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清华校园有一栋楼,学生曾以住进此楼为一大快事

文|李思达

清华校园有一栋楼,学生曾以住进此楼为一大快事

清华首批建筑之一同方部。整个建筑灰砖墙身,红瓦坡顶,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

1900年庚子国变,让中国带着耻辱走入了20世纪。对于这场剧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都有着自己的反思,不管两者反思的内容和方向如何,却在兴办新式教育,为中国从思想上脱胎换骨打下基础方面取得了一致。曾经亲身经历过义和团事件的传教士明恩溥(Arthur.H.Smith),从1906年起便在美国积极游说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主张退还多余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办学。在他看来,这个政策初衷“不是完全退还这笔钱,而是要把这笔钱用在使此类似的事件难以再生”,而对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来说,虽然美国不无培养亲美派的嫌疑,但为开启民智的大战略,也极力促成此事。最终,在两国有识之士推动下, 1908年7月14日清政府以照会形式通知美方,确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如有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隔年9月,经清政府外务部、学部奏准,由清内务府将荒废已久的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清华学堂)的馆址。这正是日后清华大学的肇始。

1911年3月,第一批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的学部参加入学考试,其中各省经初试录取保送而来的184人,加上在京招考得中的141人及上年备选的143人,共计468名学生,就成为第一批清华人。由于清华官办身份,收费少而待遇好,因而报考人数极多,一开始就形成百里挑一的局面。使得第一批清华人是群英荟萃,不乏有许多日后名声显赫的学术第一人,如化工专家侯德榜、中国真菌学创始人戴芳澜、近现代考古之父李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以及大师吴宓和金岳霖等。其中金岳霖报考清华的经历最为一波三折,他先是在湖南报考留美预备中等科,结果国文题目是唐代裴行俭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熟读四书五经的金岳霖一看傻了眼,完全不知道出自何典,加上算学只能靠运气,毫无疑问地被刷了下来。觉得不死心的他干脆跑到北京异地高考,拿到了擅长的《孟子》题:《“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义》,这才一举得中,还直接考入高等科,一雪湖南被刷之仇。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清华校园有一栋楼,学生曾以住进此楼为一大快事

/亨利·K·墨菲

如今,沿着清华大学的东西主干道走到中央路北,就能见到一座20世纪90年代原样复建的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基座两侧嵌着两根古希腊陶立克式立柱,上有清末重臣那桐手书三个大字“清华园”。昔日,这里正是当年金岳霖和他的同学们,怀揣着希望和向往跨越而过的老清华校门(亦称“二校门”)。当他们走过这座由美国建筑师斐士(E.S.Fischer)设计施工,被所有清华人视为精神象征的大门后,就正式踏入了清华学堂,成为第一批清华人,不仅掀开了他们人生中崭新的一页,更是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中开启民智,走向未来的一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年他们跨越的不仅仅是一座校门,更是一座历史之门,一座古老的中国努力自救,勇敢走向近代化的涅槃之门。

和老校门一起见证这一刻的,还有这座校门之后由美国人设计,兴建于1909到1911年间的清华第一批校舍建筑:同方部;清华学堂(又称一院);二、三、北院和校医院等,总计约16000余平方米的建筑群。今天在清华校园中,人们还能亲眼看到这些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建筑,这就是今天清华学子依然使用的,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方部和清华学堂。

作为清华首批建筑之一,同方部整个建筑灰砖墙身,红瓦坡顶,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西面为单层,有一朝南的正面门廊,东部为两层建筑。同方二字可能来源于《礼记·儒行》中“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因为此楼很长一段时间被当成每年祭孔的场所,为此从儒家典籍取名也不足为怪。被用作小礼堂的同方部,是很多事件的见证者:昔日新生入学之时,校长梅贻琦每每在此接见;1914年,梁启超在此以“君子”为题,号召学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作为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激励无数有志青年……

清华校园有一栋楼,学生曾以住进此楼为一大快事

清华学堂为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始建于1909 年

除了同方部之外,今天人们所能见到清华第一批建筑还有清华学堂。清华学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K·墨菲(Henry Killiam Murphy)设计,今天分东西两区。东区为20世纪20年代在西区基础上扩建而成。不过,两区建筑风格统一,样式别致,青砖红瓦,坡顶陡起,深具德国古典风格。在清华学堂门口,同样有那桐手书“清华学堂”匾额一幅。虽然以现在眼光打量,清华学堂不过是外貌平常的两层建筑。但在当年,这可是全中国都排得上号的,以“低调奢华有内涵”而著称的近代化建筑。作为留美高等班学生宿舍,为了培养这些学生西方生活习惯,此楼内设打蜡地板,安装了双层拉窗,甚至还有许多学生闻所未闻的抽水马桶。学生人人以住进此楼为一大快事。梁实秋就回忆说,他印象最深刻也最惬意的清华时光,就是临毕业那年搬进了清华学堂,在钢丝床、暖气炉、淋浴设施和抽水马桶的陪伴下,好好地享受了一整年豪华套间待遇。

当然,除了豪华宿舍之外,清华学堂更重要的功能还是作为教室。1925年曹云祥出任校长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担任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除了梁启超的中国通史在同方部授课之外,其他三大导师的国学课程,都在清华学堂117号教室教授。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又带建筑系入驻此楼,在门厅和长廊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世界名画,让人一步入其中就能感受到这里浓浓的艺术气息。如今,这座清华最早的学堂依然是公用教学楼,共有大小教室11间,可同时容纳565位学生上课。百年以降,这两栋建筑依然屹立,沉默地守护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在这里尽情生活,尽情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