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金融研究所所長習輝:比特幣不是真正的數字資產 偏離區塊鏈初心

金融研究所所長習輝:比特幣不是真正的數字資產 偏離區塊鏈初心

由網易科技和起風財經聯合主辦的“鏈上無限”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所長習輝參加了上午的圓桌討論,她指出,數據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個生產要素。既然是要素,就有它的價格。關於數據如何定價,有交易規則和一些基本法律框架的問題,這個法律框架在我們國家還在建設之中。

她認為,數據要真正成為資產,有三個基本框架。第一,是個人數據使用的法律框架;第二,政府對數據的使用邊界;第三,企業數據定價。如果有這三個基本框架,就可以談數據作為資產了。

她認為,大家把比特幣等看作數字資產來看待,有些偏離區塊鏈在應用中的初心。對於區塊鏈,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私人發行或者基於這種互聯網算法這種新人機制而發行的數字貨幣,其實本質上是區塊鏈上面的一種權益類的共識機制,大家通過這樣一種共識機制,發行一種Token它的目標是激勵大家研發區塊鏈自身的應用,而不是用於升值炒作。

她指出,像期貨市場上開一個新品種,如果這個市場有人交易,這個品種自然而然得到持續開展,如果有一天沒有人進行交易,這個品種自然就會關閉。

羅智勇:習所長長期在央行做金融貨幣政策研究,這個話題相信在區塊鏈這兩年,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區塊鏈到底對金融行業會帶來什麼樣的一些變革和影響,對我們原有的金融這樣一個從現有的運行狀態上,區塊鏈會帶來哪些改變和提升?咱們國家現在在區塊鏈金融行業的應用上哪些研究正在開展?包括之前也看到官方新聞報道,央行也在做自己的數字貨幣開發,以及相應的一些準備,這方面能不能介紹一下?

習輝:各位好,剛才提了兩個問題,其實每個問題內容都比較豐富,接一下數字資產問題,說一下我們在央行層面的關注。我個人認為,從我們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到現在的數字經濟時代,其實數據本身已經有很多產品化的東西,所以在2014年左右的時候,我們關注到國際發展的時候,我們在探索整個經濟轉型,以及金融轉型,以及數字化演變過程,我們提出了新的研究結論,數據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個生產要素。如果從要素角度來說,既然是要素,就有它的價格,關於數據如何定價,有交易規則和一些基本法律框架,這個法律框架在我們國家可能還在建設之中,比方說我們的隱私保護法,如果這個邊界沒有清晰的話,個人數據如何進行交易,沒有一個邊界,像現在大家做大數據爬蟲的時候,個人數據其實是隨意地在被洩露,而且這中間也沒有一個法律的框架來能夠明確界定哪個責任。第二個層次,我們政府依法來採集的這些公共數據,這個數據如果有清晰的邊界的話,政府應該依法採集、使用,保持它一定成本基礎上,可以向公眾開放使用,進行一定交易。可以把個人、公眾、政府數據定價界定清楚的話,第三個層次就是企業數據定價。如果有三個基本框架,我們可以談數據作為資產了。

數字資產其實跟區塊鏈更多的,比特幣出來之後,大家更多地作為數字資產看待,也有很多人說是數字黃金,像期貨市場上開一個新品種,如果這個市場有人交易,這個品種自然而然得到持續開展,如果有一天沒有人進行交易,這個品種自然就會關閉。對於區塊鏈,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私人發行或者基於這種互聯網算法這種新人機制而發行的數字貨幣,其實本質上是區塊鏈上面的一種權益類的共識機制,大家通過這樣一種共識機制,發行一種Token它的目標是激勵大家研發區塊鏈自身的應用,而不是用於升值炒作,這個其實有點偏頗於區塊鏈在應用過程當中探索的初心。

