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么是中国画的意境?

画微言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也是美学领域里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以头条上一个问答的容量,是很难说全面、说完整、说透的,但是,既然问到了,我就不吝浅陋,提几个点,算作回答,也算作抛砖引玉吧。

中国画虽然溯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花纹,商周时候的青铜器,早期如汉代的壁画、画像石等,但真正作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应该说是晋唐才逐渐形成,到宋元才蔚为大观的。所以,要谈意境,虽然也可以去谈汉代的壁画是如何朴拙、混融,但这毕竟不是巅峰时代,因此还是应该以宋元的作品为主来谈。下面,就分三个层次吧。

一、从历史流派看

从历史流派看,当以毛笔为绘画工具成熟后,粗略来说,中国画主要由北派、南派两种。

就北派而言,主要从五代到北宋,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范宽、郭熙等。北派绘画的意境,与其绘画的对象有关,考虑到北方的地理环境,所以北派画作主要画崇山峻岭、瀑布流泉、大木古松、群山万壑,因此,其意境的特点是崇高、雄浑、壮伟,有时也描摹北方的枯山寒水,传达出“平林漠漠烟如织”的意境。此外,北派还包括浓墨重彩的青绿山水。

范宽《溪山行旅图》

郭熙《早春图》

就南派而言,主要从北宋到元乃至今天都有丰富的传承,代表人物是董源。南派山水画,当然也受南方的地理条件影响,那就是植物茂盛,芳草鲜美,烟云缭绕,这也就相应影响了南派绘画的意境,表现出:温婉细腻、中和冲淡、意在言外、含蓄有韵味的特点。

董源《潇湘图(局部)》

通过上面的部分作品对比就能看出,南北派差别还是很大的。

二、从类型看

从类型看,中国画可以分为许多类别,比如文人画、院体画、宗教画等等,但最为核心,最具代表,也最有艺术特色的,当然是文人画。

文人画与南派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因为文人画家在历史上的许多时代,如南宋等都居住在南方,因此,其表现的内容与南派绘画十分近似。但从其内涵、韵味、意境上看,文人画更深、更美、更具有文化气息,简而言之,要“文心、诗情、画意”三者兼备,是将作者的神情、内心与笔下的风景、花草事物等都融合了起来,达到一种“情景合意、兴象玲珑”的高度。

梁楷《李白行吟图》,宋代

因此,文人画在技巧上或许不如专业的画家,但其传达意境的主动性,蕴含的诗情,是要超越一般绘画的。文人画会通过绘画来寄托作者的情怀、思绪、傲骨,因此,其意境也就具有一种高致、清高、趣味的特点。

苏轼《枯木竹石图》

通过上面的两幅文人画,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作者是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特别是苏轼的这幅画,很明显是在形容自己的个性和高洁。

三、从理论上看

西方绘画独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但中国画比较特殊,中国画的鉴赏的理论工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工具高度重叠,具有相似性。

换言之,可以用来描述诗歌意境的词,都可以挪过来作为对绘画进行评价。比如,著名的《二十四诗品》,说的是中国诗歌,特别是以“神韵诗”为主体(严羽)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意境,就可以拿来描述绘画的意境: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直到三十年,学界才基本确定《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应该不是司空图。

钱钟书在其《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也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剖析,诗画一律,其实从美学的范畴看,诗要包过画。中国诗歌的意境,并不限于上述绘画的意境;但中国绘画的意境,却并未超过中国诗营造的意境。


danyboy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画要有意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美学创造,也是中国画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的高度体现。


看到一位文学博士也从文学的角度,已经做出了很好的专业回答,那么,我再从绘画的角度做一些补充,与大家分享一下对中国画意境的理解。

什么是“意境”?实际还是“意”。

中国对于“意”的艺术表现要求,实际上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高度的要求。

比如,写文章要有“意思”,书法要“意在笔先”。


可能,古人的思维是形象思维,所以,我们今天,不太好理解。

古人的“意”是一个比喻,就是你想说什么的意思。

例如,文章你想说什么,一定要明确意思,书法“你想说什么”,一定要有你的“造势”表现。

绘画的意境是宋代欧阳修提出的。


他认为绘画以“荒寒”为高。

什么是荒寒呢?当然不是越荒凉,越冷清越好。

荒凉是一种美学境界,就是远离尘嚣,清净孤寂的一种艺术境界。

当然,中国画,不可能只有“荒寒”一种境界。

茂密,萧疏,雄强,婉转,灿烂,平淡,奔放,宁静等等等等,都可以是绘画艺术的境界选择。


我们以元代画家的绘画来说,王蒙应该属于“茂密”一路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借鉴了北宋李成的风格。

