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傍着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

于无声处34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不直接走湖面,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要明确京杭大运河的目的,京杭大运河是为了将南方的粮食等物资稳定的运到北方的政治中心,不论是隋朝还是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为什么修建京杭大运河呢?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多,以及经济农业中心的南移,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而北方政治中心附近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为了稳定就要求,京杭大运河能常年持续的供应物资。

比如元朝时期就曾经改漕运为海运,还计划在胶东半岛开通胶莱运河,这样成本大大的降低,但是由于海运存在风险比较大供应不稳定,最后还是以漕运为主,胶莱运河也没有了消息。

直接在湖里航行看似降低了开凿京杭大运河到成本以及维护成本,但是,由于黄河水患等原因,江淮地区湖泊河流等水文情况非常复杂,这样就不能保证稳定的航道,风险很大。而独立成河,实际上便于维护,便于航行,便于物资转运及管理。

其次,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湖泊开阔古代多水匪,直接在湖泊里航行危险性格外大,毕竟江湖“水深”。

当然,现在看京杭大运河是沿着湖泊,但这些湖泊在京杭大运河修建时候还不一定存在。实际上京杭大运河也不是一次性修建完成的,历朝历代都花大力气维护修缮,毕竟这是关乎王朝统治的大事!




沧海桑田史海沉钩


京杭大运河的确是傍着湖边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像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南四湖旁边,都能看到清晰的大运河河道,很明显当初修建运河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将这些湖面用作航道,

南四湖微山湖边,沿着湖岸边开凿的大运河

为什么运河不走湖面直接过,还专门费钱费力绕开湖泊挖运河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湖面太大,行船时不好参照;而且运河就是要走繁华地带,将这里的物资转运四方,而走湖中,就失去这一功能了;还有的说当初修建时利用天然河道,当时天然河道就是这样子的。

其实这些分析都不准确,湖面大,设立航标就可以了,如果湖泊可以行船,直接在岸边就能形成繁华集镇,而不是在运河边上,而且当初的天然河道,很明显不会那么可丁可卯地傍着湖走。

大运河之所以傍着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湖泊水太浅,没法做航道。太湖大部分地区的水深不足2米,洪泽湖、高邮湖、南四湖一般水深也不足3米,而且水位变化大,枯水期更浅,来来回回变航道,一不小心就会搁浅岸边,动弹不得,这就太麻烦了。而运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运河河道常年有人维护,浅了就疏浚、补水,反正就在岸边作业,维护也方便,而要是在湖中做航道,在古代没有大型器械的条件下,维护起来就太难了。

第二,运河中的船,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靠河水的自然流动,或靠风帆来驱动,毕竟大运河河水流速很低,而且逆水行舟的时候还很多。而靠风帆就更不靠谱了,总不能春夏东南风盛行的时候只向北走,冬天刮西北风的时候只向南下吧?其实在没有发动机的古代,运河中的小船,靠人划着走还凑合,而真正转运大宗物资的大船,更多的都是靠纤夫一点点拉着前行的,如果运河航道在湖里面,怎么拉?所以运河必须不能太宽阔,而且运河两岸必须有坚实的陆地供纤夫行走。其实在大运河两岸,很多地段都用青石铺着专门的纤道,以方便纤夫拉纤。所以运河即使经过湖泊,也不能走湖中间,而只能走湖边,要么再挖一条河,要么在湖边筑堤将河与湖分开,形成一条运河。

大运河上的纤夫

大运河苏州段留存下来的纤道文保碑


作家桑妮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1797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不过让人奇怪的是,京杭大运河并没有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而是傍着湖走的,这是为什么呢?

