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要把琅琊改成臨沂?

langman莘蒂


現在人們通常認為臨沂的古稱是“琅琊”,但其實“琅琊”二字最早屬於青島的膠南,也就是現在人們常稱的“黃島”。

1、“琅琊”得名於膠南的琅琊臺,其高180多米,三面臨海,因“山形如臺”而得名。關於山為何長成臺子模樣,一說琅琊臺本是大禹治水時用土築成的,用來觀望水勢。二說是越王勾踐曾在此會盟,築土為臺,並在這裡建有行宮。

三說源自《太平御覽》,稱秦始皇“徙黔首三萬戶琅琊臺下”、“作琅琊臺,立石頌秦德”。秦始皇把3萬戶百姓遷到這裡,修築琅琊臺,刻石紀功。據傳,徐福東渡時就在這裡啟航,至今還留有相關的遺址。

2、秦統一全國後設置有琅琊郡,最初的郡治就位於琅琊臺下。此後,琅琊郡治一路西遷,漢初改在了東武(今諸誠);東漢時升格為琅琊國,建都開陽(今臨沂)。“琅琊”二字與“臨沂”二字第一次發生交集是在隋朝。

隋大業3年重置琅琊郡,治所就位於臨沂。此後琅琊、臨沂經常合併出現,相互代指,而治所始終在臨沂。臨沂則因為臨近沂河而得名,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的支流,被稱為臨沂的“母親河”。

3、元朝時,“琅琊”被“臨沂”徹底取而代之。為何“琅琊”這一地名消失了?這首先緣自琅琊臺的廢置。秦朝時,這裡建有秦始皇琅琊臺行宮,漢初毀於一場地震,此後相關建築湮沒於歷史風雲中,琅琊臺的盛名不再。

另外,琅琊郡的郡治不斷西遷,也導致琅琊的地名失去依託。根據古人設置政治中心的習慣,郡治通常位於山川腹地,不會臨水設置。因此,地名也隨著郡治的遷移而變化,因此“臨沂”取代“琅琊”,也是古人政治文化發展的一次記錄。

“琅琊”二字近年來隨著一部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而被人熟知。很多年輕人認為,“琅琊”相比較“臨沂”更顯得有個性、更有古風感。據相關報道,《琅琊榜》熱播後安徽滁州、南京棲霞山、青島膠南均來認領“琅琊”二字和自己有深厚淵源。

琅琊、臨沂——無論叫什麼名字,都是我們的家鄉。家鄉無論叫什麼,都是最美的。


指動濟南


琅琊,是山東省古代的一地名。今天山東青島還有一地名為琅琊臺,安徽滁州有一座山,也名琅琊山。但問題中的“琅琊”應該指的是古地名。古代地名的改變與地方行政級別和地方區域的劃分有密切關係。“琅琊”從春秋時期的邑到秦時的郡,西漢時的琅琊國,再到隋唐時改置“沂州”,清朝時期的琅琊道,最後到今天的臨沂。從名稱上看就可以看到每一時期的級別和區域劃分的不同,這種改變都是因時而變。

春秋時期,齊國設有琅琊邑,大概在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臺西北。秦朝統一之後,推行郡縣制,全國劃分了三十六郡,其中琅琊郡管轄區包括東部沿海各地區,如琅琊、不其、即墨等地,在今天山東東南。山東地區自古自然條件優越,農業、漁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經濟不斷髮展。到西漢初期,郡國並行制實施,看重了這一地區,增設琅琊國,為漢高祖劉邦從祖昆弟營陵侯劉澤為琅琊王,政治中心設在琅琊。文帝時一度廢除,東漢時期,又立琅琊國,封劉秀之子劉京為琅琊公。此時的琅琊國轄有十三城,地域廣大,屬縣眾多。治所從琅琊改到了開陽縣(今臨沂城北)。但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發達,是納稅大省,漢獻帝時再廢琅琊國。西晉時,又分封邦國,司馬倫的封地即為琅琊國。根據史料記載,琅琊國統九縣,大概有二萬九千五百戶。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才復琅琊國為郡。隋朝時,地方行政機構改為州縣兩級,琅琊郡改稱為沂州,治所在臨沂縣,管轄七縣。此時的轄區已經不涵括黃島地區了。大業年間,又改沂州為琅琊郡。唐朝時,穩定下來,置沂州,治所仍在臨沂,轄五縣。自此琅琊郡基本成為沂州的一個別稱。到清朝地方行政劃分有省、府、縣三級,沂州升為府,轄六縣一州。民國時期,沂州府依政府命令被裁撤,各縣直隸於省。

綜上,琅琊改稱沂州,是從隋唐時期就出現了,隨著人們熟悉“沂州”的稱呼,以及沂州行政級別的降低,“琅琊”這一稱呼逐漸地成為歷史記載,不再適用於現世。


國家人文歷史


點擊上方關注,關注直播臨沂!帶你瞭解臨沂!

