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兩個國體之間拉鋸戰,其結果無非兩種:一家改革圖強,在經歷長期的休養生息後,以獅子搏兔的方式一口氣吞併或是蠶食第二方,如西晉與東吳、隋與陳;其次,也是最常發生的,兩家經歷長時間的消耗戰,直至一方兵出險招,一戰定乾坤,如秦與趙、東晉與前秦。

但到了明代的靖難之役時,一切都變了樣子。

為何“靖難”

正史上雖說是建文帝削藩迫使朱棣謀逆,但事實上朱棣造反不是被逼無奈只能殊死一搏,而是蓄謀已久。早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朱棣的反骨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在被朱元璋趕到燕地對抗北元之後,哪怕是前來送禮的朝鮮使節在都能在一面之緣中看出朱棣的野心。在朝鮮史書記錄,朝鮮使臣見完朱棣後對朝鮮國王上表稱:“王有大志,其怠不在外番乎”,這裡的王是指燕王朱棣。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明成祖朱棣畫像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在打出靖國難的同時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北平周邊,七月初六不動干戈就迫使通州投降歸順。其後兩日,借通州為跳板連克薊州、遵化、密雲;再隔兩日又攻破有“天下九塞”之稱的險關居庸關。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至七月中旬,起兵不足10天的朱棣就已經從今天的北京打到河北盧龍。用兵如此的迅捷、毒辣,整個進軍路線不帶一絲拖泥帶水,基本上是今天早上打完仗,下午就尋到了另一處戰場。也許,朱棣謀反之路可能從建文帝還未即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了,哪怕是自己的哥哥朱標沒有英年早逝,建文帝沒有削藩,朱棣也大有可能會造反。

雙方實力差距

對比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之間的總體實力,很顯然建文帝佔據絕對的優勢。首先,身為天下共主的大明皇帝,建文帝擁有調動全國物資、人口的能力。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1402年明朝疆域

哪怕是兩者交戰三年之後,從燕地咽喉的天津至南海,無一不在朱允炆的操控之下。當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利與弊,縱觀整場靖難之役,朱允炆一直都是採用保守的持久戰。

明朝東北並未開發,整個河南往北的地區也只有一年一熟的糧食產出,而南方卻能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再論可動員兵力,燕地在元代初就因為長期的戰爭人口而驟減,即使在朱元璋多次將南方人口遷移至北方,其人口數甚至不如一個南京城的多。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明朝南京城

剛起兵的燕王朱棣加上另外一個頗有實力的寧王,兩人的部隊湊到一起也只有寥寥幾萬人。且,北平附近的吳傑、平安、盛庸三郡都屯著滿滿是十餘萬的兵力,只要朱棣有一點動作,這十多萬人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殺入北平。

可以說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朝廷對於燕王朱棣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這個點在1401年的形勢圖上表示的淋漓盡致,縱觀全國願意響應朱棣叛變的也只有一個朱權。

建文帝與朱棣

“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這句出自《明通鑑》的話不知真假,但卻也可以詮釋建文帝會輸給朱棣的主要原因:建文帝太優柔寡斷,而朱棣則陰險毒辣至世間罕見。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參考整場靖難之役,年近半百的朱棣依舊不改以前親身士卒的老脾氣,多次以身犯險。向那些普通將軍都需要專門挑選死士、鬥將去做的奇襲任務,朱棣幾乎獨自包攬。

身為三軍統帥,敢這麼不要命的,縱觀史書也就項羽和劉秀了。是不是這句話靈驗了,這不得而知。

也因為這句話,朱允炆在後世的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一直都被飾以書生儒士的形象登場。他身邊的心腹也都是齊泰、方孝孺這樣的儒士,儒士治國還行,可一旦到了戰爭時期就有些難撐場面了。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影視劇中的朱允炆

這也不是說儒士沒用,朱棣手下也不缺智囊團,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儒士的入仕方式。靠陰謀算計、軍功上位的謀臣,這就和靠科舉的書生有著本質的區別。