京杭大运河作为重要的物资交换纽带,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6个省市 18个市区,沿用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还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湖里水多水少都不利于行船

京杭大运河不直接利用湖面当航道,首先是因为我国河流夏秋容易涨水,不时还泛滥成灾。到了冬春季节,河流容易干涸,河床变浅,非常不利于船只航行。而且大湖里风浪也大,开凿专门的运河能避开风浪,保证平稳行驶。

湖面不利于水位调节

其次由于地势差异,很多地方需要通过开关闸门来调解水位。大运河宽面窄方便调节,但是湖面那么大,即便修起来船闸,水位调节也不明显。

而且古代的船没有发动机,有些路段全靠河岸上纤夫拉着走,如果在湖面航行,大货船恐怕行走都是问题。

挖京杭大运河时,现在很多湖泊还没有形成,比如洪泽湖。不过为了减少工程量,在合适的地段,古人也是会利用天然的湖泊、河流做航道的,比如京杭大运河就与微山湖是相通的。

大运河不仅方便了南北方货运,还促进了沿岸城市经济繁荣,可以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了。真是不得不赞扬老祖宗的智慧!


爱问爱答


看了前面很多条友回答,没有搞清问题实质,为什么京杭大运河傍着湖走,不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其实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要保证运河航道的稳定,确保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二是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水做为航道,水文特征不是很好,难以被利用。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开凿的运河,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这条运河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目的、动机不同,运河利用价值与方向也有差别,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服务于军事目的。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北京),是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南、北方的统治。(下图为早期运河)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是因为北方的战乱,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南方,迫切需要南方的物资支援北方。明朝起都城北迁到北京,一直到清王朝,屯兵消耗的粮食和战略物质,需要南方提供,而南方(今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地区历史上称之为“钱袋子”“米粮仓”。由此看来,运河的开凿不是一个朝代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历史上每个朝代都这么重视,主要是古代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征服改造自然能力比较差的原因。

我们今天的交通运输,急需的物资有飞机,有高铁,高效简单,但大宗货物的运输还是依赖于水运,水运阻力比较小,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物河道、湖泊。而我国天然河道长江,黄河、珠江都是东西向,迫切需要一条南北向交通大动脉来解决货物运输,历朝历代都要面临着南北运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开凿一条大运河来解燃眉之急。

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一起,几大水系中只有黄河和淮河最难驯服,历史上黄河在下游泛滥成灾远近闻名,河道变迁让多少人流离失所。淮河夹在长江与黄河之间,下游没有自己的河道,左右摇摆,历史上一会儿与黄河乌合一气,一会儿与长江并轨。在下游淤积泥沙,今天我们见到南四湖、洪泽湖、高邮湖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河迹湖。

其次从海河、淮河水系来看,成扇状水系,这样的河流水文特征是:降水量稍大些,支流的河水短时间汇集主河道内,特别容易出现洪水灾害。历史上曾出现过海河水漫天津,淮河水泛滥时,南四湖、洪泽湖成了泄洪对象。

无论哪一条河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河迹湖,太平盛景可以利用发展养殖业,洪水来时做为泄洪区,况且古代没有我们今天的对黄河、海河、淮河的治理能力,那个年代,水患无常,几乎每年都有洪水灾害,这些湖泊对河水的调节作用他们非常清楚,所以运河不可能利用湖泊做为航道。

至于为什么傍着湖边走,一方面是湖水边地下水埋藏比较浅,施工的工程量小,另一方面湖水补给运河水。你看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多聪明,多有智慧。

当然运河单独开挖,也适合拉纤,这也是解决比较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把淮河、海河、长江、黄河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这些湖泊做为航道很安全了,但这些水运价值不大了,可是您想过古代治理河流是多么无奈吗?


地理纵横


作为古代中国无比重要的人工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一桩十分有趣的特点,就是“傍着湖”走。

怎么“傍”?京杭大运河全程1794公里的航线,更经行大小湖泊68个,诸如“太湖”“蜀山湖”“微山湖”“鉴湖”“洪泽湖”等著名湖泊,都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两侧,还有460多条水渠,将它们与大运河牢牢连在一起。更有各类人工水库湖泊,一路“伴”在大运河身边。可以说,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历史地位,就是这些湖泊“托”起来的。

如此奇特形态,自然也叫一些后世读史者啧啧称奇:既然京杭大运河靠着湖泊这么近,那么直接打通几个湖泊,用湖面做航道岂不是更好?为何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宁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挖掘维护大运河,却没想过利用现成的湖泊?

