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希特勒判处第42军军长施彭内克将军死刑是否合理?

战略论


事实上,判处施彭内克伯爵死刑的人并不是希特勒,而是戈林主持的一个军事法庭,而且希特勒不但没有严惩施彭内克,他还将施彭内克的死刑改为了七年堡垒监禁。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希特勒也算是施彭内克的救命恩人。第42军军长施彭内克伯爵被判处死刑一事涉及一起严重的战场抗命事件,而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还要从曼施坦因指挥的克里木战役说起。

曼施坦因从第56军军长升任第11集团军司令后,他也从列宁格勒战线来到了克里木,在这里他将指挥第11集团军攻克苏军在黑海的这座“堡垒”。当时,曼施坦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占领了大半个半岛,苏军在克里木半岛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就在曼施坦因为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做着不懈努力的时候,第11集团军的左翼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苏军的两个集团军在刻赤半岛成功登陆,而德军在此却只有一个师的兵力(第42军下属第46师)。第11集团军的形势变得极其危险,曼施坦因慎重考虑后依然决定先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再掉头解决侧翼的危机,于是他命令第46师坚守刻赤半岛。然而就在曼施坦因下达命令前,第46师却提前得到了军部的撤退命令。


原来当苏军在刻赤半岛成功登陆后,第42军军长施彭内克伯爵就对苏军的意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苏军的战略目标极有可能是要切断第11集团军的补给线,为此苏军必然会向西进攻帕尔帕奇地峡,第46师原地坚守不但无法掩护集团军的补给线,还存在着被苏军围歼的风险。相对于丢失刻赤半岛,补给线被切断才是德军面临的最大危机,由于对现场情况更为了解,施彭内克觉得他有理由违抗集团军的命令。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施彭内克伯爵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当时苏军分别在刻赤半岛东部和费奥多西亚达成突破,已经对第46师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如果该师原地驻守极有可能会全军覆没。另一方面,第11集团军的主力几乎全在塞瓦斯托波尔,如果苏军由费奥多西亚向西进攻,德军将无力抵挡。虽然曼施坦因及时派出了增援部队,但按照当时的情况他们恐怕根本无法及赶到,届时一旦让苏军切断了补给线,整个集团军都将陷入危机。局势的发展证明施彭内克的决定是正确的。第46师及时撤到了帕尔帕奇地峡,挡住了苏军西进的道路,缓解了集团军的侧翼危机,这一点第11集团军军部也给予了肯定。

事后,施彭内克伯爵被接触了职务,并被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但显然这一判决并不合理。希特勒本人或许对此也有顾虑,所以他才将死刑判决改成了7年监禁。客观而言,施彭内克虽然违抗了军令,但毕竟事出有因,如此惩罚的确显得过于野蛮。


战情解码


首先纠正一点,施彭内克将军的死刑并非希特勒所判处,反而是希特勒赦免了他的死罪。另外他的死刑是否合理,这个要见仁见智了。

施彭内克将军是被军事法庭审判判处死刑的,而罪名则是违抗命令擅自带着部队撤退,应该说在战时这个罪名是很大的,被判处死刑可以说一点不为过,然而施彭内克将军的情况比较特殊。

当时施彭内克将军是第42军的军长,正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参加克里木战役。德军虽然占据了优势,但是塞瓦斯托波尔和克里木半岛一直是沙俄和苏联的军事要地,因此防御工事比较完备,而曼施坦因又只有第11集团军,此外还有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配合作战,兵力不足,因此进展缓慢。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炮台

而更糟糕的是,就在德军即将对塞瓦斯托波尔发起总攻之时,在12月26日,两万苏军在刻赤海峡一线登陆,向德军发起进攻。这个时候曼施坦因的大部分部队已经投入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击中,只有一个师的预备队。在苏军面前,只有施彭内克将军的第46师和少量的辅助部队。

为了敲开苏军的炮台,德国动用了卡尔重型迫击炮

施彭内克将军认为46师兵力不足,难以阻挡苏军,因此建议立即撤退。而曼施坦因担心第46师一旦撤退,那么德军将遭到苏军的两面夹击,因此下令派了1个团的援军去配合第46师发起反击,同时,抽调了两个罗马尼亚旅加强第46师的后路。

甚至还动用了古斯塔夫巨炮

第46师得到援军以后,激战两天,将苏军击退。不过施彭内克中将认为事情还没结束,苏军肯定还会继续进攻,因此他再次提出将第46师撤退下来,但是又遭到了曼施坦因的拒绝。

12月29日,正如施彭内克中将担心的那样,苏军在第46师的后方费奥多西亚登陆,那里德军的守军很少,很快被击败,而两个罗马尼亚旅更没发挥什么作用。施彭内克中将认为此时第46师继续死守刻赤半岛,会被苏军围歼,第11集团军的后方将失去防卫力量。所以他断然下令第46师撤到费奥多西亚西面重组防线,在撤退前,他把这一决定上报了曼施坦因,然后关闭了电台,防止曼施坦因阻止部队后撤。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费奥多西亚在刻赤半岛的后方,如果失守,刻赤的守军处境确实尴尬

