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装进麻袋废纸价卖掉,如今钱再多也无法买回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档案管理,每个朝代的档案记录的不仅仅历史,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研究价值无法衡量。可是每到改朝换代,战争和动荡让这些档案很难得到保护,历史上很多真相从此消失无从考证,各个朝代的大事件大故事从此成为千古悬案。可就在二十世纪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发生令人咂舌气愤的卖掉清代内阁档案的重大事件,历史上称“八千麻袋”事件。

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装进麻袋废纸价卖掉,如今钱再多也无法买回

1909年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大雨浸泡,故宫内阁大库墙体发生坍塌,为了好好保护大清内阁档案在重新修缮墙体时,按照计划先将库内实录、圣训等档案搬到银库保存,重要的文卷搬运到文华殿。因为文华殿地方狭小,重要的档案根本放不下,于是将还没有运出的重要档案仍放在倒塌的内阁大库库房里。潮湿和残缺墙体对剩下的档案造成的损失无法形容。更让人气愤的是醇亲王载沣这个时候去查阅清初摄政典礼旧档,因为档案放置顺序太乱,搬运时没有整理,载沣在大量档案中检之不得,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认为大库内档案基本上没有太多用处,于是一道命令将大库内档案焚毁了。

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装进麻袋废纸价卖掉,如今钱再多也无法买回

后来学部参事罗振玉去内阁大库捡取书籍时发现,库内文卷档案凌乱堆积,除了焚毁之物就是乱扔乱放。看到这一幕,罗振玉随意抽取了两束,其中一束是漕运总督管干珍督漕时的奏折,另一束为军机大臣阿文成征金川时的奏折,都是重要史料。罗振玉没有多想,立即请示张之洞建议将库中未及迁出的档案移交给学部管理。于是,这批档案就交到了罗振玉手上。

经过整理储藏,一部分历科殿试卷藏于学部后楼,剩下的一部分存到国子监敬亭里。从这一刻起,这些珍贵的无价之宝档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装进麻袋废纸价卖掉,如今钱再多也无法买回

1913年,北洋政府准备建立历史博物馆,计划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全部收为藏品。于是1916年故宫这批档案从国子监移至午门外朝房和端门的门洞里。准备整理分类。谁也没想到北洋政府昙花一现以经费短缺为由,将当时暂存于端门、午门门洞的档案装了8000麻袋,计15万斤,以4000银元的价格卖给北京西单牌楼的同懋增纸店,以补充教育部经费。

1922年罗振玉和好友金梁发现街上有人贩卖清代朱批谕旨和题本,这些都是清代内阁大库档案。二人经过多方查找,才知道北洋政府没有成立历史博物馆而是把清内阁大库档案以废纸价格卖给了同懋增纸店。

经过多次和同懋增纸店商洽,罗振玉用高于购买这些档案三倍的价格12000元将原物买回。堆置在彰仪门货栈和天津罗家的库书楼。

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装进麻袋废纸价卖掉,如今钱再多也无法买回

为了挽回损失,罗振玉雇佣十余人重新对档案进行整理编目,其中发现了很多价值很大的史料,罗振玉选择比较重要的资料编印了《史料丛刊初编》十册。

到了1924年,罗振玉因财力不支无法保管,又以16000元的高价卖给原清朝遗臣、收藏家李盛铎。日本人松琦知道罗振玉要出售清宫内阁档案,花了重金从罗振玉处买走大量重要史料,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罗振玉把最后的其余64872件于1936年献给了伪满奉天图书馆,这批资料在日本投降后全部运到了日本。

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装进麻袋废纸价卖掉,如今钱再多也无法买回

1928年,李盛铎挑选了的重要资料自己保存,把剩下的一部分档案高价18000元卖给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颠沛流离的“八千麻袋”,是近代中国档案命运的一个缩影,令人扼腕叹息。收回来的毕竟是一部分,数十万件的珍贵资料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了,用金钱已经无法买回,也许它们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