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文以韵之


实际上,三省六部制并不是首创于唐朝,如果把三省和六部各自再分开说的话,三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汉代就设置了尚书台,当时的尚书台隶属少府,汉武帝之后尚书台可以参与政务,东汉之后可以综理政务,魏晋时期尚书台成为独立机构,南朝时期尚书台改名成为尚书省,隋朝尚书省成为执政的宰相机构。门下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名称不一,东汉时期权力上升,可以参与机密的政事,晋时正式改名为门下省,北朝时期重视门下省,长官侍中为宰相之职,隋朝沿用。魏晋时期首置中书省,最高长官被称为中书令,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一起参与密议,不过地位不及门下省。

严格的把三省合起来讲的话,应该时确立于隋朝,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同为相府,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唐朝继承并且进一步完善,明确了三省的各自的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署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与隋一样都是宰相之职,互相牵制,一方面防止了权力的过分膨胀,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行政效率,权力的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府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归属尚书省,是尚书省下的执行机构。六部按其履行的职责来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中央的行政管理最后是由九卿来执行,到魏晋时期,尚书台下有六曹,可以相当于六部的前身了。

六部是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化,六部的出现说明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已经很完备了,所以延续了上千年。三生六部制在当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国家政治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三省六部制中的分权思想以及当中体现的民主非常具有现代属性。


国家人文历史


汉朝丞相权力过大,汉武帝设内朝制之,光武帝刘秀重置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虚位尊崇,曹操掌权时复置丞相,之后此职渐成为权臣篡权的缓冲,置废无常。至唐朝重新厘定职权,把丞相权力分解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的权力总和相当于汉丞相。三省长官在取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加衔,也被称呼为宰相真宰相。


中书省,由西汉中书演化而来,长官称中书令,负责发布政府所有最高命令,诏书则由各位中书舍人拟稿,谓之“五花判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稿完成后,由长官选定一篇再加润色而成,送皇帝御览写上“敕”字,即成诏命,行文到门下省。

门下省,初名侍中寺,在西晋已有雏形,由汉武部份内朝演变而来,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中书省发出来的每一命令,须门下省副署才可发送到尚书省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发来的命令不妥,有封驳驳回的权力。后来增设政事堂会议,事先统筹协调两省意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尚书省,始于东汉,成形于南朝宋,原称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仆射为副手﹐所有政令,经政事堂会议后,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户部,主管民政户口等。礼部,主管宗教教育等。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管建设。


三省六部虽分工明确,但也有特殊过,皇帝的诏命,在敕字下面,须加盖中书省,门下省的印章,再送尚书省执行。武则天直接任命官员,大臣刘炜之说,“不经凤阁鸾台,何以为敕”?武则天把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唐中宗挟带私货封官时,也是不经中书门下便封授,但装诏命的封袋,采用斜封,写的敕字,不敢用朱笔,而用墨笔,时人称为“斜封墨敕”。受封官员人家称为斜封官,语带揶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六部又分为左右两厢,二十四司,如此一来,中央政府便相当完备,三省六部制为后来历代沿用,虽有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头条南方鹏认为,这种制度优点是它三分相权,巩固了皇权,中央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缺点易形成拉帮结派,有了推诿扯皮的借口,有人认为此制度关乎唐朝衰弱至于灭亡,却是不符事实的,盛唐毁于兵制之变,及另一个独立于三省外的监察部门御史台的变迁,非本文内容且不论。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南方鹏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


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分割了相权,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在一定程度上,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上的一次创新,把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红又相互节制,提高了决策正确性和效率,大大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为历代所沿袭。


文以韵之


关于武媚娘的故事,我相信这些年来都被大家翻的滚瓜烂熟,尤其是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的上映,更将这一历史人物赤裸裸的摆在了公众面前,不论故事存在,亦或是不存在,它都是那样优美而吸引众人,就像小孩子从来都不蔽衣裤一样,无所谓害羞与不害羞,这只是一种认可、一种习俗,当然,这样的习俗从来都是有良好的理由:这是为了孩子的自由成长。亦或是为了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或许从来都是不言自明,尤其是对于那些想了解真相的人来说,这起码勾起了他们探寻的欲望,你们说,对吗?