曼施坦因知道这一情况以后自然是暴跳如雷,而第46师撤退也一度造成了德军的混乱,不过施彭内克运气不错,苏军此时没有及时发起进攻。第46师得以重组部队,建立了防线,苏军的进攻被阻止了。

施彭内克的决定应该说没错,根据当时前线的情况,如果第46师当时不撤退,那么等苏军在费奥多西亚一线站稳脚跟,很可能被苏军歼灭,而且第11集团军的后方防线将洞开,对德军来说,这个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然而不管怎么说,施彭内克违背命令私自撤退,这个在战时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因此最终还是被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只不过希特勒最后觉得他这么做情有可原,因此决定赦免施彭内克的死罪,改为七年监禁,所以说死刑是否合理,要看从哪个角度考虑了。


不沉的经远


二战期间,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和黑海一带,德军以摧枯拉朽之势,长驱直入苏联境内,但遭遇到了苏西南方面军的顽强阻击,但德军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前线将领的高超指挥艺术,依然推进至第聂伯河一带,距离控制黑海、刻赤海峡以及克里米亚半岛近在咫尺。

苏军集结了2个集团军的庞大兵力,越过刻赤海峡,从克里米亚半岛登陆,直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德军第46步兵师是负责守卫克里米亚半岛的部队之一。

在刻赤半岛进行了激烈的防御作战后,第42军向第11集团军发出撤退的报后,但没等曼施坦因将军回复,便关闭了电台实施了转移,以避免被苏军切断后路,下令阻击苏军登陆的第46步兵师撤退,进入半岛后方的地峡。

但此举,却惹怒了时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的冯·赖歇瑙元帅,为此,下令禁止第42军撤出来的第46师全体官兵以后作战的一切奖赏,勋章颁发和军衔提升暂时搁置,以此作为处罚。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冯·赖歇瑙元帅撤销了冯·斯彭内克中将的军职,但由于冯·赖歇瑙元帅不久因心脏病去世,冯·博克元帅接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职,其上任后又恢复了第46师的一切荣誉,参与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但并没有再度启用冯·斯彭内克中将。

第42军冯·斯彭内克中将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前线指挥官不服从上级命令,南方集团军群因此解除了其军职,随后最高统帅部对其进行了军事法庭审判,先被判处死刑,后来希特勒将死刑改为7年监禁。

综上,判处前线不执行上级命令,擅自命令部队撤退的军官死刑,其实也非常正常,一般国家的军队都有非常严厉的纪律,所以德国国防军军事法庭判处陆军中将第42军军长冯·斯彭内克死刑,当在情理之中。

最终,冯·斯彭内克中将,又被改判为7年有期徒刑,还是希特勒干预下,可见希特勒放了他一马。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面对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为他的决定辩解,包括施彭内克将军。但我们要以结果来说话。实际上,当时时任11军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将军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当时苏军刚登陆立足未稳并未打算大规模进攻、更谈不上切段11集团军后防线,46师如果稳住阵脚就地组织防御抵抗苏军,待11军攻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再回师增援的话,克里米亚战役会提前半年胜利结束,也就不会造成后来德军二次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付出如此重大的伤亡了。所以事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军事法庭认定42军军长施彭内克将军有罪,随即判处死刑,曼施坦因将军心情沉重的签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土38476956


哇,找这么一个不是很显然的陆军中将确实麻烦,他的全名应该是:特奥多尔-冯-施蓬内克。

呵呵,太长了,但有一点必须说明,冯在德国可是贵族的姓氏。

这位中将的社会与军中地位不轻,德国中央集团军的第42军指挥官,也就是攻击莫斯科主力的集团军序列。

因为下达错误的撤退命令被捕入狱,一直待到1944年,德国的7.20事件爆发被牵连处决。

嗯,牵连处决,说明当时的希特勒是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合不合理已经无所谓了,不是吗?


鸿哥iouyh福小铺


擅自撤军当极刑没错,否则,何以治军? 但该军长在被苏大军合围前撤退是明智的。敌众我寡,保存实力为上,元首盛怒之下,用刑过当。该军长被削去军衔,开除军籍,永不录用的处置太重。这也是一员战将呢 !


枫丹白露211735932


希特勒判处施彭内克将军极刑没有什么不妥。42年军事法庭判处其死刑是因为他擅自下令撤退,希特勒心软没杀他;但他不仅不领情,反而密谋刺杀希特勒,这就不能怨希特勒了,换谁在当时情况下都会下令处死。


孙悟空144972747


查询一下历史档案,应该是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后由元首改判7年。该军之荣誉也于半年后恢复。


完璧归赵36


我知道判罗姆死刑,720事件几个反动军官死刑。你说的这个军官是在那个阶段因何事被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