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当AI遇到新零售,他们要用人脸识别改造连锁实体店

创业近两年,开为科技不断给自己的业务边界做减法。

这家主要输出人脸识别解决方案的初创公司,去年还曾将安防和零售放在对等的地位,更早之前,他们还有很多线上的互联网客户。

开为科技CEO 杨通告诉青亭网,随着团队对行业生态及自身发展的预判,弱化一些方向后,他们最终选择了零售这条垂直赛道。

2016年10月,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还在为线上流量增长瓶颈焦虑的众多巨头们终于意识到线下场景的价值。

新零售浪潮翻涌而至,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巨头快马加鞭向前冲刺的同时,还有众多创业者追随其后,期待能在巨头暂时无暇顾及的场景里抢占先发优势。

开为科技也将公司核心聚焦在机器视觉新零售领域,他们希望能用AI技术参与到连锁实体店的变革浪潮中。

抢滩便利店

避免与大公司产生正面竞争,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零售是一个拥有巨大链条、需要多方协调的领域。在零售便利店这个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中,除了7-11、全家等外资品牌玩家,还有致力于改造夫妻店的阿里和京东,但截至目前没有一家在国内形成垄断优势。

当AI遇到新零售,他们要用人脸识别改造连锁实体店

开为科技看到了其中的机会——通过为连锁零售品牌提供基于AI+AR的智能会员服务,参与到零售的链条中。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680万家夫妻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连锁便利店数量已经突破10万,销售额达1900亿,2017年便利店行业增速为23%。

2015年10月,阿里围绕散落在城市和乡村的零售店推出了名为“零售通”的方案,与此对应,京东不久后成立新通路事业部,推出掌柜宝,面向全国的中小门店。

零售通和掌柜宝都以网上订货平台的方式,链接供应商、经销商、店主,重构门店传统供应链体系,进而希望能吸引他们深度参与,成为各自平台的加盟店。

当AI遇到新零售,他们要用人脸识别改造连锁实体店

即使所有人都看到这680万零售店中的机会,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也很难去与巨头去竞争了。

他们首先选择切入连锁便利店市场。杨通认为,零售领域发展最快的就是便利店市场,部分原因与这些便利店品牌不断以加盟的形式“收编”夫妻店有关。

“这些夫妻店未来几年都会变成品牌便利店的部分,那么我们就没必要一个一个去试夫妻店”杨通认为这些零售店迟早会被大的品牌吞并,所以与连锁品牌合作是明智之选。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杨通早已意识到,他们不仅要跑的比别人快,还要做的比别人深。目前他们主要合作的便利店品牌有福建厦门的见福,河北的天天智慧,江苏的八天在线等,还有多家便利店品牌正在洽谈中。

“连锁便利店我们签约的大概有两千多家,实际落地已有上百家。”5月份,他们已经进驻北京及河北邯郸、邢台, 6月中旬,他们的产品将会落地厦门120家某品牌便利店,其他地区的落地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零售大数据入口

开为科技决定先从便利店的会员系统入手。他们通过一款被称为“梦之屏”的人工智能产品终端,为品牌商提供智能会员服务。

当AI遇到新零售,他们要用人脸识别改造连锁实体店

开为人工智能终端“梦之屏”

智能会员的实现离不开人脸识别技术。终端依靠摄像头或摄像机采集人的脸部信息,获得人脸ID并作为会员认定依据。当顾客下次入店,机器检测分析他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后,就能知道他是不是会员,那么商家无需再使用卡片或手机号作为会员凭证。

传统会员系统无法为商家提供精准的数据。例如购物时顾客心情的好坏,在店内的移动轨迹,甚至他们视线注意力的变化等都可以被机器捕捉,大量用户消费的数据汇总至后台就可用于分析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从而指导商家调整商品陈列、选品优化、精准营销等。

“刷脸”作为判断会员与否,在外人看来似乎只是个噱头。但是对于一家AI公司来说,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数据价值。在便利店的零售场景下,掌握用户部分信息后,再实现对于物的记录与认知,那么新零售中人、货、场三个关键数据闭环由此打通。

依靠人脸识别技术,开为的屏幕终端可为每位顾客建立人脸会员ID。首次建立人脸ID时,顾客需要扫描屏幕上二维码关注便利店的微信公号,完成人脸ID与微信ID的绑定。

“绑定完成之后,扫描下人脸,顾客的微信上就会收到优惠券”当笔者提及隐私问题时,杨通声称“多数情况下顾客会主动配合,一是因为扫脸使得购物便利提升,二是过程中结合AR特效,消费过程变得有趣”。

