑞QQ、比亞迪F3、吉利自由艦等等。經過多年的發展, 如今長安、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開始嶄露頭角,雖然技術力量有提升,但綜合素質還是無法達到合資車的水平,仍然以性價比來博取市場空間。

2、設計體系的差距

一款汽車,從工業設計到概念車再到量產化,這裡面其實包含一個設計標準。對於國外品牌來說,他們的體系標準都是經幾十年、上百年驗證的成熟體系,有幾十年、上百年的數據積累,從勾勒出第一筆設計草圖,到量產化走下生產線,都有自己的一套設計體系,因而,很少出現重大缺陷的車,質量也比較穩定,口碑也打造的比較好。

反觀自主品牌,因為發展時間短,大多數廠家其實並沒有自主獨立的標準體系,如工業設計、內飾設計、發動機設計、底盤設計、懸架設計…只能東抄抄西抄抄,但這些分散的內容組合在一起能否組成一臺成熟、可靠的車型呢?

未必!所以許多人吐槽國產車小毛病多,不經開等等,這都是設計體系不成熟造成的。因而自主品牌成就一款爆款車型,需要運氣,也許某款車各方面搭配的挺好,就火了,搭配的不好,就銷聲匿跡了。當然,有許多自主品牌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目前正在縮小與國外品牌(合資車)的差距。

3、核心技術的差距

我們常說,買車不能光看配置,要看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也是一款汽車最核心的技術所在。國外品牌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研發能力較強,在這方面頗有建樹。

而反觀自主品牌, 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調教無一不是大多數國產車的短板,如國內SUV銷量火了好幾年的某緊湊型SUV,竟然用的是一臺三菱技術的1.5T老發動機,這樣的搭配會有什麼劣勢呢?手動擋低速動力不足,爬坡費勁,自動擋油耗超過11L,兩頭都不佔好。更有甚至,有的自主車為了儘快上市,底盤調教馬馬虎虎,小毛病、異響層出不窮,行車感受相當不好。

當然了,如今還是有一些自主品牌也在不斷提升技術實力,無論是正向研發,還是收購外國企業技術彎道超車,在三大件( 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上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實力。

4、品控和口碑的差距

品控指的是品質控制,現在合資車的國產化程度很高,所以實際上與國產自主品牌車相比,在工藝上的差別並不大,但合資品牌有著一套完整的配件質量品質控制的體系和完備的零部件測試體系。

而很多國產自主品牌,沒有自己獨立的體系標準,所以很難去驗證一個配件究竟是否足夠合格,在加上成本壓力的存在,有些配件成本,能省就省,有些測試環節能不測就不測,而且國內車企研發能力低,在供應商面前話語權也不足,比如,合資品牌可以拿到比較理想的變速箱配件,但自主品牌拿到同樣品質的變速箱相當困難。

因此,從品質控制上,自主品牌就存在不足和壓力,因而質量就與合資車拉開了差距,各種小毛病的積累也就產生了用戶口碑上的差距。

總結:當年的日、韓系車無一不是從模仿逐漸走向正向研發,自主品牌目前也在經歷同一個階段,如果自主品牌能夠真正重視並建立起標準研發體系,攻克核心技術“三大件”的難關,並做好品控,相信自主品牌和口碑和品牌將逐漸趕上合資車的腳步,並憑藉國人的聰明才智,真正打造出國人驕傲的品牌!


雲南萬通汽修學校


我朋友15年十四五萬買的本田靈派。我買車時也預算十四五萬,他也叫我買零派。還有一大堆人給我說什麼卡羅拉。什麼又什麼。不過看到這些丐版車心中實在無愛。朋友們都說比亞迪開三四年什生鏽。發動機不行。什麼都響。最後還是信自己買了比亞迪S72.0T。朋友們那些什麼零派。卡羅拉之類上高速120.130就飄得車快散架一樣。我的比亞迪高速。180根本就沒什麼感覺。朋友那些零派多拉兩個人上個大坡。就沒力。我的比亞迪S7拉8個人上沒感覺費力氣。還有什麼自動大燈。倒車後視鏡自動翻轉。什麼ESP,什麼空氣淨化。什麼360。什麼5.1音響。什麼行車記錄儀。丐版車一樣都沒有。我就覺得奇怪這麼高配置的車放著不買去買一個車標。再說比亞迪的發動機也是車界有名的。從沒聽說比亞迪的發動機有什麼問題。還有這比亞迪S7是四輪獨立懸掛。座椅電動六向調節。再看朋友那些丐版車。真的覺得好寒宣。也許他們自我優越他們開的是什麼車。但真心看不起這些丐版車。看到丐版車那個手拉手剎。就覺得合資車太落後了。我下車他們喊我要上車關車窗。看到車窗自動關都不好意思說什麼。還有他們最會自我安慰什麼小老百姓賺錢買車不容易買個省心的車。得了吧。騙誰了。同樣的錢誰不去買高配置的車。腦殘才會去買車標。車是天天開的。高配置是為人服務享受的。

買車是買來自己開的。錢是自己的。不要去買別人喜歡的車。就象吃飯一樣吃自己喜歡。不要去吃別人喜歡。


郭自力56223116


糾結買合資車還是國產車?看完本視頻,你會重新認識國產車!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720, "neardup_id": 5148896827264542391, "vname": "\\u9274\\u8f66-\\u8fd8\\u5728\\u72b9\\u8c6b\\u5230\\u5e95\\u4e70\\u5408\\u8d44\\u8fd8\\u662f\\u4e70\\u56fd\\u4ea7\\uff1f\\u6765\\u770b\\u770b\\u8fd9\\u4e2a\\u518d\\u8bf4\\uff01.mp4\

蔣南亞


我自己開一輛比較便宜的國產車,單位上的公車,除了一輛奇瑞以外,兩輛日本車,十幾輛德國車。我開的比較多的,除了自己的車,就是一輛奇瑞mpv,一輛捷達和一輛帕薩特。那些公車從質量上來說,日本車最穩定,德系車不咋地,奇瑞mpv最差(比較老了)。單位的捷達由於公用,已經報廢了不少,當然了,修修都能開,不過由於公車改革,直接申請報廢了。

從我開車的經驗來說:1.同等價位,最近5年的車,國產車,合資車質量差距不大。我說的質量,是指三大件及零配件質量。2.從駕駛感覺來講,日系車輕盈,適合城區。德系車穩重,相對有安全感,我自己的車,感覺類似於兩者之間。

總之一句話,中國車企的技術儲備,目前無法支撐更高級別(20萬以上)的車,但在10萬以內無劣勢,甚至佔優勢,10至20萬,大部分車型不如合資車,不排除個別國產車達到合資車的水準。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為你點燃一根火柴


我認為國產車和合資車差別不大,因為我在07年買了一車兩奇瑞QQ1.1到現在跑了7萬多公里,只換過兩根離合線和一次離合片四個輪胎現在車子沒有問題,我認為奇瑞的質量真的不錯,我以後換車還選國產奇瑞汽車。


天麻16


國產車完全能夠使用家庭代步,差距是多數中國人崇洋媚外的心態。牧羊犬的思維方式永遠停留在過去。我家第一輛車是五萬四千八的奇瑞,老婆上下班開開,五年才開三萬多公里,五年了除了維修刮檫,沒有維修過一次。我有一同事花了十七萬多買了個合資車,整天當著寶貝似的,有事沒事拿塊抹布擦,三年了才開一萬五多千公里。看他這德性就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