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历史北伐少有成功,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灭掉强大的元朝?

五分音


首先要明确,徐达并没有灭掉元朝,元朝逃回蒙古高原继续和明朝对峙,明朝北伐只是将元朝势力逐出了中原!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明朝。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麾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正率领二十五万明朝大军大举北伐。他们面对的,是蒙古铁骑。这是一支在一百多年前横扫欧亚的铁血军团,他们所到之处,无数国家民族灰飞烟灭,更有成千万数量的人命丧他们的屠刀下。

但是面对雄姿勃发的明朝大军,这支军队却接连败北。最后连坐镇大都的元顺帝都预感不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溜烟跑回了蒙古高原,逃到上都,至此元朝作为一个中原帝国的时代结束。元朝在中原统治结束,残余力量作为北元存在。

1368年7月,徐达收复大都,脱离中原王朝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地区至此彻底光复。收复大都后,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随后李文忠东出居庸关,直克应昌,蒙元残部继续北逃。

在强悍的蒙古面前,明朝开始确立碾压的优势姿态!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明朝完成了这样的惊天反转?

1、中原王朝有了骑兵

蒙古人靠什么狂扫欧亚?除了成吉思汗这样的优秀领导,简单而有效的军事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蒙古人的硬件:战马。有了马,蒙古人有了一日千里的远距离奔袭能力。蒙古马个头虽不大,但是耐力强,这是蒙古人远距离跋涉的重要资本。

蒙古人进攻时,先行试探,骑兵不断在对方阵地游走,一旦发现对手阵地的缺陷,马上就可以迅速集合骑兵力量对该点发起猛烈进攻,这种突袭快准狠,一般一轮冲击就可以将阵地突破。而一旦敌方阵地被破,那么迎接他们的,就是战争的满盘皆输。

在蒙古人崛起那会儿,面对的是谁呢?金国和西夏,虽然他们也有游牧民族元素,曾经也有不可一世的骑兵力量。但是在蒙古崛起时,他们都走过了一百多年,早已垂垂老矣。面对蒙古的猛烈进攻,自然力不从心。而另一个对手南宋,情况就差得多了。如果不是南宋的防御体系得当,那么要扛得住蒙古大军的冲击真的不容易。宋朝军队一直以步兵为主,为啥?没马,不能在野战中送人头,只能在城头上打防御,而这种打法很容易遭遇到蒙古大军的“单刀直入”。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汉人也有战马了!蒙古人有的,汉人也有,而且骑兵质量更加优秀。一般认为南方缺马,为什么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地区会有战马出产?这不科学啊。事实上,这还要感谢元朝的一项政策。

成吉思汗嗜杀成性,他早期的梦想,是占领全世界,杀光土地上的人,然后拿土地来放牧!这一政策在早期对占领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关键时刻,谋臣耶律楚材站出来,劝导成吉思汗保全土地上的人口。用他们交税,蒙古人作威作福难道不好吗?

随后杀戮开始稍微减少,但是土地放马这事延续下来。元朝期间,在大江南北都有专门的马场来养马,当然也包括朱元璋生活的淮西地区。正是由于蒙元统治者在全国养马,给了朱元璋发展骑兵的基础,朱元璋注重对马场的重建和发展,使得朱元璋在明朝初期有了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这些部队是抢夺蒙古战马,进而吊打蒙古骑兵的资本。

而蒙古骑兵一旦遭遇到和他们拥有相同战力的对手时,碾压的快感不再,自然也缺乏战斗意志,所以最终也只能被明朝吊打。

长期以来,中原帝国能克制骑兵的有效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和他们一样强大的骑兵!而明朝经过发展和掠夺,也拥有了和蒙古匹配的骑兵战斗力。和霍去病的千里奔袭匈奴王庭一样,常遇春也是朱元璋的快刀,明朝骑兵的快速机动让蒙古人不仅打不赢,而且跑不掉。

2、中原王朝有了火器

在唐朝末期,火药第一次应用于战争,这就是“豫章飞火”。经过宋朝的钻研,元朝的过渡,火器终于在明朝大放异彩。

明朝在火器上最大的发展就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神机营所持的管形火器,是蒙古骑兵的噩梦。