这想法,乍一看去很美,但仔细看看,却是严重的不现实。

因为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并非是旅游观光,却是扛起中国历代南北地区的物资输送。这个关乎国运的大事里,航运更不能有半点马虎。倘若直接利用湖泊搞运输?就算将几个湖泊全打通,不靠谱处也是一抓一把:首先是水文条件,别看大运河这条线上,各个湖泊都水量充沛,但只要季节气候不对,枯水期就难免到来。哪怕有一处枯水,整个航线就要瘫痪。“断供”的王朝,这年就得喝西北风。

同样不靠谱的,还有安全问题,古代的造船技术有限,赶上风大浪大的时节,湖泊上搞运输,就是严重的“不可抗力”。船毁人亡的悲剧历代都不稀罕。而且茫茫湖泊,更是“水匪”们的最爱。中国几大著名淡水湖泊,古代时常是“水匪”“水贼”的出没处。单看几大古典名著里,水匪们杀人越货的故事,就衍生出不少“劲爆”剧情。放在真实的古代史上,大批运送物资的船队,常年在湖泊上穿行,几乎就是给水匪送肉,风险性十分高。

而且退一步说,就算各地风调雨顺,而且湖面上风平浪静。但这条航线的目的,既然是为了物资输送,那就首先要讲效率。航线上的每个地点,都必须是位置最佳的物资中转地。整条线路的距离设定,更需做到极度高效。可只要看地图就知道,倘若只是简单粗暴的把各大湖泊连接起来,就算其他一切条件都是最佳,这航线,也是白走了太多冤枉路,运输成本滚雪球增加。

所以,修筑一条大运河,看似是“笨办法”,却是古代的中国人,做出的极其智慧的选择。

但虽然“用湖泊搞航运”不现实,但在京杭大运河的整条航线上,大大小小的湖泊,却是大运河安全运转的最重要依靠。

湖泊的一大重要意义,就是给大运河提供充足的水量。这一点,也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千年历史上,一桩从来烧脑的难题。作为一条人工运河,只要管理者稍一疏忽,断流就是常见事。战乱时代大运河的瘫痪,更是史不绝书。而在运河的开凿与修复过程里,湖泊就是运河最重要的依托。历代的工程牛人,只要碰上“开河”的大事,无不为“傍湖”绞尽脑汁。

典型的,比如元朝科学巨匠郭守敬。他在受命重开京杭大运河时,就撞上了“没水”的难题。彼时的元大都缺少地表水源,走遍燕山山脉的郭守敬,好不容易发现了白浮泉,可海拔只有55米的白浮泉,怎么引到元大都的河道里?郭守敬的办法是,先开辟水路,把白浮泉水引入大湖瓮山泊(后世的昆明湖),然后从瓮山泊向东南开出航道,终于令京杭大运河再度贯通。

值得一提的是,郭守敬开辟的这条河道,到20世纪五十年代时还发挥了大用。当时的北京至密云水库的引水渠,几乎与郭守敬开辟的河道完全重叠,成功解决了北京老百姓的吃水难题。一个“傍湖”的智慧,造福后世数百年。

但在京杭大运河的航运里,仅“傍”个瓮山泊显然不够。比如在会通河河段,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纵是靠近汶水,河道也时常断流。于是明朝永乐年间,“傍湖”的技术再次升级:明朝工部尚书宋礼率领三十万民夫,在会通河沿线依据地理形势,修筑堤坝水库,以三十八处水闸,操纵整个会通河的水量。同时掌督漕运的陈瑄,也在南旺湖加筑长堤,增设47处水闸,运河流量从此大增,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量,一口气突破五百万石。