臨沂因臨沂河得名,取“臨近沂河”之意。古稱琅琊、沂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個人覺得琅琊這個名字是非常有格調,非常儒雅的,“琅”這個字指的是一種玉石,讓人讀上去感覺到很有詩意。

西周時期建鄅古城,秦時屬琅琊郡,漢代設臨沂縣,清朝設沂州府,近代中國共產黨曾在臨沂地區創建了沂蒙革命根據地併成立了山東省政府。1994年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

而臨沂的改名,有點改失敗的感覺!


直播臨沂


作為一個臨沂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臨沂總面積17191.2平方公里,人口1124萬人,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下轄3區9縣:蘭山、羅莊、河東3個市轄區和郯城、蘭陵、沂水、沂南、平邑、費縣、蒙陰、莒南、臨沭9個縣。尤其以小商品批發而出名,被稱為長江以北的商貿中心。

臨沂地區在商周以及春秋時期分佈著眾多的小國,戰國時期逐漸被齊國和楚國完成統一,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秦朝統一以後,實行郡縣制,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琅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晉室南渡後,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

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宋室南渡後,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

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改蘭山縣為臨沂縣,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7月,魯中、魯南、濱海三個行政區合併為魯中南行政區,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下轄7個專區,49個縣。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臺棗、濱海4個專區。

1950年撤銷魯中南行政區,臨沂地區成立了沂水專區、臨沂專區,其後又經過多次調整。1992年的臨沂地區包括臨沂、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10個縣市。1994年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

現在的臨沂因流經該地區的母親河臨沂河得名,而在歷史上最常用的名稱是琅琊和沂州。由琅琊到臨沂的演變也是逐步進行的,宋朝還有沂州府琅琊郡,但是自從元朝開始,逐步被沂州所取代。元明清直到民國時期撤沂州府,臨沂劃歸濟寧道和膠東道,然後演變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才有後來的臨沂專區和臨沂地區。

所以,由琅琊改為臨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演化的過程,琅琊作為古名已成為過去,這正如原先的琅琊國陽都縣現在名稱變為沂南縣。但是,從名字來看琅琊和陽都都比現在好聽,但是那些都是歷史演化的結果。


銘蘇先生


這麼說比較合適——琅琊作為郡國的名字起源於膠南琅琊鎮但沒演變成臨沂的新名字。作為臨沂地區首府的地方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名字(縣名),開陽啟陽祝丘即丘臨沂蘭山。臨沂歷史上就叫過臨沂(治所在今臨沂城北)後來行政區劃沒把臨沂地區的首府叫做用琅琊縣。,睡覺


沂蒙老君


臨沂,原名琅琊。春秋之齊國置有琅邪邑,這是琅琊作為地名第一次出現。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置琅邪郡,郡境為山東東南部,涵蓋今臨沂大部。到了宋朝,置沂州,治所在臨沂,琅琊不再作為地名。從古韻十足的琅琊到通俗的臨沂,的確有點天上地下的感覺,你能想象琅琊榜改為臨沂榜時觀眾的感受麼?至今,沂蒙人民對琅琊甚為懷念,今設有琅琊王路等。琊之所以更名臨沂,也有部分原因是取“臨近沂水”之意,因地臨沂河得名,足見沂水的重要性。不過很多人認為,琅琊更適合,畢竟琅琊更為大家所熟知,大家都知道《琅琊榜》,這裡好歹也是”智聖“諸葛亮的故鄉,多少應該有點玄玄的感覺,“臨沂”這個新名字,顯然差點意思。如果,《琅琊榜》改成《臨沂榜》,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看


魯南觀點


臨沂市是山東省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下轄蘭山、河東、羅莊三區和沂水、沂南、蒙陰、費縣、平邑、蘭陵、郯城、莒南、臨沭等九縣,南與江蘇省徐州市接壤,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

臨沂古稱琅琊,但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稱呼,後來因境內第一大河沂河流經城東,故更名為臨沂,沿用至今。

琅琊原系山名,位於今青島膠南西南處,最初的琅琊指的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膠南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設置36郡,其中就有琅琊郡,治所也在這一帶;西漢時期,由於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原因,琅琊郡治所遷到今天的諸城一帶。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分封兒子劉京為琅琊公,後升為琅琊王,國都位於今天的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莒縣離諸城很近——今天看來,琅琊王這個封號大概是借用了琅琊郡這個名稱。

琅琊國地理位置優越,百姓眾多,氣候宜人,四季風調雨順,物產豐富,在當時屬於非常富庶的地方,引起很多人的垂涎。但劉京的父親是皇帝,無人敢提出異議。後來劉京的侄子漢章帝即位後,權力重新分配,劉京被迫以琅琊國的五個縣換取東海郡的兩個縣,國都也從莒縣搬遷至開陽,即今天的臨沂城,臨沂從此被稱為琅琊。漢獻帝初平年間,最後一代琅琊王劉熙被廢,立國150餘年的東漢琅琊國至此壽終正寢。