AR特效元素的加入不止为讨得顾客欢心。当顾客按照店员指示看着屏幕时,可能会发现屏幕中的自己已经戴上了“吃鸡”游戏中的头盔,还有熟悉的“大吉大利,晚上吃鸡”配文,扫过二维码后,微信上会收到对应的AR照片。

当AI遇到新零售,他们要用人脸识别改造连锁实体店

AR效果照片和广告

更多时候,这款屏幕还承担着广告变现的任务。比如他们为可口可乐做的AR定制广告,有些顾客在屏幕中会发现自己戴上了一款可口可乐风格的眼镜,而不是一顶浮夸的小丑帽,这便是他们依靠人脸识别,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心情个性化推荐的AR特效广告。

“如果便利店有需求,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定制促销广告,利用我们的屏幕为店里新品做推广”杨通告诉青亭网,从广告策划、AR效果的呈现、再通过屏幕将优惠券派送到用户微信...“整套产品的闭环都是我们来实现”。

在阿里研究院新零售报告中,阿里把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元素归类到零售的后台层面,中台涉及营销、市场、流通链条,前台就是场景、消费者和商品。

除了能利用屏幕将线下流量转为自家公号粉丝外,商家还能共享屏幕广告带来的收益分成,这也是开为团队为什么能切入连锁便利店的原因。

他们还计划为“梦之屏”外接物体识别台,实现对海量商品的识别,记录顾客的购买信息。零售场景中人的识别依靠屏幕“刷脸”,商品的识别借助物体识别台,这样他们能知道入店顾客是谁,也知道顾客都买了什么商品,从而不断丰富用户的“画像”。

按照杨通的设想,他们最终的目标是成为线下“流量和大数据的入口”。第一步是发展线下的会员,第二步是将线下流量转化成线上流量,第三步是成为整个零售大数据的入口。

零售大数据,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买了什么东西,主要涉及人、货、场以及人与货的、人与场的数据。

他们清楚,想要走到第三步,最后还需要与支付、物流、供应链等环节进行深度结合。显然这些不是一家初创公司能够完成的事情。当别人还在思考怎么落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为铺量而四处奔走。如果能在便利店领域迅速打造出一个新零售案例,未来开为与市场上其他新零售玩家合作的筹码也会更高。

营收千万

今年3月,开为科技入选百度AI加速器第二期。除了能与百度在AI技术上进行规模化合作,他们还能获得百度内部一些广告资源——通过他们投放在便利店的屏幕进行分发。

这套以“梦之屏”终端为基础的人脸识别会员系统,去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开为科技负责硬件调试工作的林女士见证了第一代屏幕的诞生。去年8月,她被派去南京江宁某个工厂协助并监督第一代屏幕的生产。“当时我负责在现场调整屏幕摄像头的位置,厂内没有空调,非常闷热,最后热的差点中暑”她回忆道,后来公司几个工程师也加入了“汗蒸套餐”,来工厂帮忙测试软件和主板。

为了寻找合适的主板厂商,自嘲“门外汉”的她一开始在淘宝上一家家咨询,谈妥之后,就给对方发测试包测试。

今年3月份,眼看屏幕量产在即,因为淘宝上卖家提供的产品质量不一,难做出标准化产品。她索性在网上搜集了一批深圳的主板厂商。开为科技COO杨宽从名单中筛选出了5、6家厂商,去深圳考察了近一周,最终敲定了合作厂家。

当一个依靠软件算法起家的公司,开始涉足硬件的时候,投入的增加不可避免。2016年11月,他们拿到了近千万天使轮融资,最新的Pre-A轮千万融资已经完成,杨通告诉青亭网团队目前正在寻求A轮数千万美元融资。

当AI遇到新零售,他们要用人脸识别改造连锁实体店

开为科技团队

开为团队由此前20人扩充到目前30多人,公司绝大部分为研发人员。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自己身兼数职,负责对外、硬件和市场工作。去年公司营收达到3百万,杨通预计今年能突破一千万,是去年的3倍之多,公司上一轮估值接近2亿。

除了便利店,他们还可以将智能会员移植到其他连锁零售品牌。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线下流量转移到线上进行运营和变现,除了屏幕可以分发广告外,这些零售场景下的数据未来变现可能也纳入他们的考虑中。

至于开为科技能够将零售大数据的闭环跑通,通过广告、流量、数据入口进行有效变现,还要看他们改造便利店的计划执行如何。

今年他们的计划是落地上千家便利店。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算下来平均每月他们要覆盖上百家。对于30多人的初创公司来说,这是不小的压力,但要想实现千万营收的目标,他们必须接受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