更重要的意义是,从此之后,这种依托湖泊储水引水,以水闸操控运河流量的“傍湖”技术,就成了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的法宝,不但结束了大运河“靠天吃饭”的历史,更是人类工程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明末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就以生动的笔墨,记录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繁华的经济与富庶民生。以及这繁华背后的科技力量:那一处处操控水量的水闸,让船只“借助其所产生的流力运行。”

甚至,乾隆年间访华的英国马噶尔尼使团,将大清方方面面吐槽个遍,却还是对京杭大运河赞不绝口。那些操纵运河流量的水闸“构造非常简单,容易控制”。对会通河的“傍湖”技术,他们惊叹之余,还做起了科学测试,将木棍投入水中,测定水的流向与运河的操控原理。在那“康乾盛世”的晚期,却还有这依旧强大的“傍湖”技术,撑着大运河的繁荣,也撑起封建末世的大清,一抹别样的余晖。

但无论盛世衰世,掩映不住的,却是“傍着湖”走的京杭大运河,在古代科技条件下,那伟大的智慧与心血。无论兴衰,无论岁月沧海桑田,只要正视历史,只要懂得传承,一个能够造就如此伟大工程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充满着智慧与力量,拥有美好明天的民族。

参考资料:晁中辰《明成祖传》、蔡桂林《中国运河史传》、胡梦飞《明清时期外国人视野中的京杭大运河》 、李玥,张金池,林洁《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湿地变迁初探》


我们爱历史


这个问题很简单。

大运河傍着湖边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湖面水深深浅不一,而且水下情况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湖面水草丛生,例如芦苇水杂草等,严重影响船舶,对远程航运船舶来说,无法确保航船通行。

二:开挖与清淤养护问题。利用湖面做为航道,开挖与清淤工程几乎无法展开,在古代有限的设备技术条件下,无法开挖河道,清除淤泥阻塞。

三:方便停泊、装载卸货、船员生活等问题。古运河以官方漕运和民间商贾船舶为主,河道航行,随时可停泊,便于装卸货物,搭载乘客,生活方便。

四:安全问题。一方面是行船安全,如果利用湖面行船,由于湖面宽阔,沟汊纵横,芦苇丛生,便于土匪强盗出没,无法确保行船安全。

五:导航问题。船舶航行,导航非常重要,湖面航行,航行难以固定,容易迷失方向。古代微山湖,经常洪水泛滥,湖面情况多变,地质条件复杂,长途运输船舶,一般不敢轻易进入湖区。


有桃氏


引用下黄仁宇在《明代的漕运》一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算是一家之言。

起初,这条水道穿越了几个胡泊。浩瀚湖水上的强风,对船只来说是个威胁。从陈瑄于1451年开始沿着湖泊东岸开凿沟渠时起,漕河就逐渐与这些湖泊分离开来,随后在1489年、1582年、1585年和1600年,又开凿了一些沟渠。这样,漕河河道加深了,整个漕河可以认为不受湖泊波浪的威胁了。

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解释算是比较合情合理,大运河如果只从大地图上看,好像是一条畅通无阻的水道,其实京杭大运河跨度那么大,经过诸多不同的地形,如何让船只经过高低不同的水系就是要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水量的问题,水都没有,船只如何通航呢,水源充分,通行能力也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避免湖面的强风与波涛,避免暗礁、急流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湖泊的问题有点类似海运。不过与运河、内地湖泊相比,海运相对更危险,不过这个更多是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和历史惯性。对海洋的惧怕和对海盗的担忧,在明代士大夫心中十分根深蒂固,以至于认为从海路向北京运输要危险很多。


一山之隔


京杭运河傍湖开挖,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湖水资源,运河必须要有一定的正常水位,才能行舟,这水哪里来,只有靠沿河湖泊提供。