在蒙古骑兵发起进攻时,明朝的神机营部队可以作为骑兵的克制力量发挥巨大作用。首先火器发射的枪弹可以击伤蒙古骑兵和战马,虽然杀伤力和射速射程比不上弓箭。其次,神机营发射时火药爆炸产生的巨响对敌方的战马会产生巨大威慑作用,而且产生的烟雾也会对对方战马产生恐吓。因此,火器的出现首先是对蒙古骑兵巨大的心理震慑。

如果说火枪只是吓唬一下的话,那么火炮就是对骑兵的成倍伤害。对骑兵碾压的姿态在清朝最终完成,清军收拾漠西蒙古时使用的就是火炮。

火器的出现是对战争面貌的巨大革命,彻底改变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力量对比。

明朝能够颠覆元朝,除了硬件的给力,最重要的还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汉人的坚定意志,正是怀着对元朝压迫的深仇大恨,化作送给他们的炮矢,才最终打败了曾经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政权!

可惜明朝虽然不断碾压蒙古各部,但是无法根除蒙古残余。明朝统治者只好修缮长城以图江山永固,明朝和蒙古步入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徐达在1367年10月率25万人自淮河北上,次年8月攻占大都,元帝出逃,元朝宣告灭亡。

先分析下当时形势:一方面朱元璋在诸多义军势力中胜出并壮大,1367年平江之战打败张士诚,基本平定了南方地区;另一方面元朝自1359起就基本陷入严重内乱之中,先有元顺帝支持的孛罗帖木儿与皇太子支持的察罕帖木儿长年恶斗,后有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诸将的彼此攻伐,战将接连身亡,元朝已经元气大伤。

朱元璋就是抓住这样的机会大举北伐,和徐达制定了北伐三步走的战略方针:1. 自淮河攻占山东、河南一带,占据潼关;2. 攻取河北,直至大都。 3. 由大都南下入山西,平陕甘,扫除元朝残余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徐达也是高效率地执行朱元璋的方针政策,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便占山东、克河南,入河北,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大都。明军此势如破竹,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

1. 元朝统治者内讧严重,元顺帝失去全局协调能力,各地军心涣散,以致于明军在山东、河南一路招降,没有受到太强的抵抗。

2. 朱元璋坐镇后方,强大的物资保障和精神支持让徐达全力北伐。

3. 徐达治军有方,不欺凌百姓,北伐时发布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北伐军力量不断壮大。

4. 徐达审视夺度,用兵如神。在遇到强敌时,懂得避其锋芒,在迂回运动战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而在最后把握时机将敌人一举歼灭。

总之,由于诸多原因,80年前的蒙古铁骑在明军面前完全换了一副模样,一路溃败,北逃大漠,一座巍然耸立的帝国大厦也轰然倒塌,迎来了朱元璋的朱明王朝。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将军,徐达本人呢在当时也没有拜过什么名师啊,上过什么军校啊等等,他和朱元璋小时候是铁哥们,干什么的,就是放牛的,但是呢,乱世出英雄。

徐达就是一个代表,军事能力极强,在朱元璋灭掉两大敌手,陈友谅,张士诚之后,便派徐达带着25万兵力,大破元朝,将元朝赶出了中原,赶到了他们的老巢,徐达为何能够如此轻松地紧靠25万兵力便将元军赶到了大草原呢?

第一,民心所向。

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时的朱元璋那是民心所向,元朝当政期间,横征暴敛,贪官污吏遍地都是,百姓们过的苦不堪言,不闹天灾还好,闹了天灾之后,饿殍遍地,别说吃饱饭,连粮食都没有。

元朝当官的个个大鱼大肉,不管百姓死活,为了防止百姓造反,十户一把菜刀,可以说是当官的丝毫不顾百姓的死活。就这样的政权,难道会有百姓拥戴吗?朱元璋自幼贫苦农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朱元璋起义之后,这些参军的百姓,个个都和元朝有深仇大恨,因此徐达率领的25万大军的战力可以翻一番了。


第二,元朝内部政权腐败。元朝当时内部还争斗不休,拖拖帖木儿死后,更无人支撑大局了,军队混乱无比,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原本战无不胜的蒙古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就这样的军队,在徐达的大军之下,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找刺激。

第三,徐达惊人的军事才能。徐达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徐达手下还有常遇春,蓝玉等大将,个个都是明朝开过名将,所向无敌,徐达出征前也做出了精密的部署。先取山东,再进中原,打得蒙古人一直逃窜,只打到他们的老巢,再无与朱元璋反抗的资本。