而倪瓒的作品可以说是“萧疏”或者平淡的境界了。倪瓒的美学境界应该是从梁楷马远的美学境界中来。

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山水,就比较复杂,是复合了多种美学境界的。


他的山水画,既有雄健的一面,也有茂密宁静的一面,更有平淡婉转的一面。

像黄公望这样的大师,他的绘画美学境界,实在难以用单纯的,明显的一种美学境界来概括他的艺术成就。不是说,他的山水画艺术境界不高,而是说他的意思境界太高了。


我们真的难以用一种境界评论,去说明一个大师的美学成,因为大师的艺术境界,往往是是异常丰富多彩的。这样的艺术作品,欣赏的价值更高。

艺术家要努力做到绘画作品有意境,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既然意境是一种美学境界,那么就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一样,只要有明显的喜怒哀乐,就是有“意境”。

那么,是不是只有山水画才有意境,人物画,花鸟画就没有意境?

千里马告诉你,意境绝对不是山水画的专利。


只不过山水画得天独厚一些而已。我的这个答题中已经贴了一些人物画图片,就是证明。

新时代应该有自己的创造和新意境。


比如,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把“辉煌”、“壮丽”、“远大”、“雄强”作为新的美学追求去努力营造自己的中国画作品。

学习和提炼艺术作品的美学境界,是艺术家提升自己的一种过程。


千千千里马


说到中国画,它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它甚至比书法更具有表现力。

都说西方画是追求的写实,而我们的国画是写意,追求的是一种意境。那么什么是国画的意境呢?

这个问题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只能试着说出几点。

第一,从国画的颜色来看。

我们都知道国画的颜色很少有鲜艳的,即使有,也没有强烈的对比,一般都是素雅,淡雅的,这就和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不谋而合了,国画也可称为文人画,作画的人也就是文人,所以这算是一种意境。

第二,从篇幅,内容来看。

国画一般篇幅宏大,包罗万物,体势也比较大,表现意境的往往为山水画,因为山水画看上去就比较有意境,因为你可以感觉到隐藏在群山之间的潺潺流水,感觉到萦绕在山间球头的朵朵白云,仿佛听到不知哪里传出鸟儿的啼鸣,这就是国画的绝妙之处,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所以有了这些特点,我们再来和西方油画进行比较,西方油画有风景也有人物,他们的色彩一般对比都比较强烈,强调的是视觉冲击力,而国画则可细细品味,慢慢把玩,他们的人物油画风格与我们不同,西方油画人物表达真实大胆,而我们的国画受文化影响,显得含而不露,朴素,含蓄。




(西方油画)


存希斋书法




这个问题要做学术化的回答,非常复杂,且很容易陈词滥调,故弄玄虚,所以我久未作答。



还是以我擅长的聊天的方式来回答吧,毕竟无论多么见解独到,知识永远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短板。



我曾经说,“所谓文学,就是经过作家优美人格折射过的人生与自然”,我想,绘画也应该如此,中国画更应该如此。

我认为,意境意境,意中之境,一种超越事实与物质的境界。

中国画尤其脱离形而下的物质世界,讲求神似,不讲比例,不讲透视,不讲明暗,画张桌子画张床,近小远大,离观者越近越小。什么道理?还讲科学不?对,不讲科学,只讲心灵,中国画就是中国画家们的一厢情愿。



画家应该是给万物赋予情感与生命的人,如动荡旋转的天空与燃烧的柏树——对,这是梵高,梵高的意境与中国画的意境,相对较浅显,但在西方,已经是超凡入圣。



中国画的花鸟虫鱼,山水风光,无不被置换或添加了画家美好的心,体现出一种形而上的审美的目光。

你的心是怎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宋徽宗的瘦金体与院画,无不皇家的高贵雍容。御制书体的点画呢,很像皇帝的任性;一群瑞鹤,好像为了皇帝在空中飞。

而农家小院的意境,又自是不同,可见意境不一定非要皇帝皇宫。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世俗的繁荣之上,是生命的喜悦。

齐白石的油灯,是画家心中的岁月与温馨。



我是常常自以为是的,我认为,所谓意境,首先要有意,有主观感受。

苏东坡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示”,意境是画家修养与人格的展示,是画家情感与想象力的展示。

真正的画家,可以强悍到改变物质世界。

归纳一下。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即所谓意加境,中国画是意多于境甚至意大于境,意中之境。

中国画较之西洋画,是更加脱离物质世界与逻辑思维的,中国画更加接近诗歌与神灵,更加有意境。


大悔忆智冰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虽有加彩的也是水彩,水在宣纸上会润散,妙就妙在润散上。其蒙蒙态自然,是人工人为不可达到的。

