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契丹的民族問題,不僅只是女真

東北的國家與民族(26)——兀惹與定安國

契丹源自東北,他曾經是讓中原政權相當頭疼的民族問題。但是,當他入主燕地之後,在其東北後方,一樣出現了讓他頭疼的民族問題。


契丹的民族問題,不僅只是女真


公元92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大諲撰被俘,渤海國滅亡。遼在渤海舊地設立東丹國。

928年,遼朝將東丹國南遷至遼陽。此後,契丹將主要精轉移至中原燕地,開始逐鹿中原的戰爭。因為重心的轉移,使遼國對於東北大後方的經營力度有所減弱,給東北的反遼勢力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渤海國滅後,渤海國世子大光顯南逃,以原渤海西京鴨淥府(今吉林白山市)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反遼基地。有學者將大光顯建立的這個政權稱為“後渤海國”。

934年,大光顯王位被奪,南逃高麗。烈周道和烏濟顯把持這個小國的政權,並改國號為“定安國”。其管轄區域包括今通化、集安等地,並逐漸成為了渤海遺民反抗遼朝統治的中心。


契丹的民族問題,不僅只是女真

鴨淥府(今吉林白山市)


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因女真向宋入貢,定安國王,附表貢方物,此時掌控定安國的便是烈周道的後人烈萬華。

不久,烈萬華被權臣兀惹部酋長、烏濟顯後人烏玄明驅趕,向南逃亡入高麗。烏玄明成為了定安國的新掌權者。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冬,女真遣使使宋,路經定安國時,烏玄明又託女真附表予宋,表稱:“臣本以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保所方隅,涉歷星紀。”這是在比較正式的國書中,對宋稱臣。


遼史之中,並沒有對定安國的記載。因為定安國的叛遼立場,加上動盪混亂的政權結構,遼國始終不承認這個政權的合法性。

倒是因為定安對當時的宋國表示親近,本著“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加上定安國的稱臣態度頗受宋國歡喜,因此在宋國史書中特地為其單獨作傳。

這種關係,很有點像當年的“錫金”。


契丹的民族問題,不僅只是女真


985年,契丹徵掃蕩鴨綠江的反遼勢力時,順便剿滅了烏氏定安國,此後,控制這個區域的主要勢力是兀惹城的燕頗。


遼景宗保寧七年(公元975年)七月,渤海國後裔,降遼將領燕頗“殺都監張琚以叛”,在鴨綠江附近的治河被耶律何魯不的遼軍擊敗後,從扶余府向東南方向轉移,進入定安國的控制區域,“走兀惹”。

這是“兀惹”一詞最早出現在史書之中的記載,但這裡的兀惹,指的是一座位於鴨綠江附近的城池,也稱為“烏舍城”。

這個兀惹城與兀惹族很容易混淆在一起

因此許多人將定安國視為兀惹一族的國號,也有認為佔據兀惹城的燕頗是屬於兀惹一族。


契丹的民族問題,不僅只是女真

兀惹遷徒圖


史書所記載的兀惹一族,實際上也是相當混亂的一個存在。在《大金國志》中出現的“烏舍”,《遼史》和《金史》中的“烏惹”、《契丹國志》中的“嗢熟”,都被認為是兀惹


兀惹,最早居住在今松花江下游及黑龍江下游一帶。源於隋唐時的黑水靺鞨,應該是生活於這個區域內,歸附於黑水靺鞨的一個族群。

兀惹族中,最先南下投附渤海國的應該是烏氏部族。而後,不斷有兀惹一族南遷至第二松花江一帶。

當烏氏定安國被滅後,烏氏族的殘餘力量,在烏昭度的率領下,繼續抗擊遼人的統治。並曾經聯合兀惹城的燕頗,不斷髮動對已經降遼的鐵驪等族群的侵襲。


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兀惹再次被遼兵擊敗,其中一部長武周降遼。兩年後,烏昭慶也降了遼國。

遼國對兀惹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將其分別遷徒,以此來削弱兀惹部的力量。


契丹的民族問題,不僅只是女真


女真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後,兀惹於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投附金國,此後逐漸融於女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