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育儿随谈7|从要不要团购数学教材引发的讨论

重新审视早期教育的价值定位

2018.3.26群聊实录

12

要不要团购数学教材呢?

+

Q

今天小花生团购美国教材,大家看看有没有价值呢?简单翻了一下介绍,与核心概念里强调的数学生活化相比,感觉是蛮好的补充。有相同的理念,但作为教材指导更为具体。请群里的大神们鉴定鉴定。(小吉妈)

seven妈:我看还有人推荐新加坡的数学教材,认为更好的兼顾了东西方,也不知道具体如何。

蒙蒙妈:我总是很困惑什么时候该引进这种教材。。。。总觉得小的时候没必要给看教材吧?但是什么时候,多大开始用这种教材式的练习,我也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建议没?

溪宝妈:而且我也不知道这种教材自己能不能搞得来。

seven妈:我看过PRE-K阶段加州的数学教材,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能搞定孩子的意愿问题,在家里完全可以学。好像还有很多家长觉得美国数学教材太简单,所以推荐东西结合的新加坡教材

蒙蒙妈:我觉得不是内容的问题,而是形式的问题。教材的形式,感觉怎么也是出题,然后做题的模式吧?

程楠:教材小娃觉得枯燥。教材适合家长读,但是家里实在是放不下了呀。

seven妈:真希望有大神比较了解各种教材体系的,给介绍介绍。(还有个EM数学[捂脸])

兜兜妈:ikid有团新加坡教材。但和憨爸不太一样。我觉得看着比较吸引。

程楠:我怎么感觉要大班才能用呀。

yulan家庭不推荐用幼儿园教材。幼儿园教育是什么?次于家庭教育的第二选择而已;教材是什么?是为了方便教师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家庭教育的好处是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用教材就是自损三千。这套新加坡的什么鬼教材,看排版就是习题训练。

乐乐妈:同感,习题,感觉逻辑狗还好玩点,哈哈哈。小学一年级,老师就开始刷题,我感觉刷题以后有的是时间,[捂脸]

seven妈:我倒是有点不同意见。第一,我们希望在家里引入类似的方式,是因为就读的幼儿园并不提供我们喜欢的教学方式,那么在家里我们希望有所补充;第二,家庭教育的确是应该重视因材施教的,但体系和方法的缺失很容易把家庭教育引入别的路,如果有一套科学体系可以引导一下家长,那其实也是个辅助

。第三,教材和习题集都是给孩子课上和课后学习用的,他们在家里依然可以使用啊。

事实上纯粹的刷题和纯粹的游戏都是不能满足孩子学习需求的,一定是某种合理的组合。至于怎么组合,确实仁者见仁。

yulan:1.不要迷信早期数学的“系统化学习”,是幻觉;2.所有教材的“科学性”都是体现在教学结构(教师用书)里的,“幼儿版”全是鸡零狗碎的补充;3.早期数学的教育重点是数学过程(真实问题解决),不是数学知识

seven妈:数学过程和数学知识可以结合,而且也并不矛盾啊。

yulan:上面这种教材里几乎强调的都是知识,而非过程。另外,做“系统的数学题”,尤其是教材上的,几乎都会有损孩子的思维。完全没必要用这些题来考察孩子的数学能力。

seven妈:这两个可以结合啊。一边过程,一边知识,二者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去结合嘛。为什么都有损呢?这个科学依据是什么呢?那为什么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都有教材和习题集?

yulan:知识是在过程中习得的,早期教育阶段没必要把两者“结合”。结合就意味着之前有分离,分离就不是自然的儿童学习过程。

seven妈:不说早期教育,如果孩子进入一年级,无论东西方教育,都有教材和习题啊。

yulan:你把我上面几点结合起来看就行了。你这问题我都回答过了。

seven妈:数学是需要思维和过程的培养,但最终都要走向抽象思维,甚至东西方都要落实到考试上。

yulan:如果为了应付考试,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seven妈: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认知论上讲,孩子是要一点点从启蒙方式进入其他学习方式的。

yulan:撇开教育体制不谈。可以想想为什么现在创新教育都喜欢提PBL,甚至HTH这些学校全部使用PBL。为什么考试和习题不利于思维和能力发展。

连美国数学教育的大牛clements主编的数学课程,他学生做的课程评估结果都发现课程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没有影响。这里指幼儿园阶段。