本文由楼笙发布


楼笙


灭元,分成三步走:扫除外围、直捣大都、山西决战。

1367年,朱元璋站在南京城外看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心中万丈豪情。

谁能想到,一个乞丐也有春天。

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后,江南已再无对手。在“天下”这个擂台上,只剩下最后两个选手:朱元璋、元顺帝。

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

南京城,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统兵25万北进中原。

这一刻,做为主将的徐达,站在了历史的最中心。



在这次决战中,分为软、硬两个部分。

软的战略是政治:

北伐军在进军途中发布了《谕中原檄》,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站在了民族大义、道德的制高点。

1127年以来,金兵攻破开封,掳掠皇帝、美女、财富北归。

1276年,南宋灭亡。蒙古骑兵纵横中原,汉家土地落入异族之手。

今天,徐达向天下宣告:“我们来了,汉人的天下将有汉人做主。中原的父老乡亲,请配合我们。”

这手政治手段,将北伐军与中原百姓捆绑在一起。



硬的战略是军事:

根据朱元璋的部署,北伐军从南京出发,必须先取山东,然后西进河南,继而夺取潼关。

这样一来,华北大地就在掌握之中,大都就是一座孤城。

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骑兵,再也没有祖先的勇气。元顺帝早已忘记成吉思汗的辉煌,抛下一切、带着老婆孩子就跑回了他们的祖宅——蒙古草原。

当徐达跨马进入北京城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创造了辉煌:离去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我亲手拿回来了。



软硬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1368年7月27日,历时8个月的北伐落下帷幕。徐达攻克通州,8月2日,兵不血刃的进入大都。

元朝亡。

但是元朝大将王保保还拥兵10万,据守太原。

面对这个劲敌,徐达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方式。他率兵西进,依次拿下晋城、长治,准备以此为根据地,与太原打持久战。

谁知道,王保保立功心切,抛下太原直奔大都,打算把元顺帝接回来,先立个“救驾之功”再说。

根据地你都不要了,徐达只好笑纳了。大都嘛,再打回来就是。



王保保万万没想到,徐达会打太原,这只能怪他“没脑子。”

完了。

老婆孩子、粮草、金银都在太原,必须打回来,要都被徐达拿走了,这些年的工作都白干了。

王保保的“没想到”,还在继续发生着。

有一天,天色已经很晚了,王保保打算休息一晚上再赶路。

月黑风高夜,徐达给他准备了法式大餐。

徐达亲自冲锋,大军冲入王保保的军营,大杀四方。元军损失8万人马,就此一败涂地。

王保保只带了几个亲随,逃亡甘肃、宁夏一带。

元朝,再也没有翻盘的力量。


温乎


在古代,从南到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凤毛麟角,而徐达能以25万之众,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元朝,属实厉害,但这其中也还是有很多原因

元朝内讧,内部不稳

在元朝末期,元朝皇族内部正在进行激烈的争权夺利,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军阀扩廓帖木儿、张良弼、脱列伯、李思齐等混战不休,另外,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间,元朝就出现过10位皇帝也能够看的出来,帝王频繁更迭,元朝内部政权必然不稳定,而且,在徐达率大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之时,元军主力却成了皇位之争的工具,正忙于内战,一个内耗如此严重的王朝,又能指望有多少力量抵挡势如破竹的徐达主力呢。

徐达有强大的后方,无后顾之忧

俗话说“三分军事,七分经济”,在徐达大军出发之后,朱元璋坐镇南京,朝局稳定,朱元璋对于前线大军的所有要求基本上都有能力满足,真可以说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徐达毫无后顾之忧,自然势如破竹。

北伐计划周密,有条不紊

徐达北伐出征之前,朱元璋与徐达和其参谋军师一起制订了一套很完善的北伐征战计划,第一步,先迂回攻取山东、河南,破掉拱卫元大都的外部屏障;第二步,北伐军占领河南后迅速挥师西进,一举攻占潼关,经过前两步,元朝主力基本上都损失殆尽;第三部,集中所有力量进攻元大都,元军此时势穷力孤,基本不会有什么变数。