二丶历史上的居住都是逐水而居,沿湖都有村庄和市镇,而运河经过时,要不然去挖毁良田,否则只有`沿湖边穿越。

三丶沿湖穿越,因一侧旷野,风力较强,利用风帆行舟是当时最好的运输条件,否则全都要人工划桨摇橹,背纤拉船。

四、沿湖可以减少拆迁、压毁农田等建设成本。

五、可以结合开河修筑堤坝,提高湖泊的防洪标准,一举两得。

六、适宜航运的湖泊也可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运河之杨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条运河,其开整体工程凿了于隋代,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到了明清时期,京师非常依赖江浙的粮食供给,京杭大运河就变成了国家的生命线,明朝两朝甚至专门设立了漕运总督一职来管理运河事物。

当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正是由于攻到南京附近的英军扬言要切断大运河,这才迫使清廷与英国和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此可见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
(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最初有2700多公里长,当时运河的中心枢纽是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洛阳,整个运河都是围绕洛阳来开凿的,因为当时洛阳是首都。

可是到了元朝之后,由于元代将都城改到了大都(今北京),于是大运河就改变了河道,截弯取直,直接从杭州通往北京,于是称之为“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连续穿过五条水系,中途自然遇到了许多湖泊。按理说,这些湖泊可以作为运河的天然航道,帮助运河节约工程量。但有意思的是,京杭大运河却几乎从来不使用天然湖泊做河道。在遇到湖泊时,京杭运河总是紧贴着湖泊进行挖掘,古运河在途径太湖、洪泽湖、微山湖时都是如此。(古京杭大运河基本上都是沿湖开凿,注意,我指的是古京杭大运河)

其实古人这么做肯定是有所考虑的,否则不会放着已有的天然湖面不使用,而去费时费力的开凿一条新的河道。

由于地形和水流速度减缓等原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系列淡水湖,这些湖水都是和长江相连的,有着调节长江水量的左右。

在丰水季节,随着降雨增多,长江水量会暴涨,如果没有一个地方去容纳这些过多的水量,那么长江就有可能爆发洪水。而此时这些下游的淡水湖恰恰可以接纳许多江水,保障长江主河道的安全。

如果是在枯水季节,这些淡水湖又能够反哺长江,保证长江主航道水位正常,因此这些淡水湖对长江的生态是十分重要的。

不过正是由于长江水量的不稳定,导致这些淡水湖的水位也不稳定,甚至在不同的季节落差会很大,这对于漕运航行来说十分不利的。一旦碰到枯水期,船只掉进湖里就上不来了,这时运河就会因为这一个节点而彻底瘫痪了。而直接开凿运河的话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运河的水位稳定,尽量减少水位的飘忽不定。所以水位不稳定是古人避开天然湖泊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水量不稳定以外,在湖中航行也不利于拉纤。

古代的船只是没有机械动力的,在海上航行时还可以依靠风力前进,而在河道航行时就只能依赖人力了。

大运河上的船只都是用来拉粮食,拉货物的。为此商人肯定希望船上能装下更多的货物,所以船上的空间基本都用来装货了,几乎没有留下给人划桨摇橹的地方,于是船只的前行就只能依赖于河岸上的纤夫,而人工开凿的运河两岸更适合纤夫拉纤。(京杭大运河上的纤夫雕像)

综合以上两点,京杭大运河在规划时就努力避开这些大型的淡水湖泊,但之所以还要紧挨着湖边开凿,主要是因为湖边的地下水位较高,可以最大限度的补充运河的河水,古人的智慧真的非常令人惊叹。


千佛山车神


1、湖内有暗礁、芦苇、水草,水道错综复杂,远不如一条人工开挖的运河的水道简单易行。

2、大部分的湖泊缺乏通航能力。比如太湖,看着很大,平均水深才一米多,货船进去就得搁浅。想行船得挖出航道来,在陆地挖沟再放水可比在湖里挖航道要容易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