80%的人關注的是幣,而非常鏈,初心有點偏了及我們追溯比特幣應用過程,2008年當時金融危機,很多人對於量化寬鬆或者對於政府信用法定貨幣產生了一定質疑,試圖在互聯網上構建虛擬的交易系統,有很深入探索,甚至跟商業銀行做支付清算方面協議。這是基於法律框架,礦泉水是公共交易媒介,以立法來規定,礦泉水也可以成為交易媒介,跟貨幣本身是紙還是貝殼,還是鐵塊,還是區塊鏈上面的一個Token,這個沒有關係,法定框架下授權結算工具或者支付流通交易媒介。這個我想有一個澄清,區塊鏈我們說的幣圈和鏈圈問題。

剛才謝老師總結了非常詳細區塊鏈應用各個不同場景,基於場景應用比較鼓勵,基於數字貨幣發行的,沒有任何實際使用價值,單純炒作的話,可以回顧一下,在座的技術大拿也很多,區塊鏈所存在的三種共識技術,無論是工作量來計算,還是拜佔廷,還是權益共識機制,都存在一種資源集中的,算力特別強,或者Token上佔有的份額特別大,或者佔有的信任機制份額特別大,都可能是控制這個的,與它非中心、去中心、弱中心本意也是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去炒作的話,很可能成為被割羊毛的,老百姓不懂這一點,大家應該有風險意識。

羅智勇:剛才有分析到,過去兩年因為行業缺乏這個事情有效監管,缺乏行業自律,所以很多亂象,各種空氣幣的發行等等,真正從政府以及全球角度來說,重視提升了,行業規範建立提升了,從業者本身認識和水平上升,未來一定迴歸到價值應用,這是必然。我們現在往這個方向推動,區塊鏈技術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跟產業結合之後,它的數字資產的交易屬性因為是先天自帶的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形態,從國家監管角度來說,未來的監管走向會是什麼樣?未來真正有價值的區塊鏈是這些價值。

習輝:你提出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我的研究範圍,我側重於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究。金融科技這一塊兩會的時候鐘行長定了基調,提質增效降成本很強,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非常強的作用,基於這個視角看待區塊鏈,至少兩個維度的應用,信息共享和監管協同有很多可應用場景。我們現在正在探索監管科技應用,一行兩會新的體系構建之後,資管產品穿透式監管、業務協同,區塊鏈至少做到分管方式有分佈式一本賬,大家可以看到共享的信息,這是比較典型的應用場景。

機構層面商業應用也是很多的,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時候,做了一個金融行業區塊鏈應用的摸底,40多個應用上線運用,其中跨境清算、同業之間的業務託管清算、信用證等等,這些基於信息層面多一點,交易層面限於它的算力、網絡、帶寬,以及整個聯盟鏈之間信任機制、協議構建。

技術可能永遠是一個實現路徑,與此同時要能用得更好的話,需要配套很多的機制和管理的制度,才能夠走得更遠。金融領域關注的點這麼兩點。

羅智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到什麼程度?

習輝:這不是我們所研究的,但是略微有所關注,範行長髮了文章,把央行貨幣發行路徑描寫非常清晰,中國金融去年今年兩期雜誌比較全面介紹。兩會的時候,鐘行長提出來DCEP,我們現在電子支付系統已經基本上care了線上線下支付場景,網聯的構建。這是傳統的不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貨幣本身作為記賬貨幣之後,本來就是一些數字,回到數字貨幣定義,大家講狹義的數字貨幣指加密貨幣,通過區塊鏈技術加密算法發行的一種貨幣,從廣義來講,電子貨幣也是一種數字貨幣,銀行對於記賬貨幣統統數字化了,並不是天天拿著現鈔來實現支付行為,有一個對公、對個人賬戶兩個層次,這些會影響到未來數字貨幣發行的一個整個框架。

此外,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我們關注到像德國當年要把所有的現鈔去掉,要實行所有電子化,實現無鈔化,遭到了公民反對。如果全部數字化發行的話,我們居民的隱私就沒有辦法來保證了。這裡面有一個邊界問題。像AI在使用過程中間,我們也在開玩笑,未來會不會人類都被機器人當作寵物來養,來觀察。所以技術應用一定是服務於我們的,為我所用,最後變成用我了,可能有點過了。所以這個地方有有一個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