军纪严明得民心,主帅徐达能力强

在北伐征战之前,徐达与朱元璋一起已经征战多年,且骁勇有谋,是一个军事天才,经过多年的积累,手下聚集了一帮猛将谋臣,因为徐达也是一步步升上来的,他能与下级同甘共苦,所以,徐达在军中地位极高,他当主帅众望所归,下边的将是对他也很信服。另外,北伐大军军纪严明,受到途中百姓的拥戴,得民心者的天下,最后北伐成功也是理所当然


娜娜聊古今


明初徐达北伐成功主要原因是:一、利用元朝内部矛盾,趁其内耗,顺利拿下元大都;二、北伐战略路线有利,避实击虚,先取山东,再进河南,北上河北;三、徐达等北伐将领具备高素质的军事能力和北伐军队素质高。

元末蒙古内部矛盾消耗了元朝力量

先是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出现了抗元的武装力量,慢慢地就形成像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独占一方的农民起义领袖,元朝中央政府也组建力量平定各地的农民起义,到后期就形成两股大的势力,一股是扩廓帖木儿,一股是孛罗帖木儿。这两股力量又互相不服,为了争抢地盘时有斗争,而元政府对这两股军事力量也没有太多办法干预,只能从中调停。

(元顺帝)

而这两股力量又参与到当时元顺帝和太子之间的斗争之中,先是扩廓帖木儿集团和太子党要铲除元顺帝身边的势力,诬陷皇帝舅舅老的沙等人,老的沙逃到孛罗帖木儿那边寻求保护;后孛罗帖木儿带兵到元大都强势将太子党的搠思监、朴不花杀死,太子出逃。此事被太子怀恨在心,命扩廓帖木儿攻击孛罗帖木儿,两大集团又开始交战,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孛罗帖木儿被刺身亡,扩廓帖木儿被封为左丞相,后封为河南王,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扩廓帖木儿在河南又和元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思道)、孔兴、脱列伯不和,双方又开始内斗不止,史书上记载"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本来被元朝廷寄予厚望去讨伐江淮一带起义军的)扩廓帖木儿就这样被拖在河南。

北伐路线避实击虚,有效达到目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起兵25万开始北伐。在北伐伊始,朱元璋为了得到北方地区人民的支持,早就发布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并严令北伐部队要秋毫无犯,不能惊扰当地居民,这样就得到北方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北伐路线首先选择从江淮入但是元军兵力较弱的山东,仅仅四个多月就拿下了山东地区,而后转向河南,并抓住时机很快占据潼关(当时扩廓帖木儿还在和关中四军阀在互斗,对明军处于观望状态),这样就扼守住关内向河南地区进攻的咽喉。随后又从河南入河北直奔元大都而去,北伐军队七月初二由河南开封出发的,一路上势如破竹,七月二十日取长芦(今河北沧州),二十三日至大沽(天津)。二十八日元顺帝看大势已去出逃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至此山东、河北、河南之地尽属明朝。由于元在关内、山西军队由于元顺帝的出逃出现了混乱局面。而后北伐军又挥师西进拿下山西和甘陕,元军抵抗不住纷纷撤向长城以北地区。

徐达等北伐将领具备高素质的军事能力和北伐军队素质高

徐达作为明朝第一名将,其军事指挥才能自然是不用多说的,明史评价他为“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常遇春像)

还有先锋常遇春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物,另外还有汤和、邓愈等一批从战场上打出来的高素质的将领,在关键时刻能打硬仗,打苦仗。另外当时北伐军队使用了火器在武器上有优势,同时北伐军也有一支强有力的骑兵部队,和蒙古军骑兵对抗也不落下风。这些都也是徐达的北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徐达能带领25万大军北伐成功的原因,但徐达并没有完全消灭掉元军,仅仅是把元军打跑了,打到大漠和草原上去了。


山中茅店


元朝的灭亡虽然表面上是朱元璋推翻的,但实质性离不开前前后后的起义军和元朝国运不长的种种弊端。

元朝末年的政权就是一头垂死的骆驼,而徐达直捣元大都就是压死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元朝并不是直接灭亡了,元朝在中原的末代君主元惠宗携带元朝宗室和蒙古残部北上逃亡,他们还是以“大元”为国号,又延续了三代君主,当时的明朝称这个政权为“残元”,“北元”。