乐乐妈:我家娃的时间有限,我现在囤的东西太多,没时间刷题[捂脸]真的理解了概念,数学这玩意可以很灵活啊,况且玩的方法很多--磁力片,乐高,桌游,七巧板;玩法多样;6岁前我就准备除了生活数学,就这么搞,真是没啥时间给刷题。

豆包:记得yulan老师说过,结构化材料过多,会影响思维灵活性。

上上妈:yulan 说的这些验证了我上周末带上上去试听的一个课。只不过是英语类的,孩子们都

基于一套教材反复练习拼读,单词等,有练习册,上上表现的很是焦躁,一度让我以为他注意力有问题。但是在家看绘本之类的他感兴趣的就很专注。当然也可能他这方面确实有问题,但是你说的这些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欢欢我给孩子的三年规划是教材类不囤,用的时候购买,一是教材类在不断修订更新,二是双语和公立的路线还是不一样,这些国外的教材更适合双语国际幼儿园,何时购买?幼儿园前我会提前让孩子熟悉下题型,面试时候能用得着

Q

前两天在知乎看到一文章,说家庭教育对小孩影响小,择校,择区,择伴才是重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82113/answer/36148992?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session(豆豆妈)

程楠:家庭教育影响小[尴尬]

smart:我最近看了一本微软第三任CEO纳德拉《刷新》,有一大段描述父母对他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很真诚,父母对他影响很大的。包括他自己很喜欢板球运动,他从板球运动悟出很多做人和管理的道理。

yulan影响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无非是智商、家庭政治经济水平。学区什么的,只是曲折反映了后者。择伴是教养的迷思里面提出来的。也有争议。

乐乐妈:这人完全没有调查依据。到是看过考入名校的大多高中很好,其次是初中,而幼儿园和小学的很分散。但很多文章说的父母有三成开发智商的机会。至少我相信阅读习惯可以改变人。而就社交为人处事,我倒觉得父母的影响真的很大,更不用说各种好喜欢的培养。我觉得6岁前特别重要[调皮]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娃大了反而不咋听你的。

ella:那是不是小学差不多就好了,初高中争取好学校?小学打好基础,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吧?我队友说初中比较重要上好的,小学差不多可以,到时候再考虑学区房。6岁之前还是家庭教育啊

:那是因为当年有小升初,现在派位。选小学就是选初中了。

乐乐妈:是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挺重要的。

蒙蒙妈:[捂脸]这父亲也够神经病的。。。。。自己复习到凌晨2点。。。。把儿子叫起来看。。。。我觉得要看什么阶段的孩子,也要看孩子内心是不是认可。。。。父母认可的价值观,并不一定是孩子认可的,关键是要他内心真心认可才行。。。。如果是强加示范的,并不见得有好效果,可能反而逆反更严重。。。。

smart小孩子某个深刻的记忆和强化,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件事情触发[呲牙]他经常晚上出去跑步的时候,也有时刻意的和儿子说句,爸爸出去跑步了,次数多了,爸爸坚定的好习惯无形就影响了孩子,这个比说更多的话更有行动意义。

蒙蒙妈:那得儿子先认可父亲这样跑步的习惯是好习惯。。。。。我爸每天早上起来去学校操场跑10个圈。。。。。我一直都觉得这种言传身教对我来说是压力[捂脸]

乐乐妈:我觉得父母应该发觉孩子的兴趣 而不是强加自己的[尴尬]我妈和我性格就不一样 哈哈哈。我也不喜欢跑步。

smart:这个例子不是说明跑步本身的重要性啊,而是行动上给孩子一个印象,爸爸是坚定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情的人。

蒙蒙妈:父亲是这样一种人,不代表他自己内心也会想成为这样一种人啊。他得内心真心认可才行。

John不一定是跑步啊,只要是觉得父亲是一个坚持的人就行

(更多共读笔记请见群内共享云盘)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