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如果没有那篇误发的新闻稿,明朝未必灭亡得那么早

公元1642年,历时三年的明清松锦之战接近了尾声。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知道,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挽救明朝的灭亡。但他业明白,即使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也绝不能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那两个字——求和。

崇祯不敢开口。他需要由别人提议,才好顺水推舟,把这件事情进行下去。幸好,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名叫陈新甲,职位是兵部尚书。

此时,清军围困锦州已有半年之久,眼看洪承畴带领的明军精锐支撑不住了,崇祯皇帝便一再下令,让陈新甲牵头,召集群臣商讨应对之策。陈新甲何等精明,回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兵部会议御奴之策,大端以息兵为言。”意思就是,我们都商量过了,结束战争是普遍的意见。他既没有直接说出“求和”二字,又顺便拉群臣下水,给自己打掩护。

接下来,君臣二人就仔仔细细地商量了“求和”的具体计划。最后,陈新甲提了一个要求:“使团必须随身带有皇上亲笔敕谕,否则皇太极不会轻易相信我们。”崇祯皇帝无法反驳,只好写了一封秘密敕谕。

如果没有那篇误发的新闻稿,明朝未必灭亡得那么早

于是,陈新甲运作了一段时间后,派出职方郎中马绍愉等人,携带崇祯皇帝的敕谕秘密出关。这是明清之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议和。

马绍愉后来写了一封信,把谈判的具体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派人秘密送到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手里。陈新甲知道是和谈内容,坐在大堂里就读了起来,顺手就把摊开的信纸放在身边的桌上,然后走进书房,拿起笔和纸琢磨。

就在这时,尚书府的一个家僮走进大堂。这个家僮平时有一项任务,就是把尚书大人写的文章拿到“塘报”去发表。所谓“塘报”,就是一种古代的报纸,只在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用来发布政治或军事相关的消息。

因此,家僮早就习惯了帮尚书大人“投稿”,有时候陈新甲太忙,没时间吩咐,就把稿子扔在桌子上,家僮看见了就拿去发表,问都不用问一声。说到这里,各位肯定明白接下来发生的惨剧了:家僮走进来,发现桌子上有一张信纸,下意识地认为是尚书大人写的稿子,二话没说,直接拿走了!

如果没有那篇误发的新闻稿,明朝未必灭亡得那么早

这一边,毫不知情的陈新甲还在书房里冥思苦想;那一边,几个文书正奋笔疾书,誊抄马绍愉写给陈新甲的密信,一张张塘报从他们手中诞生,快马加鞭送到文武百官的手中……

崇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就这样因为陈新甲的一个低级错误,因为一个过于勤快的家僮,从而不可挽回地发生了。大明朝“屈尊”找皇太极讲和的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京城,引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口诛笔伐!

于是,一切都结束了。陈新甲丢掉了项上人头,崇祯皇帝和皇太极失去了和谈的机会,而大明王朝的垮台也彻底失去了悬念。

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就此灭亡。

如果没有那篇误发的新闻稿,明朝未必灭亡得那么早

如果当初那个家僮手脚没这么勤快,或者临时有别的事情,没有走进尚书府的大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另外一个结局:首先陈新甲不会死,继而就不会在朝堂上干傻事,崇祯皇帝有可能同意皇太极提出的条件,然后明清握手言和,最后明军集中力量消灭李自成。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至少能肯定一件事:如果和谈没有泄密,明朝不会这么快就剧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