公元1368年中原局势彻底失控后元惠宗就逃往塞北迁都滦京,继续遥控元军镇压各地起义军,几次南征都没有成功。直到明朝建国好多年的1389年才在蓝玉率领明军的打击下彻底覆灭。

元朝统治中国进一个世纪,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断。即使,出了几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其结果也是力不从心,更脱离不了元朝殖民中原的本质。从元朝初期开始,贪玩腐败之风就十分恶劣,在历朝历代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官职层出不穷,其实元朝的国定赋税赋税在历朝历代并不沉重,但这样官员一步步变着法儿的增加各种赋税,甚至到最后开窗户也要缴赋税,从元世祖到元文宗天历的70年间,国家赋税不断增加,列如盐课增加20倍,茶课增加240倍,商税亦增加近10倍。除此之外元朝还有一种奇葩的制度,不说南北异制了,就说元朝收取赋税的途径不是由国家自己收取的,而是承包给商人,这些商人和官员联合在一起大肆压榨百姓,在各种苛税和民族压迫下,各地揭竿而起,各地的起义从元朝初到元亡就没有停止过,所以元朝注定不可能长期统治中原。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巨大文化,思想差异就决定了元朝经济的覆灭,元朝大部分皇帝又不肯向汉文化彻底靠拢过渡,但最后即使元朝灭亡了,这些蒙古人也保存了自己的民族性,反观清朝,差点让自己的民族性彻底消失,其实现在的满文化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元朝后期,当年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战斗力,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虽然在元成宗时期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国帝王,但他们的这个宗主国灭亡之际他们不仅不派大军支援,反而幸灾乐祸的看笑话。



其实元朝的灭亡还是离不开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就连朱元璋在和元朝对抗的时候还多次向元朝示好,甚至接受元朝的封号,但陈友谅和张士诚似乎更能显示出来对元朝政权的仇视性,铁了心的和元朝干到底。

虽然这两个人对推翻元朝上有这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对比朱元璋他们两个又有着明显的缺点,“陈友谅志骄,张士诚器小”。


(陈友谅影视剧照)

陈友谅是真小人,一位把厚黑学发挥到极致的小人,更是真枭雄,陈友谅有远大的抱负,指挥兵马十分有谋略,更有绝对的实力,但对待下属却十分苛刻,动辄打骂,重则砍头,在没有夺取天下之前就经常杀戮自己的部下,完全不遵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得天下,谋臣亡”的道理,也是可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杀死自己的首领徐寿辉,最后自食其果也死于自己的部下手里,也算是天道有轮回吧!

(张士诚影视剧剧照)

至于张士诚的缺点就直接摆在桌面上了,张士诚甚至都不能说是朱元璋真正的对手,对于朱元璋来说完全是夏虫语冰不在一个层次上,张士诚这个人没有什么雄才大略,更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陈友谅和朱元璋对持时他虽然坐山观虎斗,却不懂的坐收渔翁之利,张士诚占领的地方十分富庶,对百姓也很好,但他完全满足现状,只想着割据一方,苟且偏安一隅即可,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王保保影视剧照)

所以最后夺取天下的必定还是朱元璋,元朝末期,本来在各地起义军的打击下就已经垂垂暮矣,靠一个有本事的丞相和一位骁勇的将军挽救不了大厦将倾的局面。现在有人说朱元璋是捡漏王,其实这是十分不客观的,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到朱元璋弑杀小明王称帝,朱元璋前前后后对推翻元朝政权的统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叙述不全,烦请包涵!


明月清风阁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蒙古内政腐败,导致了战斗力低下、蒙古的统治范围太大,已经无法集中力量对抗南方的各路军阀了、南方大明的力量已经全方位超过北方。

蒙古内政腐败,虽然至正皇帝刚上台的时候任用脱脱等人对弊政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成效没有达到皇帝的期望,他的努力他的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到了至正中后期,至正皇帝已经身心疲乏,对于改革已经放任不管了,手底下的人也是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着各种损坏国家的事情,大元至此已经完全没救了,起义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依靠丞相脱脱还能镇压,但是随着脱脱病逝后,大元的最后挺梁柱倒塌了,元朝也就完了。



政治腐败,带来的必然是军队的不堪一击!大元的军队畏敌不前成为了经常发生的事情,一旦开战,往往都是兵败如山倒。


还有元朝的统治也实在是太大了,北边直达西伯利亚高原,南边到达海南,跨越的范围太大,都可以说是一种势力范围统治了,如果地方上发生叛乱,一旦要出兵镇压往往都要消耗掉很多的军费,而且效果还不能保证。

元末的起义和别的起义有很大的不同,南方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军阀居然不是先联手推到元朝政府再内战,而是南方各势力先分出胜负再攻打北方大都,这期间有十几年,元朝居然没有绝对的兵力镇压!

