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走西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人们为何要舍命走西口?


西北民歌《走西口》,在晋、蒙、陕、冀交界处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它以朴实的语言、悲怆而缠绵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西河曲的地方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这个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县,也是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地方。

从清代开始至今,当地人都传承着这样一种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要在黄河上放365盏麻纸扎成的河灯,来祭奠在走西口的历史中死难的亡灵。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山西旧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走西口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西口”究竟在何处?人们为何要舍命走西口?大多数人能想到的答案,一定是杀虎口——它确实是许多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今人们最广泛认可的“西口”所在地之一。

杀虎口位于今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处,坐落在古长城脚下,与内蒙古毗邻。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加之地势十分险要,因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走西口的人来到这里,只见山路崎岖,山梁林立,人烟稀少,常有土匪出没劫杀过往商人和贫民,因此留下了一首无比凄惨的歌谣:“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心抖……”

民国元年,甘鹏云出任杀虎口监督,在短短的7个月里,征收到税银达8.3万两,因此杀虎口又有“日进斗金斗银”之说。

而杀虎口之所以“难过”,还因为繁重的关税。作为中原与蒙古、俄罗斯等地通商的必经之路,每年都有大量商人与货物由此通过,明末清初,杀虎口就已经成为中原与塞外的经济贸易中心。

繁重的关税,让许多希望做小买卖发家的人断绝了希望,而一些外出谋生的农民,往往因交不起过关的税费铤而走险,选择从荒凉的沙漠、高山地带绕行,路途的危险大大增加。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