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清華校園有一棟樓,學生曾以住進此樓為一大快事

文|李思達

清華校園有一棟樓,學生曾以住進此樓為一大快事

清華首批建築之一同方部。整個建築灰磚牆身,紅瓦坡頂,是典型的歐式風格建築。

1900年庚子國變,讓中國帶著恥辱走入了20世紀。對於這場劇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世界都有著自己的反思,不管兩者反思的內容和方向如何,卻在興辦新式教育,為中國從思想上脫胎換骨打下基礎方面取得了一致。曾經親身經歷過義和團事件的傳教士明恩溥(Arthur.H.Smith),從1906年起便在美國積極遊說當時的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主張退還多餘的“庚子賠款”在中國辦學。在他看來,這個政策初衷“不是完全退還這筆錢,而是要把這筆錢用在使此類似的事件難以再生”,而對於中國一些有識之士來說,雖然美國不無培養親美派的嫌疑,但為開啟民智的大戰略,也極力促成此事。最終,在兩國有識之士推動下, 1908年7月14日清政府以照會形式通知美方,確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設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如有必要,還準備在中國其他城市設立分校。隔年9月,經清政府外務部、學部奏準,由清內務府將荒廢已久的清華園撥給遊美學務處,作為遊美肄業館(後改名清華學堂)的館址。這正是日後清華大學的肇始。

1911年3月,第一批清華學堂的學生在北京宣武門內的學部參加入學考試,其中各省經初試錄取保送而來的184人,加上在京招考得中的141人及上年備選的143人,共計468名學生,就成為第一批清華人。由於清華官辦身份,收費少而待遇好,因而報考人數極多,一開始就形成百裡挑一的局面。使得第一批清華人是群英薈萃,不乏有許多日後名聲顯赫的學術第一人,如化工專家侯德榜、中國真菌學創始人戴芳瀾、近現代考古之父李濟、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呂彥直,以及大師吳宓和金嶽霖等。其中金嶽霖報考清華的經歷最為一波三折,他先是在湖南報考留美預備中等科,結果國文題目是唐代裴行儉的《“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論》,熟讀四書五經的金嶽霖一看傻了眼,完全不知道出自何典,加上算學只能靠運氣,毫無疑問地被刷了下來。覺得不死心的他乾脆跑到北京異地高考,拿到了擅長的《孟子》題:《“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義》,這才一舉得中,還直接考入高等科,一雪湖南被刷之仇。人生快意,莫過於此。

清華校園有一棟樓,學生曾以住進此樓為一大快事

/亨利·K·墨菲

如今,沿著清華大學的東西主幹道走到中央路北,就能見到一座20世紀90年代原樣復建的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基座兩側嵌著兩根古希臘陶立克式立柱,上有清末重臣那桐手書三個大字“清華園”。昔日,這裡正是當年金嶽霖和他的同學們,懷揣著希望和嚮往跨越而過的老清華校門(亦稱“二校門”)。當他們走過這座由美國建築師斐士(E.S.Fischer)設計施工,被所有清華人視為精神象徵的大門後,就正式踏入了清華學堂,成為第一批清華人,不僅掀開了他們人生中嶄新的一頁,更是掀開了中國近代史中開啟民智,走向未來的一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年他們跨越的不僅僅是一座校門,更是一座歷史之門,一座古老的中國努力自救,勇敢走向近代化的涅槃之門。

和老校門一起見證這一刻的,還有這座校門之後由美國人設計,興建於1909到1911年間的清華第一批校舍建築:同方部;清華學堂(又稱一院);二、三、北院和校醫院等,總計約16000餘平方米的建築群。今天在清華校園中,人們還能親眼看到這些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建築,這就是今天清華學子依然使用的,被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同方部和清華學堂。

作為清華首批建築之一,同方部整個建築灰磚牆身,紅瓦坡頂,是典型的歐式風格建築。西面為單層,有一朝南的正面門廊,東部為兩層建築。同方二字可能來源於《禮記·儒行》中“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因為此樓很長一段時間被當成每年祭孔的場所,為此從儒家典籍取名也不足為怪。被用作小禮堂的同方部,是很多事件的見證者:昔日新生入學之時,校長梅貽琦每每在此接見;1914年,梁啟超在此以“君子”為題,號召學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作為清華精神的一部分激勵無數有志青年……

清華校園有一棟樓,學生曾以住進此樓為一大快事

清華學堂為清華大學建校初期興建的首批主體教學建築之一,始建於1909 年

除了同方部之外,今天人們所能見到清華第一批建築還有清華學堂。清華學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K·墨菲(Henry Killiam Murphy)設計,今天分東西兩區。東區為20世紀20年代在西區基礎上擴建而成。不過,兩區建築風格統一,樣式別緻,青磚紅瓦,坡頂陡起,深具德國古典風格。在清華學堂門口,同樣有那桐手書“清華學堂”匾額一幅。雖然以現在眼光打量,清華學堂不過是外貌平常的兩層建築。但在當年,這可是全中國都排得上號的,以“低調奢華有內涵”而著稱的近代化建築。作為留美高等班學生宿舍,為了培養這些學生西方生活習慣,此樓內設打蠟地板,安裝了雙層拉窗,甚至還有許多學生聞所未聞的抽水馬桶。學生人人以住進此樓為一大快事。梁實秋就回憶說,他印象最深刻也最愜意的清華時光,就是臨畢業那年搬進了清華學堂,在鋼絲床、暖氣爐、淋浴設施和抽水馬桶的陪伴下,好好地享受了一整年豪華套間待遇。

當然,除了豪華宿舍之外,清華學堂更重要的功能還是作為教室。1925年曹雲祥出任校長後,聘請了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擔任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除了梁啟超的中國通史在同方部授課之外,其他三大導師的國學課程,都在清華學堂117號教室教授。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又帶建築系入駐此樓,在門廳和長廊上掛滿了琳琅滿目的世界名畫,讓人一步入其中就能感受到這裡濃濃的藝術氣息。如今,這座清華最早的學堂依然是公用教學樓,共有大小教室11間,可同時容納565位學生上課。百年以降,這兩棟建築依然屹立,沉默地守護著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一代又一代清華學子,在這裡盡情生活,盡情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