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渤海国灭亡之后,文明倒退回原始社会型态?

祗树


鄙人拙作《满汉恩仇录》中,论述过该问题,希望能帮助你。

为防渤海人叛乱,辽太祖阿保机在班师前,下令将渤海国的王室贵族千余户,随军迁往契丹本土。可即便如此,渤海国故地遗民的反抗情绪依旧浓重。于是,天显四年(公元929年),在大臣耶律羽之的建议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命令,大规模南迁渤海国的故地遗民。凡渤海国十五府、六十二州,均在迁徙之列,渤海国旧州县或侨置到今辽东、辽西及内蒙地区,或南迁后改为新名,或干脆废弃。至于契丹强迁渤海遗民,所造成的影响,那是非常之大!

首先,当时的交通工具相当落后,迁徙路途又达一、二千里远,真正的千里迢迢、路漫漫。大批迁徙的遗民,在无尽的悲愤与心伤之中,凄死于背井离乡的途中。其次,迁徙后的人丁稀疏,使得渤海国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遭受到严重破坏。学者考证,得以留居原地的渤海人,非常有限,总计仅有两万余户。至于渤海国原盐、穆、贺各州的居民,更仅余二、三百户。受此影响,大片原本繁荣富庶的经济区,变成了渺无人烟的荒原,曾经灿烂辉煌的上京城(即忽汗城),也成为一片颓垣断壁。至于大量的典籍文献,更至荡然无存。最后,渤海遗民遭强制外迁后,生女真人很快从东、北两个方向进入渤海故地。这些生女真人,主要是渤海国时期,没有被征服的黑水靺鞨。经考证,辽代,生女真完颜部以下三十四部中,除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及乌第河流域的生女真各部外,其余部族俱都分散在曾经的渤海故地。由于,生女真各部的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渤海国,渤海故地的社会文明,再次大幅倒退。无论怎样衡量,如此大跨度的社会文明后退,实在是一场令人悲悯的可怕浩劫。

可有一点,强制迁徙渤海遗民,对巩固契丹在渤海国故地的统治,效果非常显著。正如契丹所料,渤海民族的主体,被迁徙至辽朝眼皮子底下后。各处渤海遗民不能再相互通联,霎时,便化成了一盘散沙,丧失了反抗契丹统治的条件和能力。那些遭到强制迁徙的渤海遗民,俱都沦为可供服役、纳税的国家编户,从此,只能屈从辽朝的统治,听任契丹的驱使。

需要说明,除了被强制迁徙,以及侥幸留居故土的渤海人外。学者考证,另有大约三十万至四十万渤海人,不愿屈服于辽朝统治,转而,逃亡至王氏高丽、女真(原黑水靺鞨),甚至更远的中原(后周、北宋)。这部分外逃的渤海人,在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和生活中,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分别融入到高丽、女真族和汉族中。辽亡金兴后,原辽朝治下的渤海人,又纷纷加入到同族血脉建立的金朝,期间,很多渤海人融入到女真人中。再至金元交替时,原金朝治下的渤海人、女真人,除少部分外,绝大多数都已融入至汉人的汪洋大海中。


折冲万里


渤海国被辽灭了后,一部分难民南逃被王氏高丽收留,一部分被契丹人当作汉人归入汉人城市,由负责汉人事物的南院大王管理,元朝后渤海人和汉化的辽人都被蒙古人归入三等人汉人中。可见他们的后代分布在北方汉人和朝鲜族中,和鱼猎女真人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


小螺丝a


每天都在讲文明,什么是文明,?在从林中动物胜过了人类,就要依照动物的文明生存,后来人类发展大了,按人类的文明,动物是用来吃的,所以,文明也会因对像,环境,各方面条、件而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