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重庆成都几乎很少有人说普通话,几乎都是当地方言?

v发日上午


我是在成都生活的重庆人,回答题主这个提问,估计最有发言权。

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虽有点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四川人说普通话普遍很难,二是说出来的“普通话”听起来吓死人!

一、为什么四川人说普通话很难?

1、两个腮帮子会很痛!

四川人讲话木有卷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之类约束,舌头永远笔直的,任何字词都不会在口腔里圆一下润一下再吐出,直直接接,无拘无束。但是,你让他说普通话,腮帮子各种肌肉一下就会紧急集合,表说讲多久,就几分钟,腮帮子就很痛,这个痛,是四川人说的经痛!

2、任何习惯会成自然,不习惯就绝对不自然——讲普通话不是四川人的习惯(一生中99%的时间没有讲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叫他讲普通话,马上各种与发音有关的器官包括表情全部紧张起来,然后什么都不自然了,然后脖子开始红,青筋开始冒,然后因为紧张,说话就显得结巴,一结巴,就更紧张,紧张到高潮时,说了上句,下句就忘了,因为脑袋出现短暂性空白……

3、四川人(包括重庆人)说普通话普遍有挫败感

上述两条原因是关键。而这两条原因一般都反复循环,循环的结果就是语言表达的自信心消失,一讲四川话信心爆棚而且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但一说普通话,立马就有挫败感。于是,为了表达上有自信,心理上就抵触普通话,所以就不愿意讲普通话。

二、为什么四川人说出的“普通话”听起来吓死人?

1、四川话与北方官话相似度不到一半

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话(包括重庆话),虽然是西南官话,大家印象中四川也属于北方语系,应与普通话很接近,其实,这是普遍认识区里的一个盲区。接近,只是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字、词、句等方面绝大部分一样,但在汉语表达的词缀、句法、音韵的声调、发音的声母和韵母以及音节数量等方面,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基础—北方官话相似度只有47.8%。

2、四川话中的大量词汇在普通话里没有相同词素

最重要的是,四川话中的形容词和构词方式,远比普通话多得多,而且表意更加丰富,感情色彩浓烈,使用频率更是很高。因为一讲四川话就很溜,一讲普通话,就语塞。

正是因为这些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加上之前所讲的四川人说普通话的紧张和挫败感,说出来的“普通话”往往词不达意,因为语言表达上一时半会儿可能找不到普通话对应的词汇(有些普通话里根本就咩有),于是就可能把最熟悉的四川话的字词用普通话的音标发出来,结果听的人一脸懵圈,自己也觉得表达得很“阴阳怪气”,表情上就很难为情。

比如,普通话:我跌了一跤,踝关节扭了。

对“踝关节”表达,四川人一辈子只说“螺丝拐”,一说普通话,因为紧张就脑壳里出现空白,根本记不起“踝关节”这书面和口头一致的表达,于是说出来就是:我跩了一匍爬,螺丝拐崴到了——而且这些个字,个个都是普通话音标!

再看两个个例子:

普通话:等一会儿。

四川人表达粗来的普通话:“等一哈哈儿”(最要命的是这5个字都是普通话音标!)

普通话:傻帽、傻逼、二货……

四川人表达粗来的普通话:瓜不兮兮,瓜得伤心……

还没崩溃?(四川话说出来是“奔溃”),那再来看看一个北方人与四川人问答:

北方人:请问:春熙路怎么走?

成都人:(形态方位+语言)端端走,抵拢倒拐(伴随手势)。

北方人一脸懵逼。

北方人:请问:地铁2号线春熙路站怎么走?

成都人:(形态方位+语言)往喉头走,抵拢倒拐(伴随手势)。

北方人一脸懵逼。

为什么会这样纸?

四川地处盆地,对方位,市民脑壳头只有身体面向的方位+左右手,没有东南西北的概念。成都人以身体面部的朝向+左右手指引,自认为已经非常热情非常认真指路了,但问路人依然懵逼。为啥成都人不用普通话?因为成都人自己都不知道当时处于什么方位东南西北在哪儿,叫成都人用普通话说:向东100米,遇见红绿灯折向南100米然后向东50米……这比让成都人直接喝药还难受。因为,成都人,天生就不是GPS的料。

三、四川年青一代讲椒盐普通话已经毫无压力

其实,以上说得都是老四川(成都、重庆)人。70后及其以后的人群,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基本从小就已经开始接受普通话教学,虽然老师们的普通话是椒盐普通话——上个世纪80年代全川开始强制推广普通话,虽然进程较慢,但从90年代起,从幼儿园到大学,普通话教学不仅是强制的,而且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虽然发音也不标准),这个群体在任何场合讲普通话,虽然椒盐味,但都毫无心理压力。

但是,在四川年青一代普通话水平比他们父母祖父母两辈人高很多的同时,他们也逐渐遗忘了很多传统的四川方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他们一代很可能出现断层,这是非常令人堪忧的。

四川、重庆的朋友们,你们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