在这十几年元朝军队都在干什么?难道各位不感到奇怪吗?等到朱元璋统一了南方后,徐达北伐,没有经过很大的难度,至正皇帝居然就北逃了。

从南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元朝在丧失掉江南后,财政日益匮乏,已经维持不了如此庞大的帝国了,更别说还要镇压起义了,而朱元璋占据富有的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一旦北伐,必然是势如破竹!再加上徐达等名将率军,胜利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七夜解说游戏


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灭掉元朝?一是有朱元璋强大的后盾实力为支持。二是元朝统治阶级失去人心,各地起义不断,动摇了元朝军队的战斗力。三是朱无章为了对付蒙古骑兵创立了步兵、火器和骑兵配合的战法,这些确保了徐达在前线战场的胜利。 1367年11月,明朝第一名将徐达奉朱元璋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元朝,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达为什么没25万军队战胜元朝军队呢?一是得益于当时的元朝统治阶层腐朽又无能,内部相当不稳定,著名的元朝将领脱脱,遭到了统治阶层的致疑,竟然被逮捕处死。元朝聚集一百万军队镇压各地起义军,这些各部落抽的骑兵,各怀鬼胎,心思不一,没有统一的组织及纪律,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在与各路起义军的决战中分崩离析,各自逃跑了。二是朱元璋采取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政策,严明起义军的纪律,要求起义军不得随意侵害老百姓的利益。尤其徐达宽容大量,不屠杀元朝投降的部队,因此徐达北伐军队越打越多。这为徐达北伐建立了稳定的基础,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三是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正确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促进北方的统一。徐达的副将常遇春,也是优秀的将领,他骁勇善战,多有谋略,为徐达的北伐战争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四是元朝末年群雄四起,比较著名的起义军有张士诚、陈友亮、方国珍等,元朝的统治阶级为了压制起义军,已经精疲力尽了,这为徐达的北伐,扫平了障碣。五是朱元璋部对火铳进行了改进,利用南方的财力优势进行了大量装备,后来渐渐有了三大类型,即普通士兵操弄的单兵手铳、装备于战船和关隘守备用的中型碗口铳及专用于城防要塞的大型铳(筒)炮。在火力上,此类大中型火铳已经可以充分压制回回炮。当时崛起江汉地区的陈友谅的军队就喜欢使用回回炮,结果在火力上受到朱元璋部的压制。 朱元璋部所研发、使用的这些火器在进攻战和防御战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在洪都保卫战中,如果不是火铳的大量装备使用,估计朱文正很难坚守三个月;尤其是火铳在大规模使用 的情况下很容易压倒蒙古骑兵。





迷之路砥砺前行


看看朱元璋称帝后做了哪些措施稳定统治,就知道元朝灭亡的原因了。

第一:严禁后妃干政,除第一代皇子外,后妃均选自小门小户,太后不得垂帘听政,外戚不得掌握实权。这显然是借鉴了元顺帝奇皇后乱政的教训。朱元璋也提了防止宦官专权,但后代子孙没有落实。

第二:严惩贪官,不惜大开杀戒。朱元璋对元末吏治的腐败有切身感受,所以最恨贪官污吏。

第三:诛杀功臣,废除丞相和行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五府六科都察院通政司,地方上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互相钳制。这是吸取了南宋元朝权臣专政,威胁皇权的教训。

第四:开科举,提拔寒士,尊崇理学,从思想上控制天下读书人。元朝不重视儒学和科举,让人才为造反者所用,朱元璋才能成功。

第五:严格户役制度,职业世袭,控制人口流动,取缔民间宗教,防止流民中出现第二个朱元璋。

第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明确皇位继承顺序,防范储位之争。元朝皇位传承混乱,也是严重的内耗。

以上可以看出,元朝的灭亡,根本原因不在军事,也不是徐达的北伐军战斗力逆天,而是明军打过来之前,元廷已经是个空架子了,一推就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