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铁岭名人录小传之四

19.焦献猷

焦献猷(生卒年不详)。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铁岭知县。

康熙三十八年(1698),银冈书院曾被八旗兵丁占据。焦献猷上任伊始,即遵郝林的嘱托处理此事。他多方争取,历尽艰难,历经二载,最终运用词讼手段,经盛京户部和奉天府尹裁断,原有遗产仍归书院所有。“讲堂新葺,教泽远贻”,“银冈从此留千古”。后人感念其重修银冈书院之功绩,将其事迹载入地方史志。

20.李清钥(1669-?)

李清钥,字叔达,号林庵,别号北门。铁岭人,李成梁后裔。清初著名书法家。

李清钥自幼喜好书法,楷书、行书、草书都造诣精深。

其在书法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出资集刻《古宝贤堂法帖》(俗称《小宝贤堂贴》)四卷。该贴是对明代《大宝贤堂贴》的补充和续编,摹刻精良。每幅作品前有李清钥的楷书题笺,后有其楷书或行书跋语。他本人亦有一件作品刻入从贴之中。《古宝贤堂法贴》的集刻对传承中华文明、保存书法精品、弘扬书法艺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李清钥对故乡“铁岭”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每于作品的题款处注明籍贯,令铁岭后学们敬仰。

21.高其倬(1676—1738)

高其倬,字章之,号美沼、种筠,辽宁铁岭人,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堂弟,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女婿。

高其倬历任云贵、闽浙、两江总督。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良。有奏疏及《味和堂诗集》。

高其倬精堪舆术,为清代著名的风水学家,曾受命为雍正择墓地。高其倬也因此被授三等男爵。

文学成就高其倬以诗名世,被称为“一代作手”,袁枚说他的诗“直驾新城(王士祯)而上”此外,他为堂兄高其佩的指头画填写的题画诗,都是卓有见识的“画评”。为我们研究高其佩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高其倬的散文也是很有特色,传世佳作《堪与家言》颇具影响。

22.李鍇(1686-1746)

李锴,字铁君,号眉山,自号焦明子,清代铁岭人。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和田园诗人,与同时文人戴遂堂、陈石闾齐名,素有“辽东三老”之称。祖籍铁岭,出身铁岭名门望族李氏,为明太傅宁远伯李成梁后裔。

李鍇中年弃职,过着“因庄无物不天地,或不将身玷水云”的庶民生活。常闭门吟诗作赋,著述甚丰。

李锴是朝野相闻的著名隐士。著有《睫剿集》、《睫剿后集》、(又名《含中集》)、《原易》、《春秋通义》、《尚史》、《南史稿》上百万言,辑入《四库全书》之中。

李锴的诗,不仅当时很有名望,而且对辽东后来诗歌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3.戴亨(1691—)

戴亨字通乾,号遂堂,生于北京,出生两月因父亲戴梓以罪被流放,便“襁褓随亲徙北陲”,在其母怀中流放到铁岭,从此隶籍铁岭。

曾任河间县教授,自此离开辽东。乾隆二年(1737年)任山东齐河县知县,此后数次回辽东探亲,留意描绘辽东人民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戴亨为人笃於至性,不轻然诺。其诗宗杜少陵,上溯汉、魏,卓然名家。戴亨一生“未尝一日废吟咏”,专于诗文,创作颇丰,诗声颇高,与李楷、陈景元一起被誉为当时蜚声文坛的“辽东三老”。

其后曾随其侄戴秉英在任所闲居,晚年居家而终。现存有《庆芝堂诗集》18卷,收录诗文1312首。

24.陈景元(1696—1752)

陈景元,字子大,号石闾,其先人由琅琊迁至辽东铁岭。陈景元终身布衣,为“辽东三老”中最为困窘者,然对文学艺术却十分执着,工诗善画,精于书法,有《石闾集》三十卷传世。

景元生年作字效晋,作诗效汉,务欲自拔于流俗之上,是集乃其手书,《拟古诗》六十首以贻雷鋐者,前有短札,亦其手书,鋐并钩摹笔迹,刻之纸板,颇为精好。

25.巴彦(?-?)

巴彦,字盛侯,姓瓜尔佳氏,出生于开原庆云谭相台,清镶白旗锡伯人。

咸丰版《开原县志》中记载:“巴彦,乾隆三十四年征云南金川等省,力战杀贼。乾隆三十八年凯旋,叙功补骁骑校。历擢防御、佐领,熊岳协领,并署副都统事。”

记载中,巴彦的生卒年不详。根据家谱所记推断,可能生于康熙末年,卒于乾隆末年或嘉庆初年。

巴彦18岁披甲为兵,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是开原清代史志记载的第一位正二品官员。巴彦因在收服大小金川战役中立下赫赫军功,因而得到皇帝的赐碑诰封。

位于开原八宝镇大湾屯村西的巴彦碑是一尊九孔透龙古碑,此碑被誉为中国锡伯第一碑。


铁岭名人录小传之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