其次在經歷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之後,朝廷中能人異士不是被殺就是為了避禍跟著朱棣為首的這些藩王。至靖難之役爆發時,建文帝的朝廷裡,竟然不得不讓六十歲的耿炳文掛帥出征。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雖說有廉頗雖老尚能飯的佳話,卻也凸顯出建文帝當時面臨著“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境。可能這位蒼髯白首的耿炳文老將軍還不如當年的廖化。

縱觀耿炳文的一生,也只有堅守長興十年這一戰績。但長興也不是什麼兵家要衝,即使守了十年,也算不上是什麼奇功,在亂世那種爭名奪利的時代,沒多少軍功也只能說明他的軍事才能姑且算是中庸。

建文帝一方的人才凋零

建文帝一方是保守派的老將,而另一方的朱棣不說丘福、陳懋這些名將,就連手下的太監都能上戰場立奇功。在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一名太監屢立奇功、重創建文帝的守軍,並因此賜姓“鄭”,這位就是後來下西洋的鄭和。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一方人才凋零、一方人才濟濟,誰勝誰敗顯而易見。

耿炳文雖然中庸,但至少佔據天時、地利,和朱棣對陣雖然沒有突破,但卻也不會出現大潰敗。正當朱棣絞盡腦汁想出速戰速決,在自己彈盡糧絕之前,突破耿炳文這一壁壘的時候,建文帝的表現就有點像是長平之戰時的趙孝成王。

耿炳文本就是防禦型的主將,他的任務就是穩住防線,偶爾棄車保帥也是情理之中。可建文帝就不這麼想了,他認為耿炳文佔據優勢卻屢戰屢敗,那麼必然也是老了,腦子不夠用了。於是,派遣一個類似於趙括的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主帥之位。

李景隆是什麼人?通俗的說就是一個官二代,父親是曹國公李文忠,也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批人,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他自己自幼飽讀詩書,人長得高大帥氣,頗得朱元璋的喜歡。

這人生經歷,換個名字真的可以完美切合趙括,可趙括至少還比他忠誠。

李景隆取代耿炳文之後,統帥著超50萬的軍隊,興師北伐。

這50萬大軍是一個什麼概念?在《史記》中有這麼一段話:

上(劉邦)常從容與信(韓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意思就是劉邦問韓信自己能統帥多少人的軍隊,韓信說最多十萬人。後來的白馬之圍也證明了韓信說法的準確性。劉邦何許人,在中國史裡身為千古一帝、漢王朝的創始人,在世界史裡被凱撒一同譽為“人類史上最具前瞻性、影響最大的帝王”。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況且劉邦只能帶兵10萬,那麼這個初出茅廬的李景隆又有何德何能身為50萬大軍的中軍大將?

在朱棣得知建文帝換上李景隆之後大喜過望,稱李景隆為“豢養之子”。在朱棣的心中,建文帝換將的舉動無疑是給了自己突破的機會,戰局越發像是長平之戰的復刻版。

李景隆與朱棣對線的兩個月裡,他表現的甚至不如趙括。朱棣兵力不多,為了不在和陣地上落下風,基本上他都是親自率兵傾巢而出,而大本營北平裡除了幾千老弱病殘就剩一個靠兒子當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熾。

就算這樣,李景隆也沒能成功抄朱棣老巢。反而被城裡的老弱病殘打了個迎頭痛擊,據說,當時守北平城的守衛中甚至摻雜了不少婦女。

“大局盡在手中”的建文帝為何會贏不了朱棣

明朝九邊重鎮

這次偷襲失敗後建文帝一方徹底失去了反擊的可能性。此後一年裡,經歷白河溝決戰、東昌決戰後,朱棣以極少的兵力與戰損一路順風順水的推到了長江對岸。

然而就在群臣推薦建文帝移駕浙江的時候,方孝孺突然跳出來道德綁架:“城中尚有禁軍二十萬,唯有力守以待援軍。即事不濟,國君死社稷,正也。”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會被自己的三軍主將李景隆背叛。李景隆望見朱棣,二話不說,開門獻城。於是,這個25歲的年輕皇帝因自己用人不慎而落敗,最終也在自己點的大火中人間蒸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