今天的臨沂地域在歷朝歷代分屬不同州郡,清初雍正年間設置沂州府,管轄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六縣一州。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改蘭山縣為臨沂縣;南京政府成立後,1936 年設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駐臨沂。

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臨沂地區,地委和專員公署駐臨沂縣,轄臨沂、郯城、蒼山、臨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陰、平邑、費縣、日照、莒縣13個縣市。1989年,國務院確定,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莒縣劃歸日照市;沂源縣劃歸淄博市。臨沂地區轄臨沂、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10個縣市。

1994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下轄三區九縣,直至今天。


民國年間那些事


對於臨沂為什麼從琅琊改名為臨沂,在這裡就要牽扯到了政治的更迭和宗族的落寞。

在西漢之時,琅琊縣所處的位置就是今天山東諸城地帶。到了東漢時期琅琊郡獨立了出來,成為了琅琊國,琅琊國的國都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老城區的位置。

自此之後琅琊一直處於此處,而這時的臨沂也就是那時候的琅琊。

而琅琊之所以聞名全國,那是因為在臨沂地界曾出現過一個非常強大的姓氏,琅琊王氏。而琅琊王氏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是處於一個比較知名,並具有推動作用的姓氏。

在西晉時期,琅琊王氏如日中天,是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在那時曾有一個說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其中的王就是琅琊王氏,而由於琅琊王氏居住在今時的臨沂地界,所以古時琅琊也就是今時臨沂。

然而為什麼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琅琊改名為臨沂呢?

這件事還要從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14年說起。在1914年琅琊由沂州之名被改為了臨沂縣。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此時得了臨沂地界出現了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並立的情況。隨後在1994年,國務院批准撤銷了臨沂地區和縣級的臨沂市,也就是雙方合併成為了地基臨沂市,成為山東省13地市中的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在此後,琅琊的名字也就逐漸的消失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曾經聲名顯赫的琅琊正是我們臨沂。

以上便是為什麼臨沂從曾經的琅琊改名為了現如今的臨沂市!


敘說傳奇


  很多臨沂人都知道臨沂在古代的名字叫做琅琊,琅琊這個名字可謂是非常有格調,非常儒雅的一個名字,“琅”這個字指的是一種玉石,讓人讀上去感覺到很有詩意。

  可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琅琊變成了臨沂,這種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因為琅琊這個名字,可以追溯到秦朝時期。  秦朝時期,天下設三十六郡,其中一個郡就叫琅琊郡,但那個時候的琅琊並不是在臨沂地區,而是在青島地區。  後來在西漢時期,琅琊自然災害多發,無奈之下,琅琊郡遷到了現如今的山東諸城地界,東漢時期,琅琊郡變成了琅琊國,定都開陽,也就是現如今的臨沂老城區。

  說起琅琊,就不得不提起歷史上著名的琅琊王氏,這個家族興盛在東晉時期,琅琊王氏的王導輔佐晉元帝司馬睿登上帝位,而且當時有一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  這句話說的就是王導和司馬睿一起掌控天下,那麼肯定有人問,王導雖然有扶龍之功,但身為帝王的司馬睿,就不會擔心王導篡位嗎?  司馬睿的確是擔心,但是他無力扳倒王導,在東晉朝堂之上,琅琊王氏的人佔一大部分,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又怎麼會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到了晉成帝的時候,王家的權勢就更大了,甚至能把皇帝當作是傀儡,這就如同司馬家當初取代曹家一樣,王家的崛起也讓司馬家嚐到了這種滋味。  可以說,很多人知道琅琊都是因為琅琊王氏家族,後來,琅琊經歷了北徐州,沂州,這兩個稱呼,元朝時期徹底改為了臨沂,之所以改名是因為琅琊郡的郡治不斷西遷導致的,不斷遷徙使琅琊的地名失去依託。  後來,在民國時期成為了臨沂縣,在1994年,臨沂市正式成立,臨沂二字,取“臨近沂水”的含義。


臨沂潮範兒


因為古代的琅琊不全是現在的臨沂,還有其他地區歷史上是屬於琅琊的?就舉個例子吧,很多人都知道青島的歷史是先有的即墨後來才有的青島,但是現在即墨劃到青島市轄區了。而歷史上的即墨古城沒幾個人知道是在平度的古峴鎮,那麼古峴鎮是應該改名即墨或者起碼的劃到即墨去麼?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跟現在不一樣,歷史上很多地方是由現在的一些區域共同組成的,但是這些地區現在可能又屬於不同的地級市,那麼應該由誰來繼承這個古地名?臨沂說自己是琅琊,那青島黃島區的琅琊臺是琅琊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