  说起这个女人,我觉得有必要首先给大家说明一下,唐代的政治结构,也就是政府机构的设置与构成,因为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大家对她如何一步一步走进权力中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唐朝的基本的体制架构,一直以来我们称之为“三省六部制”,当然这只是说的中央政府,并不包括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三省分别称作: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设中书令,为正长官,副长官:中书侍郎,另有中书舍人若干人,一般有七八个人,主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说白了,也就是把皇帝想要推行的政策,记录下来,史称:勅,每当皇帝要下勅推行一条命令的时候,中书舍人这几个人就负责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叫做“五花判事”,当他们将勅令写好后,由中书令或或中书侍郎从其中选定一篇,再进行润笔,完成后呈报给皇帝,皇帝如果同意,就在勅书上画下一个“勅”字,这时候这道敕书正式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交给门下省进行覆核。


门下省,就是专门讨论皇帝命令的部门,有点像现在的议员,即对某一项议案进行讨论审核,看是否真的是利国利民,真的可以试点或者推行。门下省的官职设定,类似中书省,主官为侍中,副官为侍郎,以下设给事中,给事中与中书舍人一样,官职都不高,均是三品以下的小官,但是却是实际的实权者,就拿这个给事中来说,他们有权反对皇帝已经签批的勅,如果他们都反对,敕书就将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通常这叫做“涂归”,又叫“封驳”、“封归”、“驳归”。唐朝的官阶设定,分为九品,一二品一般都没有实际的行政职责,三品及以下才负有实际的行政职责,比如中书令和和门下省的侍中,以及后面即将提到的尚书令都是三品官。当然,如果门下省顺利通过皇帝的敕书,接下来就是尚书省的事了。

  说起尚书,是有一段历史的,早在汉代,尚书实际上就已经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了,当然,那时候这一职务还并没有实际的行政职责,他只是皇帝私人秘书处“六尚”之一: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前“五尚”分别负责皇帝平时的饮食起居,唯独尚书是管理皇帝的文书的,虽然官职小,但与皇帝的文字朝夕相处,接触核心机密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大得多,所以到后来尚书职权越来越大。到了唐代,历经千年,尚书就被划分出来,成为正式的行政部门。这就是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命令执行机关。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副官为左右仆射,下设六部:吏部(掌人事任免)、户部(掌民政、户口)、礼部(掌掌宗教、教育)、兵部(掌军事)、工部(掌工程建设)、刑部(掌司法)。左仆射掌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每部设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每部第一司为本部司,比如,礼部第一司,为“礼部司”,其余的三司,各有各的名称。办公区同样分设左右,左厢是吏、户、礼三部办公地点,右厢房是兵、刑、工三部办公地点,两厢中间单独设立一个都堂,每天上午各部主官都在都堂办公,便于协调政事,下午则回自己部门办公。当皇帝的命令到来后,尚书令在都堂召开各部主管会议,然后进行讨论,将皇帝的命令进行相应的职责划分,最后才逐级推行。



暖暖在线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时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三省六部制来源于郡县制,尽管有变动基本的政治思想没有变。秦朝以前,各国采用分封制,也称分邦制,资产私有,侯位世袭。嬴政统一六国后,做大的贡献就是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采用中央集权制,基层郡县制,也就是说是三省六部制的创始人是嬴政。

嬴政第一个提出资产国有概念,废除分封制,取消世袭制。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制可以说是世界首创,一直沿用到1911年,就连美国等国家目前的地方管理也都是郡县制管理模式。

恒量一个朝代是否有作为,恒量一个君主是否是政治人物。首先要看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改革。隋朝虽短,完善了政治制度,晋朝虽然没有名气,但对政治制度敢于改进,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归根结底是政治制度有所作为……


利剑搁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们之间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长官品级较低,这便于皇帝控制,防止大权旁落,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但是,中央各部门、各官吏之间互相制约和相对独立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审议、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他们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这虽然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积极作用: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消极作用:但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也有消极影响。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设置造成了部门重叠、机构倾轧,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皇权不断集中,宰相权利不断受到削弱,这也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衰落。


求之


旷世发明丝毫不比四大发明差。其实三省六部制是沿袭秦朝的三公六卿制的并不是唐朝的发明。说实话唐朝并没有多么伟大纯粹是靠捡漏才起家的,一个就是这个另一个是隋朝的科举制。这种体制安排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没有它中国这么大国家是没办法管理的。


一朵duo花


中书省管政令起草,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管政令执行,下辖六部,省长官尚书令(因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后不设,实际长官是尚书左右仆射);门下省管政令审核,长官侍中。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正二品,可进政事堂议事,权力很大。三省长官唯其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设。皇帝派其他职务的官员入政事堂议事,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这些人也都是宰相。唐代六部权力没有后世那么大,六部尚书是三品官。皇帝还经常设租庸使,盐铁使,转运使等职使分化六部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