蒙润散再被利用为空白,其空白处就转为:要雾是雾.要霜是霜.要雪是雪.要云是云.要水是水.要远是远.要空间是空间.要原野是原野.要背景是背景的状态。

这就是拉观者也入画的妙趣,实为观者入想象中的体现。

观看者入想象,其想的项就是意境。即观者啥意就是啥意了,这也是中国画多山水且房小人物更小的达忽略程度的原因。而其人物画像除堂挂的画像以庄严为主显呆板外,渲染居室氛围的人物画则是用体态衣佩的飘式动态画出灵动出来。因而有吴带飘风说,此灵动源于汉朝,这可由云朵的鼎上回纹雷云变为汉朝时的如现在的豆号云跳动上看出。

而工笔画严谨求象外,丰满使灵动显示出来,因而唐朝尚肥。宋时才改为瘦露透秀。明改为古怪。但齐白石.许悲鸿又坚持灵动了。而范曾坚庄重。李可染坚大宏。也有坚江南巧俊与玩皮的,这些情态都指向意趣达意境的。因而与欧油画照镜子所画的像不同。


味哎儿


意境是通过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意交融引发持续联想,进而实现的一种审美表达,是中国古典审美的极致追求,是国画特别山水画独具的魅力。

意境的要点,可概括为:

1.情景相交,即被创作的客观景物与创作者的主观思绪能够自然、和谐、有机地交汇在一起,产生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2.虚实相生,即通过留白、约略、笔意等虚化的处理手法与所画实体景物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发散联想。

3.巧拙相成,即能够将高妙与幼稚、工巧与古拙等视觉感受统一到一个画境中,实现“妙处难以言说”的效果。


儒客非儒客




意境,用到画上,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画的神韵,画的灵性,画里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意思。



意境,不只体现在中国画上,西方油画也有意境;不只是山水风景画有意境,人物画包括人体艺术画也有意境。大凡一幅成功的画作,都自然地流露出特有的意境,让人们在欣赏中去思考去理解去联想去想象。



山水画往往因其山峦叠嶂,瀑布飞湍而更显层次,更因其似远似近若隐若现朦朦胧胧虚虚实实的画面给人一种或气势磅薄,或寂静寥阔,或深不可测,或空幻渺茫的感觉,这就是画的意境。而人物画,一般更具像更直观,似乎一目了然,意境浅显,其实不然。通过人的形体动作、眼神、表情一样可以展示画的意境。比如安格尔的《泉》:画中美丽的裸体少女手托酱紫色陶瓶以垂直构形站在绿色的壁龛中,少女表情单一,目视前方,透着无邪的神韵;飞泻的清泉给平静的画面增添了流动的韵律,更衬托了少女的纯净和青春活力。这不就是意境吗?



中国画由于更注重含蓄,内敛,神似,所以往往看上去意境更深远,更辽阔,给人以更多的联想。


灯影书画


意境是指山水画而言的。山水画构图源自古人的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境,来自于深。古诗有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思中就有境了。可见境又来自曲与幽。观李可染先生的《千岩竟秀万壑争流》《万山红遍》《漓江春雨》《井冈山》图,便可知什么叫境了。



墨之客江南烟云1


意境一词,在中国画中所表达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品中具有的人文认识与深化的体验。二是通过技法功力的表达所能感知的艺术创作。中国画中的意境,基本要求是技法功力体现与笔墨。在笔墨的认识过程而达到人文的认识。因此修养对于艺术创作起到的认识作用非常重要。作品中人文的认识与深化的程度,既意境的高低。如果缺乏技法功力的艺术形式的价值,那么意境也无从表达。。。作为意境,在中国画中的根本意义,正在于支撑作品的内涵。并不是任何画作都具有意境。只有符合于上述二方面,才有可能在作品中产生意境。并且意境又有高低、深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的追求,更具备意境的完美表达。要讲什么是中国画的意境,我认为,直接感受于心境的艺术形式加上完美的艺术品质,可以产生意境。并在不断的艺术追求中提升意境的升华。达到艺术创作的完美。(花鸟,自写)。


乾得堂


我认为,所谓的意境,是古今众多艺术大家在作品中营造出的一种美学境界!虽是人工的产物,却不带有雕琢的痕迹,是自然而然创造出的一种美感。意境中的情是景物中的情,意是景物中的意,虚实相生,大片留白,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是天然之美、纯真之美与自然美完美交融。你看有些画作,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画卷,虚实结合的十分自然,完全不同于西洋画的写实风格!中国艺术家完全把个人的情感赋予在画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境界,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意境创造出来的独特风格,让你的想象不受约束,心随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